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僚问答
作者:刘衡猜你喜欢的书
钤山堂集
诗文别集。四十卷,其中诗十六卷。明严嵩撰。严嵩为明中叶权奸,其贪贿误国、陷害忠良为世人所疾,故其诗文不为世人所重。其集最早编于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最初为三十二卷,后陆续增刻,有三十五卷本、三十六卷本、四十卷本,以四十卷本为最全。四十卷本刊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此时嵩已年近八十,距其彻底倒台还有六年,此后即有创作,亦不会太多,故可视为其全集。此集按年编次,以其生活各阶段分为《前稿》、《留院》、《使郢》、《留省》、《南诠》、《南宫》诸小集。严氏家乡为江西分宜,附近有钤山,嵩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后,曾回乡筑钤山堂读书十年,故以之名集。其诗另有选本三种传世:(1)《钤山堂诗钞》二卷,有赵文华序,周雨选,孙伟评,刊于嘉靖十九年;(2)《钤山诗选》七卷,为杨慎所选评,约刊于嘉靖三十一年;(3)《振秀集》二卷,选诗一百五十五首,为皇甫孝、顾起纶所选,有杨慎评点,约刊于嘉靖三十四年。《钤山堂集》四十卷本在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还有万松楼刊本。
清稗类钞选录
本书(一册一三二面七九、二○○字)不分卷,徐珂辑。珂字仲可,浙江杭县人。民国十四年,尝为连著「台湾通史」作序。所辑「清稗类钞」一书,彙存有清一代稗官家言。本书录其有关南明或台湾者一百零七则,因名「选录」。所录不但可资助谈,且可补正史籍。其中以「会党类」所占篇幅为多,计天地会、三合会、哥老会三则,约及「选录」全书十分之四。清代台湾几件重大事变,殆均与天地会等会党有关,录此可供研究之资。惜原书各则均未尝注明资料出处,有嫌不足。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无名氏注。多唐宋时期故事,称为“昔唐”、“昔宋”,当作于元明时。倡导清静无为,念诵《清静经》,并有内丹说。
四愁诗
中国古代诗篇。东汉张衡作。收入《张河间集》及多种选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1册据胡刻《昭明文选》选入。诗共分4章,每章讲述一件事以表达诗人欲求之而不可得的苦闷之情。首章叙道:我所思念的爱人住在泰山,想去追随她却阻于梁父山的艰险,无可奈何地向东眺望,不觉泪下沾满衣裳,爱人曾送我一把嵌金的宝刀,我想回赠她的美玉却因路险无法送到,徬徨忧虑,无法排遣。二章叙道:我所思念的爱人住在桂林,想去追随她却阻于湘水的渊深,向南遥望不由泪沾衣裳。爱人曾送我美玉装饰的琴,我想回赠她一对玉盘,却因路远不能送到,惆怅忧虑,多么让人烦恼!三章写道:我所思念的人住在汉阳,想去跟她在一起却阻于陇山的漫长,凝望西方不觉泪沾衣裳,美人曾送给我貂皮袍,我想回赠她一颗明月珠,路太远不能送到,让人踟蹰不安、心情烦乱。四章写道:我所思恋的人在雁门,想去跟她在一起却阻于大雪纷纷,遥望北方不觉泪沾衣巾,美人曾送我一匹绵绣,我想回赠她一张青玉几案,却因路远不能送到,让人一再叹息,忧思烦乱。据《文选》中小序言:作者依屈原以美人喻君子,以珍宝喻仁义,以水深路远喻小人之例,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不得以通”的苦闷,因而意象具有象征性,表现了诗人无往而不受阻的困境及由此产生的愁愤。诗在形式上已是相当整齐的七言体,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马忠肃公亮墓志铭
晏殊撰。马亮,字叔明。进士出身,曾任大理评事、芜湖知县。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后调濮州知州,升太常博士、福州知州,又迁饶州知州。北宋咸平三年(1000),任西川转运副使。后又知潭州、升州、广州、杭州、庐州及江陵、江宁府,历迁工部尚书侍郎、御史中丞、兵部侍郎等职。仁宗时,拜尚书右丞,复知庐州,迁工部尚书,知毫州等。升太子少保后病死。赠尚书右仆射。谥号“忠肃”。
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东方最胜灯王如来助护持世间神咒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