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八旗通志
作者:佚名
兵制史书。又名《八旗通志二集》。清铁保等奉敕续修。铁保,字治亭,号梅庵,姓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累官吏部主事。是书约于嘉庆间精选补充《八旗通志》而成。较之《八旗通志》,资料来源有所扩大,体例亦有所变通,并增加了一些类目。计凡三百四十二卷,卷首十二卷。卷首载天章、敕谕。“志”有旗分、兵制、职官、氏族、土田、典礼、学校、选举、营建、人物等类。“表”分封爵、世职、宗人府、内阁、部院、直省等大臣以及内大臣年表,八旗都统年表。另有八旗大臣题名。全书已非原志之志、表、传三部分,原志诸传收入人物志内,人物志所补,多系李绂补撰。志下有目,如氏族志下分八旗满洲谱系、八旗蒙古谱系、八旗高丽谱系、八旗汉军谱系等子目。世职表按满洲、蒙古、汉军之黄、白、红、蓝,或前镶后正,或前正后镶,分述其世职。八旗大臣题名按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分卷。所补内容以乾隆朝为主,卷首天章、敕谕所收资料尤为难得。系研究八旗之社会制度和军事制度沿革的重要参考书。有乾隆末年刻本、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影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目录上
- 目录下
- 卷首之一
- 卷首之二
- 卷首之三
- 卷首之四,五
- 卷首之六
- 卷首之七
- 卷首之八
- 卷首之九
- 卷首之十
- 卷首之十一
- 卷首之十二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六
- 卷一百五十七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 卷一百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六
- 卷一百六十七
- 卷一百六十八
- 卷一百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
- 卷一百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六
- 卷一百七十七
- 卷一百七十八
- 卷一百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
- 卷一百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六
- 卷一百八十七
- 卷一百八十八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 卷二百一
- 卷二百二
- 卷二百三
- 卷二百四
- 卷二百五
- 卷二百六
- 卷二百七
- 卷二百八
- 卷二百九
- 卷二百十
- 卷二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 卷二百十五
- 卷二百十六
- 卷二百十七
- 卷二百十八
- 卷二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
- 卷二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三
- 卷二百二十四
- 卷二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七
- 卷二百二十八
- 卷二百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
- 卷二百三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二
- 卷二百三十三
- 卷二百三十四
- 卷二百三十五
- 卷二百三十六
- 卷二百三十七
- 卷二百三十八
- 卷二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六
- 卷二百四十七
- 卷二百四十八
- 卷二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四
- 卷二百五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六
- 卷二百五十七
- 卷二百五十八
- 卷二百五十九
- 卷二百六十
- 卷二百六十一
- 卷二百六十二
- 卷二百六十三
- 卷二百六十四
- 卷二百六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六
- 卷二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六十九
- 卷二百七十
- 卷二百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三
- 卷二百七十四
- 卷二百七十五
- 卷二百七十六
- 卷二百七十七
- 卷二百七十八
- 卷二百七十九
- 卷二百八十
- 卷二百八十一
- 卷二百八十二
- 卷二百八十三
- 卷二百八十四
- 卷二百八十五
- 卷二百八十六
- 卷二百八十七
- 卷二百八十八
- 卷二百八十九
- 卷二百九十
- 卷二百九十一
- 卷二百九十二
- 卷二百九十三
- 卷二百九十四
- 卷二百九十五
- 卷二百九十六
