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作者:范晔
文集。南朝宋范晔(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谋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涉被杀。全书分帝纪九卷,后纪一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晔所撰纪传,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三十卷合成全书。上起新莽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范晔撰此书前已有十八家后汉史书,范氏博采众书,斟酌去取,纪传写得颇具特色,叙述人物,多以类相从,增创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烈女》列传。叙事抑势力,薄公卿,褒党锢,尊独行。如表彰班超事功,为有才行的妇女蔡文姬立传。直写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为史家所赞肯。其《东夷传》、《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各传,记载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资料,如在《南匈奴传》里,记载了王昭君为良家女,入宫多年,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远嫁匈奴的史实。被后世戏剧创作所取材。唐史学家刘知几评范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然书中也反映出范氏反对农民起义,对黄巾军多所诋毁。又缺表,无食货、艺文、河渠等志,缺少对后汉社会经济、交通、文化情况等专章叙述。唐章怀太子李贤为纪传作注。
章节列表
升序↑- 光武帝纪第一
-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 孝安帝纪第五
-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 孝桓帝纪第七
- 孝灵帝纪第八
- 孝献帝纪第九
- 皇后纪第十
- 志第一 律历上
- 志第二 律历中
- 志第三 律历下
- 志第四 礼仪上
- 志第五 礼仪中
- 志第六 礼仪下
- 志第八 祭祀中
- 志第九 祭祀下
- 志第十 天文上
- 志第七 祭祀上
- 志第十一 天文中
- 志第十二 天文下
- 志第十四 五行二
- 志第十六 五行四
- 志第十八五行六
- 志第十九 郡国一
- 志第二十 郡国二
- 志第十三 五行一
- 志第十五 五行三
- 志第十七 五行五
-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 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 志第三十舆服下
-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 邓寇列传第六
- 冯岑贾列传第七
-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 耿弇列传第九
-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 窦融列传第十三
- 马援列传第十四
-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
-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 班彪列传第三十
-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 马融列传第五十
-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 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 上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
-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
- 文苑列传第七十
-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
-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 列女传第七十四
-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 西羌传第七十七
- 西域传第七十八
-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范晔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白云稿
