十六国春秋
作者:崔鸿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前赵录一
- 卷二前赵录二
- 卷三前赵录三
- 卷四前赵录四
- 卷五前赵录五
- 卷六前赵录六
- 卷七 前赵录七
- 卷八 前赵录八
- 卷九 前赵录九
- 卷十 前赵录十
- 卷十一 后赵録一
- 卷十二 后赵録二
- 卷十三 后赵録三
- 卷十四 后赵録四
- 卷十五 后赵录五
- 卷十六 后赵录六
- 卷十七 后赵录七
- 卷十八 后赵录八
- 卷十九 后赵录九
- 卷二十 后赵录十
- 卷二十一 后赵录十一
- 卷二十二 后赵录十二
- 卷二十三 前燕録一
- 卷二十四 前燕录二
- 卷二十五 前燕录三
- 卷二十六 前燕录四
- 卷二十七 前燕录五
- 卷二十八 前燕録六
- 卷二十九 前燕録七
- 卷三十 前燕録八
- 卷三十一 前燕録九
- 卷三十二 前燕録十
- 卷三十三 前秦録一
- 卷三十四 前秦録二
- 卷三十五 前秦録三
- 卷三十六 前秦録四
- 卷三十七 前秦録五
- 卷三十八 前秦録七
- 卷三十九 前秦録八
- 卷四十 前秦录九
- 卷四十一 前秦录九
- 卷四十二前 秦録十
- 卷四十三 后燕録一
- 卷四十四 后燕録二
- 卷四十五 后燕録三
- 卷四十六 后燕録四
- 卷四十七 后燕録五
- 卷四十八 后燕録六
- 卷四十九 后燕録七
- 卷五十 后燕録八
- 卷五十一 后燕录九
- 卷五十二 后燕录十
- 卷五十三 后秦録一
- 卷五十四 后秦録二
- 卷五十五 后秦録三
- 卷五十六 后秦録四
- 卷五十七 后秦録五
- 卷五十八 后秦録六
- 卷五十九 后秦録七
- 卷六十 后秦録八
- 卷六十一 后秦録九
- 卷六十二 后秦録十
- 卷六十三 南燕录一
- 卷六十四 南燕录二
- 卷六十五 南燕录三
- 卷六十六 夏录一
- 卷六十七 夏录二
- 卷六十八 夏录三
- 卷六十九 夏録四
- 卷七十 前凉録一
- 卷七十一 前凉録二
- 卷七十二 前凉録三
- 卷七十三 前凉録四
- 卷七十四 前凉録五
- 卷七十五 前凉録六
- 卷七十六 蜀录一
- 卷七十七 蜀录二
- 卷七十八 蜀录三
- 卷七十九 蜀录四
- 卷八十 蜀录四
- 卷八十一 后凉录一
- 卷八十二 后凉录二
- 卷八十三 后凉录三
- 卷八十四 后凉录四
- 卷八十五 西秦録一
- 卷八十六 西秦録二
- 卷八十七 西秦録三
- 卷八十八 南凉録一
- 卷八十九 南凉録二
- 卷九十 南凉録三
- 卷九十一 西凉録一
- 卷九十二 西凉録二
- 卷九十三 西凉録三
- 卷九十四 北凉录一
- 卷九十五 北凉録二
- 卷九十六 北凉录三
- 卷九十七 北凉录四
- 卷九十八 北燕录一
- 卷九十九 北燕录二
- 卷一百 北燕录三
崔鸿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应德琏应休琏集
应瑒,字德琏,应劭之从子(侄),父应珣,官至司空掾。汉献帝建安时期,与刘桢一起为曹操征为丞相掾属,转平原候庶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应瑒任将军府文学,着有诗赋多章,是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关中大疫,陈琳与刘桢、徐干、应瑒病故。葬于项城县,高寺镇今有应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典论》称应瑒之文和而不壮。瑒,音徒哽反,一音畅。原有集五卷,已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应璩,字休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应玚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瑒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本书主题为“哲学课”。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与玄学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辩论……都将在本书中呈现,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本书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得当。中国哲学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国人,理解中国哲学,才能理解当下。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春六十一收入部分内容,述修行炼气、十干日服气、十二月服气诸法。
Dismeryer先生
短篇小说,彭家煌著,《Dismeryer先生》写了一个失业的德国年轻人酸楚的遭遇,Dismeryer先生变卖了自己几乎所有的财产,却终于难以生存下去,自尊和自强的性格也使他杳然不知所终。同样有着争强好胜性格的H先生是冯至作品中比较独特的一个典型,不同于伍子胥等传统中国文化形象,H先生提供了一个“西方”想象,他拼命地教书,拼命地挣钱,到头来却一无所有,悲惨地死去。
大隐居士诗集
一名《邓绅伯集》。诗别集。宋人邓深撰。二卷。深字资道(一作绅伯),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年未详。绍兴进士。人为太府丞,后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知衡州,擢潼川路转运使。卓有政绩。后以朝散大夫致仕。有文集十卷,已佚。诗散见《永乐大典》各韵内,清四库馆臣裒集排纂成二卷。收五言古诗十三首,七言古诗九首,五言律诗四十四首,七言律诗六十五首,绝句五十七首,总一百八十八首。其诗有反映现实生活者,其他或记事,或咏物、记游、抒怀,多有可读。 《千顷堂书目》载有“元邓大隐居士诗集》,《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宋人,而非元人。有《四库全书》本。
公是先生弟子记
理学书名。北宋刘敞(世称公是先生)著。据刘敞墓志,《弟子记》本作5卷,《郡斋读书志》作1卷,后《四库全书》本厘定为4卷。《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文格古雅,与敞所注《春秋》词气如出一手,似非其弟子所能。故晁公武《读书志》以为敞自记问答之言,当必有据也。”据此,乃敞自记讲学中问答而托名于弟子。其内容大旨在发挥孔孟正统儒学思想,攻击王安石者甚多,对二程、苏轼、欧阳修等学说亦予以排斥。所见在当时独成一家之言。如认为“道”与“仁义礼智”无别无二,“弃仁义礼智则安用道?”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对“学不可行者”、“言不可用者”,君子则“弗取”、“弗询”。又以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语攻击王安石自命为“圣人”,等等。对宋代学术流于空谈心性颇有纠弊的作用。是研究刘敞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有宋蜀中刊本、乾道七年(1171)江溥重刊本、淳熙元年(1174)赵不黯增补本及《知不足斋丛书》一卷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