- 卷二百九十七
- 卷二百九十八
- 卷二百九十九
- 卷三百
- 卷三百一
- 卷三百二
- 卷三百三
- 卷三百四
- 卷三百五
- 卷三百六
- 卷三百七
- 卷三百八
- 卷三百九
- 卷三百十
- 卷三百十一
- 卷三百十二
- 卷三百十三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 卷三百十七
- 卷三百十八
- 卷三百十九
- 卷三百二十
- 卷三百二十一
- 卷三百二十二
- 卷三百二十三
- 卷三百二十四
- 卷三百二十五
- 卷三百二十六
- 卷三百二十七
- 卷三百二十八
- 卷三百二十九
- 卷三百三十
- 卷三百三十一
- 卷三百三十二
- 卷三百三十三
- 卷三百三十四
- 卷三百三十五
- 卷三百三十六
- 卷三百三十七
- 卷三百三十八
- 卷三百三十九
- 卷三百四十
- 卷三百四十一
- 卷三百四十二
猜你喜欢的书
嘉善县志
明正德十二年,知县倪玑主修《嘉善县志》,简称《倪志》。编修时间距设县87年。《倪志》由孙璧及邑生沈概、蒋岳、高廪、郁衮、夏光宇分别编写,列6卷、1图,分25目,后又续《志余》3卷(已佚)。志详水利,重风俗,包括建置疆域、山川、市镇、乡都、户口、祀典、公署、题名、官绩、人物、风俗、物产、田赋、土贡、水利、桥梁、古迹、冢墓、祥异杂志、古今文章等内容,记述较简,成书4册,卷首有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太仆寺少卿都穆及倪玑三人之序言。
石桐先生诗钞
一卷。清李怀民撰。据《石桐先生墓志铭》载:“先生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山东高密人。御史李元直之子,李氏三世以宦绩显赫,而怀民及其两弟皆以诗文著名一时。怀民幼时即喜为诗,其天资敏慧,常与好友、知名人士交游,流连唱酬,由于屡试不利,则一意于诗,至晚年好作画,得意者则自题咏。”怀民曾著有诗若干卷,多不传世。 此诗钞一卷, 为同里单鉊选订、 王宁㷆校。 分《石桐草堂集钞》、《秋䈉集钞》、《种瓠集钞》、《后轩集钞》、《观海集钞》 (上中下)、《东斋集钞》、《芸磵集钞》、《还山集钞》(上下),共辑诗三百八十八首。前附《石桐先生墓志铭》。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行世。《石桐先生诗钞》十六卷本,有光绪十二年 (1886)刊丛书 《李氏三先生诗钞》本行世。
复堂词话
清谭献撰。共一百三十一则,为其门生徐珂所辑,1925年付梓。徐珂跋云:“师之论词诸说,散见文集、日记及所纂《箧中词》、所评周止庵《词辨》。光绪庚子(1900),珂里居,思辑为专书,请于师曰:‘集录绪论,弟子职也。侍教有年,请从事。’师诺。其年冬,书成,呈师。师曰:‘可名之曰《复堂词话》。’”谭献论词继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点而有所发挥,认为“倚声之学,由二张(张惠言、张琦)而始尊”;周济“切磋于晋卿,而持论益精”。谭氏极少推尊词体,并在《复堂词录叙》中指出:“词为诗馀,非徒诗之馀,而乐府之馀也。”词是由风、骚和乐府的演变发展而来,不应“以词为小道”。作者虽撰《箧中词》,“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但又感到“以常(州)派挽朱、厉、吴、郭,佻染饾饤之失,而流为学究”。故“常州词派,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而自立己说。如对苏轼《卜算子·雁》,张惠言《词选》以《诗经·考槃》为比,谭献以为“其言非河汉也”,并提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主张,颇有新见,对晚清词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书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据《心园丛刊》辑入。
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日记]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日记],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李弘暐(1441年—1457年),即朝鲜端宗(조선 단종),朝鲜王朝第6任君主(1452年—1455年在位),朝鲜文宗李珦之子,生母显德王后权氏,出生后不久,生母显德王后去世。他于1448年被立为王世孙,1450年被立为王世子,1452年即位。李弘暐的叔父首阳大君李瑈在1453年发动癸酉靖难。1455年李弘暐被迫禅位于李瑈,他虽被尊为太上王,然而处境无异于软禁。1456年,成三问、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谋使李弘暐复位,事败,处以极刑,是为死六臣事件。翌年,又有锦城大君图谋举兵推翻李瑈,亦失败,李弘暐也被废黜太上王之位,贬为鲁山君,流放江原道,不久后遇害。朝鲜肃宗年间复位,追上庙号“端宗”,谥号“恭懿温文纯定安庄景顺敦孝大王”。葬于江原道宁越郡的庄陵。
禅林寺宗叡僧正目录
禅林寺宗叡僧正目录,一卷,佚名,编号二一七四B。
十二游经
一卷,东晋迦留陀伽译。佛三十五岁成道,其后十二年始还父国,记其十二年间之游化,名为十二游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