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通考
作者:徐乾学
一百二十卷,清徐乾学著。此书积十余年,三易其稿。始撰于康熙十六年(1677)。二十九年续加订定。得阎若璩、万斯同、胡渭等协助,三易其稿而成。著者去世二年后,于康熙三十五年刊行。于《仪记》的《丧服》、《士丧》、《既夕》、《士虞》等篇及《大戴礼》、《小戴礼》,兼取众说,剖析其义。于历代典制,则一本正史,参以《通典》及《开元礼》、《政和礼》、《新仪》诸书。全书立八大纲:(1)丧期;(2)丧服;(3)丧仪节;(4)葬考;(5)丧具;(6)变礼;(7)丧制;(8)庙制。《丧期》各代有异同的,则列表以明之;《丧服》、《丧仪节》、《丧具》则有图,缕析条分,颇为详备。其书博而有要,超迈前儒, 自古以来言丧礼最完备之书。其后秦惠田《五礼通考》,即因其义例而成之。
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读礼通考原序
- 读礼通考凡例
- 读礼通考引用书目
- 读礼通考目录
- 读礼通考卷一
- 读礼通考卷二
- 读礼通考卷三
- 读礼通考卷四
- 读礼通考卷五
- 读礼通考卷六
- 读礼通考卷七
- 读礼通考卷八
- 读礼通考卷九
- 读礼通考卷十
- 读礼通考卷十一
- 读礼通考卷十二
- 读礼通考卷十三
- 读礼通考卷十四
- 读礼通考卷十五
- 读礼通考卷十六
- 读礼通考卷十七
- 读礼通考卷十八
- 读礼通考卷十九
- 读礼通考卷二十
- 读礼通考卷二十一
- 读礼通考卷二十二
- 读礼通考卷二十三
- 读礼通考卷二十四
- 读礼通考卷二十五
- 读礼通考卷二十六
- 读礼通考卷二十七
- 读礼通考卷二十八
- 读礼通考卷二十九
- 读礼通考卷三十
- 读礼通考卷三十一
- 读礼通考卷三十二
- 读礼通考卷三十三
- 读礼通考卷三十四
- 读礼通考卷三十五
- 读礼通考卷三十六
- 读礼通考卷三十七
- 读礼通考卷三十八
- 读礼通考卷三十九
- 读礼通考卷四十
- 读礼通考卷四十一
- 读礼通考卷四十二
- 读礼通考卷四十三
- 读礼通考卷四十四
- 读礼通考卷四十五
- 读礼通考卷四十六
- 读礼通考卷四十七
- 读礼通考卷四十八
- 读礼通考卷四十九
- 读礼通考卷五十
- 读礼通考卷五十一
- 读礼通考卷五十二
- 读礼通考卷五十三
- 读礼通考卷五十四
- 读礼通考卷五十五
- 读礼通考卷五十六
- 读礼通考卷五十七
- 读礼通考卷五十八
- 读礼通考卷五十九
- 读礼通考卷六十
- 读礼通考卷六十一
- 读礼通考卷六十二
- 读礼通考卷六十三
- 读礼通考卷六十四
- 读礼通考卷六十五
- 读礼通考卷六十六
- 读礼通考卷六十七
- 读礼通考卷六十八
- 读礼通考卷六十九
- 读礼通考卷七十
- 读礼通考卷七十一
- 读礼通考卷七十二
- 读礼通考卷七十三
- 读礼通考卷七十四
- 读礼通考卷七十五
- 读礼通考卷七十六
- 读礼通考卷七十七
- 读礼通考卷七十八
- 读礼通考卷七十九
- 读礼通考卷八十
- 读礼通考卷八十一
- 读礼通考卷八十二
- 读礼通考卷八十三
- 读礼通考卷八十四
- 读礼通考卷八十五
- 读礼通考卷八十六
- 读礼通考卷八十七
- 读礼通考卷八十八
- 读礼通考卷八十九
- 读礼通考卷九十
- 读礼通考卷九十一
- 读礼通考卷九十二
- 读礼通考卷九十三
- 读礼通考卷九十四
- 读礼通考卷九十五
- 读礼通考卷九十六
- 读礼通考卷九十七
- 读礼通考卷九十八
- 读礼通考卷九十九
- 读礼通考卷一百
- 读礼通考卷一百一
- 读礼通考卷一百二
- 读礼通考卷一百三
- 读礼通考卷一百四
- 读礼通考卷一百五
- 读礼通考卷一百六
- 读礼通考卷一百七
- 读礼通考卷一百八
- 读礼通考卷一百九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一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二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三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四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五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六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七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八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九
- 读礼通考卷一百二十
猜你喜欢的书
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
