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作者:班固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作者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北)人。明帝永平元年(58)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私撰汉史。5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著作的初稿,很赞赏他的才华,召为兰台令史,著《汉书》。过了一年,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经过20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本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兴亡历史。本书真实地记载了西汉时代的历史风貌,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作为史传文学,书中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它注重通过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摹声绘影,笔触工致,语言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另外,书中附录了大量的辞赋和散文,这是后世文章家喜好《汉书》的一个原因,但也影响了它叙事的集中和人物特征的鲜明、突出。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高帝纪第一
- 卷二 惠帝纪第二
- 卷三 高后纪第三
- 卷四 文帝纪第四
- 卷五 景帝纪第五
- 卷六 武帝纪第六
- 卷七 昭帝纪第七
- 卷八 宣帝纪第八
- 卷九 元帝纪第九
- 卷十 成帝纪第十
-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 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
-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 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
-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 卷二十一 律历志第一
-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 卷二十四 食货志第四
- 卷二十五 郊祀志第五
-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 卷二十七 五行志第七
- 卷二十八 地理志第八
-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 卷四十三 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
-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 卷五十七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
-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 卷六十四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
-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传第五十五
-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 卷八十七 扬雄传第五十七
-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 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 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 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 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 卷九十四 匈奴传第六十四
-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 卷九十六 西域传第六十六
- 卷九十七 外戚传第六十七
-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 卷九十九 王莽传第六十九
- 卷一百 叙传第七十
猜你喜欢的书
恶之花
法国象征派的先驱人物波德莱尔的著名诗集。这部诗作为世界诗坛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初版问世时,诗集收有100首诗作。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又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最终定稿时,共收诗157首,分为6个诗组。第一部分是《忧郁和理想》,展现了主人公一条精神活动的曲线。第二部分《巴黎风貌》,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充满敌意的资本主义大都会的丑恶画卷。第三部分《酒》,表明诗人企图通过酒来解脱外在的敌对世界,及内在的精神世界所受的压抑。然而醉意的世界毕竟是幻境,诗人在此只作短暂的停留,便感到它的虚幻,由此开始了诗集的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在罪恶王国漫游,得到的是变态的爱,绝望,死亡,对自己沉沦的厌恶。美、艺术、爱情、沉醉、逃逸。一切消弭忧郁的企图都告失败。于是诗人反抗了。这便是诗的第五部分《反抗》。诗人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死亡中寻求安慰和解脱。从此进入诗集的第六部分《死亡》。诗人以远行这首长诗回顾和总结了他的人生探险。《恶之花》 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痛苦、绝望、忧郁、迷惑、悔恨充分表达出来,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诗篇既有浪漫主义的主观情调,又有现实主义的客观反映。完美的形式与悲观苦闷的内容构成鲜明的对比。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朝茶法
茶税茶法专著。宋代沈括撰。约成书于宋元祐六年(1091)。原为 《梦溪笔谈》卷十二中的一段,元末陶宗仪《说郛》将其作为专书录出,并以该段首四字题书名。全文约一千一百字,主要记述宋朝茶税和茶叶专卖,对研究茶史和茶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活法机要
综合类著作。元朱震亨撰。一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此书载有泄泻、厉风、破伤风、头风、雷头风、胎产、大头风、疟、热、眼、消渴、肿胀、疮疡、瘰疬、咳嗽、虚损、吐、心痛、疝等十九证,百十一方。以内科病证为主,兼有外、妇、眼科病证。每病前有简论,以述证治机理,次则视病因病机不同,而提出不同治法,选用相剂。如泄应方泻证,先分证候阴阳寒热,继则提出“宜补、宜泄、宜止、宜和”的治疗原则,后列不同方剂之组成、主治、用法。除选录前人常用方剂外,间有自制之方,方随证变,灵活变通。其论多宗刘完素火热为病居多的观点,故用药多主寒凉。持论言简意赅,方论皆备,对临床运用颇有参考价值。其撰者,有人持异议,认为非朱氏之作。有至大元年(1308)《济生拔粹》本,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思文大纪
《思文大纪》,八卷,编年体史书,明末陈燕翼撰。起自弘光元年六月唐王监国,至隆武二年清兵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该书主要记载了明朝末期隆武一朝的史事,起弘光元年至隆武二年。据事直书,不加论断。书中颇载当时诏谕、奏疏,虽不无繁琐之嫌,然悉为直接史料,实多可取。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二卷,宋广闻说,如珠、光从、道鑑等编,尤焴序,汤汉序,有遗表、塔铭,附拾遗,又云佛智禅师语录。南岳下第十八世,嗣浙翁琰。宋开庆元年(1259)序刊。又名《偃溪和尚语录》、《偃溪佛智禅师语录》、《径山偃溪佛智禅师语录》。主要辑录其住净慈、智度、万寿等禅寺的语录、普说、法语、偈颂、佛祖赞、自赞、小佛事、题跋、遗表、塔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
笑道论
一卷。北周甄鸾撰。甄鸾,中山 (今属河北省境内)人,出身世代官宦人家,自幼饱学、“好内典”。入仕为官,为北周开国功臣,有“开国伯臣”之称。北周佛教昌盛,不仅佛道两家多有争执,而且,由于佛教的空前发展,也危及了北周封建社会的财政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周武帝(560—578在位)灭佛事件。在灭佛事件发生前,周武帝于天和四年 (569)三月十五日,大集群臣、僧、儒、道士两千余人于正殿,议量三教利弊得失,不欢而散。三月二十日再集,四月初又集,仍争执不下。武帝责令司隶大夫甄鸾详审佛道二教,以定深浅,辨其真伪。甄鸾站在崇佛教的立场,于天和五年(570)上《笑道论》,武帝集群臣详辨此论,认为《笑道论》伤害了道士,便令其在殿庭当场烧毁。至建德三年(574)五月,正式下诏毁佛道二教。《笑道论》因“不笑不名为道”而得名。原为三卷,合三十六条。三卷笑其三洞之名,三十六条,笑其道经三十六部。后来道宣将其删节成一卷。《笑道论》一书,对研究北周佛道教的矛盾斗争以及儒、佛、道三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 《广弘明集》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