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
作者:令狐德棻
中国西魏、北周史。令狐德棻等撰。原书至北宋时已残缺,今本为宋仁宗时林希,王安国采取《北史》等书补缀而成。最早传本为“三朝本”,通行本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纳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令狐德棻(583—666),唐代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历任丞相府记室、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秘书少监、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等官。曾参加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晋书》、《唐律令》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本书共50卷,记事起自东西魏分裂,止于杨坚代周,共48年间的历史。全书由纪传两部分组成。卷1至卷8为帝纪;卷9至卷50为列传。本书主要取材于西魏史官柳创的史书及隋代牛弘的国史。叙事考订较为草率。但因唐以前记述此段历史的史籍均未传下来,故稍后的《北史》对西魏、北齐的记述基本由此书删补而成。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发展及其上层内讧的有关情况。在一些纪传中保存了诸如府兵制、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庄田及以庸代役和各族起义等方面的片断资料。增加了《梁书》所没有的一些人物传纪、诏令等史料。全书内容简繁得当,文笔简劲,形式也较正齐。
章节列表
升序↑列传
- 列传第二十七 郑孝穆 崔谦弟说 说子弘度 崔猷 裴侠 薛端 薛善 弟慎 敬珍
- 列传第一 皇后
- 列传第二 邵惠公颢
- 列传第三 晋荡公护 叱罗协 冯迁
- 列传第四 齐炀 王宪
- 列传第五 文闵明 武宣诸子
- 列传第六 贺拔胜 弟岳 兄允 念贤
- 列传第七 寇洛 李弼 弟标 于谨 子实
- 列传第八 赵贵 独孤信 侯莫 陈崇
- 列传第九 梁御 若干惠 怡峰 刘亮 王德
- 列传第十 王罴 子庆远
- 列传第十一 达奚武 子震 侯莫 陈顺 豆卢宁 宇文贵 杨忠 王雄
- 列传第十二 王盟 贺兰祥 尉迟纲 叱列伏龟 阎庆
- 列传第十三 尉迟迥 王谦 司马消难
- 列传第十四 周惠达 冯景 杨宽 兄穆俭 柳庆 子机
- 列传第十五 苏绰
- 列传第十六 卢辩
- 列传第十七 李贤 弟远
- 列传第十八 长孙俭 长孙绍远 弟澄 兄子兕 斛斯征
- 列传第十九 赫连达 韩果 蔡佑 常善 辛威 厍狄昌 田弘
- 列传第二十 史宁 陆腾 贺若敦 权景宣
- 列传第二十一 王杰 王勇 宇文虬 宇文盛 弟丘 耿豪 高琳
- 列传第二十二 窦炽 兄子毅 于翼 李穆
- 列传第二十三 韦孝宽 韦敻 梁士彦
- 列传第二十四 申徽 陆通 弟逞 柳敏 卢柔 唐瑾
- 列传第二十五 厍狄峙 杨荐 赵刚 王庆 赵昶 王悦 赵文表
- 列传第二十六 赵善 元定 杨摽 裴宽 杨敷 韩盛
- 列传第二十八 郑伟 杨纂 段永 王士良 崔彦穆 令狐整 司马裔 裴果 刘志
- 列传第二十九 寇隽 韩褒 赵肃 张轨 李彦 郭彦 裴文举 高宾
- 列传第三十 苏亮 弟湛 柳虬 吕思礼 薛憕 薛寘 李昶 元伟
- 列传第三十一 韦瑱 梁昕 皇甫璠 辛庆之 族子昂 王子直 杜杲
- 列传第三十二 尉迟运 王轨 宇文神举 宇文孝伯 颜之仪 乐运
- 列传第三十三 王褒 庾信
- 列传第三十四 萧撝 萧世怡 萧圆肃 萧大圜 宗懔 刘璠 柳霞
- 列传第三十五 李延孙 韦佑 韩雄 陈忻 魏玄
- 列传第三十六 泉企 李迁哲 杨干运 扶猛 阳雄 席固 任果
- 列传第三十七 儒林 卢诞 卢光 沉重 樊深 熊安生 乐逊
- 列传第三十八 孝义 李棠 柳桧 杜叔毗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
- 列传第三十九 艺术 冀隽 蒋升 姚僧垣 子最 黎景熙 赵文深 褚该
- 列传第四十 萧察
- 列传第四十一 异域上
- 列传第四十二 异域下
令狐德棻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天府广记