本书所收录的《永日小品》为夏目漱石著名随笔集,每一篇都充满了作者独到细致的深刻观察,其风格直接影响了鲁迅的创作。其中《挂轴》《库莱格先生》二篇,是鲁迅最早翻译的夏目漱石作品,也是中国首次翻译的夏目漱石作品。《往事漫忆》则是夏目漱石身患大病之时,以病痛之身写下的生命纪录。其中既有琐末细事又有痛楚思考,是一份真实而严酷的生命文本。对于夏目漱石来说,疾病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其实与现代人的生命处境也息息相关。
敝帚稿略
宋代诗文别集。8卷。包恢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余,其奏札诸篇,亦剀切详明,得敷奏之体。”包恢论诗歌创作,强调主观修养,和陆九渊思想一脉相承,但也讲浑然天成:“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答曾子华论诗》)集中部分诗歌尚能反映民间疾苦,如《偶成》:“农家命脉寄田亩,可但稻粱枯与荣。造化何许须多力,须臾活几万苍生。”《论五言所始》一文,认为《诗经》中五言句为五言诗的起源,有一定创见。有《宋人集丙编》等本。
九华集
诗文集。南宋员兴宗撰。25卷。凡诗4卷,奏议3卷,表策4卷,书启小简5卷,论2卷,记序2卷,偈子疏文1卷,《论语解》1卷,《老子解略》1卷,《西陲笔略》1卷,《绍兴采石大战始末》1卷。又附录1卷。兴宗字显道,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未第时读书九华山,因以自号。历官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等。本集为其孙荣祖所编,刊于宝庆三年(1227),李心传等为序。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为50卷。原本久佚,今本为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四库全书》著录。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李心传序称兴宗乾道间以敢言著称。今所存奏议如《议征税疏》、《议国马疏》,涉及国计民生;《盐法之弊策》等指陈时弊;《西陲笔略》及《案敌情轮对札子》等涉及边关军政,皆可与正史相参。作者以学问淹雅闻,集中存与张栻、陆九渊往复书简多篇,皆论辩理学命题。其文亦力追韩、柳,骨力颇称峭劲。
茗史
明万邦宁撰。万邦宁,奉节(今四川奉节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天启壬戌(1622)年间进士。著有《茗史》一书。是书不记茶的采摘、焙造、煎试等各种方法,而是从类书中杂录古今茗事而成。既不够广博,也不深奥。参考价值不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列为存目。
江阴城守后纪
《江阴城守后纪》,清许重熙撰。专记清初士绅百姓抗击清兵,反对“剃发”的悲壮事迹。该书虽然在同类著作中篇幅最小,但多有他书所不载者,尤其是篇末的“江阴野史白”一段,曾为史学界广泛称引。今据民国排印整理,参校《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中庸衍义 [四库本]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着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良胜被谪戍辽东时所着。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于叶时《社经会元》。继叶时之后,则有真德秀《大学衍义》。夏良胜仿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推阐《中庸》,故名《中庸衍义》。全书分《天命之性之义》、《率性之道之义》、《修道之教之义》、《致中和议》、《达道之义》、《达德之义》、《经之义》、《诚明之义》、《三重之义》、《平天下之义》等纲,每纲又分为若干目,每目之名皆为夏良胜所自创。如《天命之性之义》分为《正性之原》、《论性之弊》;《达道之义》分为《君臣之常》、《君臣之变》、《君臣之戒》、《父子之常》、《父子之变》、《父子之戒》、《夫妇之法》、《夫妇之戒》、《兄弟之法》、《兄弟之戒》、《朋友之法》、《朋友之戒》;《经之义》分为《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每一名目必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释。其中以采邱浚《大学衍义补》之说为多。夏良胜自己的观点则加“臣良胜曰”分述于后。此书议论的宗旨,作者强调欲求尧舜之治,必须先有尧舜之心,《大学》之道在于“平”字。故论治之本,惟存于“心”一字;论治之效,惟在于“平”一字。古今言治理者,只此二字,可以集大成。书中对崇神仙,好符瑞,尤究极流弊,是为世宗时事而发。有清江西刊本,《四库全书》本。






![中庸衍义 [四库本]](/d/file/books/9adb716f20bd62dc2ef4b00aa75ae0b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