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右战功录

作者:唐顺之
广右战功录

亦称《沈紫江广右军功录》。1卷。明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江苏武进人)撰。内容记录沈希仪(字唐佐,号紫江,广西贵县人,时为广西右江参将都督同知,世袭奉议卫指挥使)率军镇压永安(今蒙山)、义宁(今属临桂)瑶民起义及古田(今属永福)、柳州、庆远等处壮族农民起义、海南黎族农民起义史事。多褒扬沈希仪,而竭力诬蔑少数民族起义军,然系时人记时事,材料尚称具体,时间地点亦属可信。为研究明代广西及海南少数民族农民革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荆川集》(唐顺之撰)、《金声玉振集》(明袁褧辑)、《四库全书》、《借月山房汇钞》、《泽古斋重钞》、《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猜你喜欢的书

疹科类编

疹科类编

麻疹专著。又名 《疹科枢要》。明武之望(叔卿)撰。刊于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此书以 《保赤全书》为蓝本,参考诸家有关方论,结合作者个人经验编纂而成。全书分医论、治方两大部分。医论系该书之正文,分为总论、发热、见形、出疹,并分述麻疹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原则。附录之治方,共收载方剂148首。此书详于疹科辨证及兼症证治,选方较为精审。全书论述简要,内容丰富。现存清康熙五十年 (1716年)刻本等数种刊本。

外科精要

外科精要

外科医书。别称《外科宝鉴》。3卷。宋·陈自明(良父)撰。约刊于1263年,是宋代有代表性的一部外科专著。陈氏三世业医,在医学方面有较深造诣,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陈氏鉴于当时专攻疡科的医生,多只重视外症而忽视医理方脉,每遇痈疽之症,“无非对病阅方”,甚而“心中惶惑,当下不下,悠悠弗决,迁延日久”,以致发生“轻者重,重者死”之不良后果,遂决心广辑古今医家之“得效方论”并结合其个人的经验编撰而成。《外科精要》一书较早见于明·《文渊阁书目》,传于后世者有明·熊宗立校本及薛己注本,熊本流传甚少,今广为流传者为薛己注本。薛氏在注释的同时,又增补个人治验及附录一卷,厘为四卷,畅发了原著的义理,提高了原著内容的学术水平,成为历代习外科者必读之书。本书在论述痈疽病因、病机、诊断、预后等内容的同时,强调按八纲辨症而选方,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攻伐之剂; 并对疡科用药次第作了恰如其分的归纳、整理,从而使后学在辨症治疗上有所遵循,对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全书有55论,选方70余首,虽属个人撰著,但它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水平,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

登记

登记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说说唱唱》1950年第6期。小说写的是农村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是两对自由恋爱的青年,他们的婚姻遭到村公所民事主任、区政府王助理员及老一辈农民的反对。他们勇敢地同自私自利的封建残余、新政权中的官僚主义及家长的包办婚姻作斗争。在新的婚姻法的支持下,这两对青年终于取得了婚姻的自由。作品通过艾艾与其母亲小飞娥的婚姻对比,鲜明地展示了两代妇女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不同命运,赞扬了新社会妇女的精神面貌。作品用讲故事的手法,以罗汉钱作为情节发展线索,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结尾富有喜剧色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曾以《罗汉钱》为名改编成多种戏曲。

都是幻

都是幻

清代白话中篇小说集,全称《批评绣像奇闻都是幻》, 四卷,收《梅魂幻》与《写真幻》各二卷,每卷三回,合六回演一事,共十二回。题“潇湘迷津渡者辑”,首有“潇湘耽奇子”序,无绣像, 《梅魂幻》偶有旁批,《写真幻》回末有评,评署“闽山爱石主人”。此书日本元禄间《舶载书目》著录, 日本元禄年间为清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二年(1688—1703),书当作于此前。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参见附录小传。在数量众多的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署名为“潇湘迷津渡者辑”的清代前期文本《都是幻》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它由《梅魂幻》与《写真幻》两部内容独立而旨趣相同的小说构成,二者皆围绕一男与数美的风流遇合展开故事,却有意识地设置了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在弘扬梦之美的同时否定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混合着“人生如梦”之迷茫以及“人生非梦”之沉痛的梦幻意识及悲剧情调。这种梦幻意识在清前期文学创作领域频频出现,对这一文学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准确描述此时期的文学创作原生态。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中国东汉时代讲论五经同异的哲学著作。班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79)在洛阳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会议材料编写而成。唐、宋时期被刻印成书,后有元大德九年(1035)本、《四部丛刊》本、《抱经堂丛书》本等。班固(32—92),字孟坚,中国东汉历史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曾继续完成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历经20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主要著作还有《两都赋》等,后人辑成《班兰台集》。《白虎通义》的卷集、篇目各史记载不同。今传元大德九年本称其10卷,凡44篇。本书涉及内容很多,主要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经学与谶纬神学捏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主张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天神的意志通过五行行使的阴阳二气的盛衰和五行的相生、相胜表现出来,宣扬魂去人亡的形神观,认为人的灵魂由神秘的阴阳二气所构成,由天神支配的阴阳之气在没有人的形体之前就已独立存在,人禀受了阴阳二气才有了形体。本书还宣扬“万世不易”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顺连环”的形而上学历史观,主张具有神学色彩的“独见前睹”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先天具有的,发展、神化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它是后汉王朝官方哲学的代表作和由神学转入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住法界光明菩萨宫。与五十万苾刍众,万二千菩萨,及诸天子俱。佛入普遍光明三摩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各有殑伽沙数菩萨云集。妙吉祥菩萨在东方宝幢佛剎,劝慈氏菩萨同来听法,慈氏不来,辩积幢亦不来。妙吉祥乃入无垢普光三摩地,现大神变而来佛所。普华幢天子问修何法,得如妙吉祥神通事业?佛以四种四法答之。又问妙吉祥发心久近?佛举过去本事答之。次有遍照藏菩萨现瑞入会,与大迦叶互相问答。次普华幢再问妙吉祥最初发心之事?佛具答其最初发心转女成男因缘。普华幢又问菩萨行法?佛令问妙吉祥。广为解说四念处,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觉支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