明末孙承泽著。孙承泽,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祖籍山东益都,本人是北京人。为崇祯进士,又在清朝作官,后以老病还乡。晚于《春明梦余录》而成,全书共44卷,分建置、形胜、险隘、分野、风习、府县治、城坊、学宫、武学、书院、国学、城池、宫殿、后市、鼓院、郊坛、祈谷坛、斋宫、神乐观、牺牲所、山川坛、神祗坛、地祗坛、太岁坛、先农坛、旗纛庙、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高禖台、帝王庙、文庙、庙祀、内阁、六科、尚宝司、中书科、光禄寺、宗人府、吏部、户部、仓场、礼部、贡院、兵部、戎政府、刑部、工部、宝源局、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詹事府、翰林院、太常寺、四译馆、太仆寺、钦天监、观象台、鸿胪寺、太医院、行人司、上林苑、衍圣公府、王军都督府、锦衣卫、京卫外卫、人物、麓、川渠、漕渠、水利、名迹、寺庙、石刻、陵园、赋、诗等门类。是一部明代北京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汇编,其中不但有对明代宫廷建置、机构运行以及帝王生活起居、祭祀典礼场所的介绍,而且涉及了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沿革、文物古迹、人物掌故等广泛内容,是前承其《春明梦余录》、后启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具有方志性质的重要著作。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将是书收入《史部·地理类》,但由于一直未见刊本问世,故而仅在存目中著录。1962年,北京出版社根据多种抄本整理校改,出版是书。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再版此书
岱史
《岱史》,明朝查志隆编撰。书成于万历年间。十八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岱岳(即[[泰山])史志。据卷首序文称:山东长芦巡盐御史谭耀有感于前人所撰岱岳史志简略侵废,乃命属下转运史查志隆重新编辑续补而成此书。全书分十四篇,〈图考〉、〈星野考〉、〈形胜考〉三篇,详考泰山域图、天象及山川形势。〈山水表〉、〈疆域表〉二篇,列举泰山之山水疆域。〈狩典纪〉、〈望典纪〉、〈遗迹纪〉、〈灵宇纪〉四篇,记述历代帝王巡狩泰山,举行祭祀典礼之历史和遗迹。〈宫室志〉、〈物产志〉、〈香税志〉、〈灾祥志〉、〈登览志〉五篇,分别记载泰山宫观寺庙,土产风物,香火税收,灾异祥瑞,并辑录历代登临泰山之文人官吏所作诗词歌咏,序文游记等。全书编辑条理清晰,考释详实,每篇之前冠以小序,概述条例宗旨。
救荒活民书
《救荒活民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全面论述救荒之策的著作。宋董煟著。主要版本有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该书是其成进士后知瑞安县前写成的,具体年代不详。董渭,字季兴,号南隐。生年不详,卒于宋嘉定十年(1217年)。德兴(今属江西)人。绍熙五年中进士,曾知瑞安县,后升通义郎。致仕后创南隐书院。其著作还有《南隐文集》等,今已失传。《救荒活民书》共分三卷。书中对前代的荒政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综合、系统地阐述,主张荒政的最终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作者认为 “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如不采取措施,则“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读书丛说
六卷。元许谦撰。谦字益之,晚号白云老人,学者称白云先生。江浙省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元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谦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延璠初,居东阳八华山讲学,从学者多至千余人,四方之士以不及其门为耻。无意功名仕途,里居四十年,公卿屡荐,皆不就。卒谥文懿。《元史》入《儒学传》。着述除《读书丛说》之外,尚有《诗集传名物抄》、《白云集》等。谦受学于金履祥,尽得金氏所传,学术思想宗主朱熹。所作诗文不甚留意文字辞藻,其诗于理趣之中颇富形象,文亦醇古,无宋人语录之气。自蔡沈《书集传》问世,学者乐其简易,注《尚书》者多主蔡氏,不复参考他说,谦则不受当时学风影响,说解《尚书》广稽事实,兼取诸书之长,不专主一家之说。谦学识渊博,考据《尚书》天文、地理、名物、典制、史事等多有独到见解,于旧说多有驳正。宋末元初说经崇尚空谈,许谦独重考据,其学风尤属可贵。至于该书说解六律、五声,大段抄录《律吕新书》;说解唐虞之修五礼,大段抄录《周礼·大宗伯》之文;说解《酒诰》太史、内史,大段抄录《周礼·太宰》六典、八法、八则、八柄之文,则稍嫌泛滥而无节制。此书始刻于元至正六年(1346),原版久佚。库书所据乃浙江吴玉墀家藏本,该本第二卷缺4页,第三卷缺6页,第五、第六两卷各缺4页,库书无从校补,缺页一仍其旧。该书现存清钞本四部,北京图书馆藏两部,上海图书馆藏一部(存五卷,缺第六卷),湖北省图书馆一部。此外尚有《学海类编》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现报当受经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佛说八佛名号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