元末明初文别集。朱右著。今存有明初刻本,计11卷。卷1骚赋,卷2、卷3杂著,卷4、卷5序,卷6、卷7记,卷8、卷9铭赞题跋,卷10哀诔,卷11樱宁子传。首有题序7篇,除宋濂序外,其余皆作于元季,有至元五年的李孝光序,至正四年的危素序,至正十四年的倪中序,至正二十年的刘仁本、杨翮序以及未署年代的张天英序。《四库全书》所收《白云稿》仅5卷,《四库全书总目》说:“《白云稿》本十卷,今世所传仅存五卷,杂文之后仅有琴操而无诗,检勘诸本并同,无可校补。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后五卷尝得内阁本一过眼,恨未抄成足本,则彝尊家所藏亦非完帙也。”由此可知,明初刻本四库馆臣亦未见。《白云稿》原本11卷,非10卷,且11卷本亦无诗。魏仲远《敦交集》、曹学佺《明兴诗选》录有朱右一些诗作。《四库全书总目》评朱右为文特点尚较为公允:“不矫语秦汉,惟以唐、宋为宗,尝选韩柳欧阳曾三苏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目,实权舆于此。其格律渊源,悉出于是。故所作类多修洁自好,不为支蔓之词,亦不为艰深之语,虽谨守规程,罕能变化,未免意言并尽,而较诸野调芜词,驰骋自喜,终不知先民矩矱为何物者,有上下床之别矣。”
妇科秘书八种
汇集清·陈佳园《妇科秘方》、郑氏《妇科问答》、《张氏妇科》、《妇科秘书》、清·钱少楠《钱氏秘传产科方——试验录》、《产后十八论》、《家传女科经验摘奇》、《毓麟验方》经点校而成的妇产科丛书。较大篇幅论述了女性性医学及房中方药学。尤其是《毓麟验方》,载100首房中方药及冶容秘方。有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王直方诗话
诗话。北宋王直方撰。六卷。此书名称各家称引颇不一致,或称《王立之诗话》、《归叟诗话》、《兰台诗话》、《诗文发源》,此外尚有称《王子立诗话》、《王子直诗话》者。多杂录北宋苏、黄、王等人作诗佚事及论诗之语。郭绍虞《宋诗话考》云:“书中述事处多,论诗语少。即论诗之语,亦以转述他人者多而自得者少。”其中误漏者亦在所不少,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石林诗话》、赵令畤《侯鲭录》、张邦基《墨庄漫录》、吴曾《能改斋漫录》、洪迈《容斋随笔》、陈鹄《耆旧续闻》、陈岩肖《庚溪诗话》于其皆有纠补。然是书在宋诗话中为较早出者,直方所交游,又多当时名流,故其所录,亦有足资参考者。初著录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六卷;《遂初堂书目》亦著录然不言卷数。明以还,已不见诸家著录。考宋曾慥辑《类说》所收是书仅一卷,已为删节之本,知是书早已遗佚。郭绍虞乃从《类说》、《苕溪渔隐丛话》、《诗话总龟》、《修辞鉴衡》等书中辑出凡三百零六条,收入《宋诗话辑佚》中,可见其貌。
老父云游始末
一卷。清陆莘行(生卒年不详)撰。莘行字缵任,浙江钱塘人,陆圻女。该书记其父陆圻与查继佐、范骧等,涉嫌庄廷文字狱案,得脱罪获免,遂变更姓名,四方云游,不知所终。现存《痛史庄氏史案》附刊本、古学汇刊本、传抄本。
金刚经译注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或《能断般若波罗密多》。大乘佛教经典。中译本有402年鸠摩罗什译本1卷及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磨笈多、唐玄奘、义净等人的译本。梵文本现存。还有中译藏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本,和英、法、日等外国文字的译本。收入历代《大藏经》。一般认为本经是公元1世纪的作品,属于大乘经藏般若部中较短的一类经典,全文共5000余字,32分(段落)。用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问,佛回答的问答体例,阐述了佛教教义。前5分讲菩萨乘布施的重要性;第6—12分述佛、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等佛教最胜庄严功德;第13—32分释般若智慧的如实观想道理。全经一以贯之“诸相实相非相”的般若思想,虽整篇谈空,但不提“空”字,却言明性空之法的假有存在性质。卷末4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的精髓所在。全经文字流畅,道理浅显,篇幅适中,通俗易懂,得到佛教徒的喜爱,流传最广。本经问世以后,马上受到印度佛教僧人注目。古印度著名大乘佛教学者、哲学家无著,世亲等人都为此经作过注疏。本经在中国的影响超过印度,据载唐初已有800家注的说法,历代撰注者不绝,至今仍存几十家注释。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敕天下《御注金刚般若经》,将其与儒家《孝经》、道教·《道德经》相提并论,认为此经最具有代表佛教的特点。明太祖、成祖也编纂了《金刚经集注》,并敕天下读颂奉行。在佛教内部,各宗派也按本宗需要作不同解释。天台宗用“佛性说”理解经文;华严宗附入“真如缘起论”;禅宗直接以此为心印,尊奉为不立文字、立地成佛的常用主要经典。寺庙的日常颂经课事活动,僧人日常讲经也以此经为主讲,在民间影响尤甚,甚至不识字的人也能背出经中段落,该经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产生过重要影响,日本僧人也围绕此经撰过多种注疏。
西方发愿文注
题目五字,有通有别。“西方发愿”是别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别名中,“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利他。依报则七宝庄严,圆融四土。正报则弥陀、圣众,一体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应有胜劣,胜则巍巍堂堂,劣则丈六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