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徵作。见《全唐文》。系作者于唐贞观十一年(637)进谏的一篇奏章。时天下安宁,生产发展,但唐太宗渐生骄奢之意。作者犯颜直谏,“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旧唐书·魏徵传》),此系第二疏,故又题《论时政第二疏》。作品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中心,展开说理,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历史上不少当国者,“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因为“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故劝太宗为“君人者”须“十思”,也就是要以知足、安民、养德、戒骄、节乐、勤政、纳谏、律己、赏罚有度等十事自戒,这样,才能“积其德义”,“垂拱而治”。此文词旨剀切,情理交融,气势雄峻,又巧用比喻、排比、用典等法,使议论更加形象、有力而充实。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等句,已成千古名句。太宗曾下诏谓:“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后世治国者,亦有以此谏为“自戒”者。清吴楚材、吴调侯评曰:“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古文观止》)

猜你喜欢的书

50岁的男人

50岁的男人

少校骑马进了庄园,外甥女希拉丽亚站在公馆外面的台阶上迎接他。他差点没有认出她来,她又长高了,变美了。她向着他飞奔过去,他像父亲一样紧紧拥抱她,他们很快走上台阶去看她的母亲。

咸丰武定府志

咸丰武定府志

三十八卷,首一卷。清李熙龄修,邹恒纂。李熙龄,江西南城人,咸丰八年(1858)任武定府知府。旧志自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赫达色修后,已过百年未有续修了。且旧志因历时既久,版章残缺不全,漫漶过半,内容漏略讹误甚多。李熙龄莅任后,恐百年文献渐至湮没,与郡人谋为重纂。令各州县官绅,分任采访之责,整理文献,网罗旧闻,取旧志为蓝本,正其舛谬,补其缺略,增以近事,再三审订,历数月而书成。《武定府志》咸丰九年(1859)刻本。全书三十八卷首一卷,志目为:星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物产、山川、城池、公署、乡都、市镇、学校、坛壝、古迹、驿递、田赋、兵制、祥异、封建、职官(文秩、武秩)、宦迹、选举、征辟、进士、举人、副贡、拔贡、文化官、武进士、武举人、武仕官、封赠、恩荫、人物、名医、忠节、循节、循吏、孝友、儒林、文苑、武功、列女、艺文、杂记。卷首有序,凡例、辨误和图考。此志不分纲目,只列门类,唯选举、人物、艺文等门下附以细目。其虽分卷多,而编次条理,叙述清晰。对旧志中的谬讹,订正甚多。新增门类,皆加注明。可称之处是卷首有辨误一篇,考据详博,使读者不为旧志之说所混淆。然其不足之处,即艺文志所占篇幅太多,所收太冗太滥。

柳氏叙训

柳氏叙训

又名《柳氏训序》或《柳氏序训》《柳氏家训》,一卷,唐柳玭撰,记叙其祖父柳公绰以下内外事迹,宋以后佚。《新唐书·艺文志二》、《宋史·艺文志二》“史部·传记类”均有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有著录。

太上通玄灵印经

太上通玄灵印经

太上通玄灵印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言召役六丁八史之法术,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篇首先列出通灵印、摄鬼印、策鬼印、召鬼印等印图,又以老子讲述通灵印之用法及抻验。宦称此通灵印是一切法术之根,依法施用符印咒术,可以召八史(八卦)及六丁玉女护佑,使八史六丁为人取金银宝物仙药。以至于「移山竭海、雷电霹雳、天地暗冥、日月坠落、兴云致雨,此通灵印皆能为人使役。」后半篇乃诸葛先生讲述通灵役鬼法。大抵为施符念咒。驱役鬼神取金银仙药,撤豆成兵、千里视伏藏宝物、隐形变化、聚集鸟雀蛟龙鱼鳖等。颇为神奇。

太上老君大存思图注诀

太上老君大存思图注诀

亦称《存思图注诀》。道教书名。一卷,共十篇。主言道教存思之法。凡存思,必闭目内视,以存五脏神为主。存思五脏,见其形,著其用,兼思五岳、五星、五帝,其次坐卧存思,修身积德。既言存思之法,又配有图形、注文、咒诀,故名。收入《道藏》第580册。它与《云笈七籤》卷四十三《老君存思图十八篇》之后十篇基本相同,而缺前八篇。但《道藏》本有图, 而《云笈七籤》本无图。

诗故

诗故

十卷。明朱谋玮撰。谋玮字郁仪。封镇国中尉。贯串群籍,通晓朝廷典故。万历中管理石城王府事,宗人咸就约束。暇则闭户读书。着《易象通》、《诗故》、《春秋战记》、《鲁论笺》、《骈雅耽》及他书一百二十种。是书以“小序”首句为主,略同苏辙《诗传》之例,而参用旧说以考证之,所取书名,是其考《汉书·艺文志》而得之。《汉书·艺文志》中诗类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故成其名。故者,颜师古注:“道其旨意也”。是书多以“汉学”为主,与朱子《集传》,多所异同。其间亦有自创新义者。明代自胡广等《五经大全》大行之后,应举穷经,久分两事。使得从经学角度钻研《诗经》走向衰微。而谋深居朱邸,不籍进取于名场,乃得以研究遗文,故于名物训诂方面间有发挥。是书有明万历刻本及清抄本(清王宗炎校并跋)。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