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通俗演义

作者: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

《唐史演义》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对北方各国的特别贡献,在隋朝末年纷乱局面中得以保存实力,一举赢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帝国的建立更是众所皆知,在弱势的反对下顺利取得帝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后更有史无前例的女皇帝武则天,延续了帝国的盛世。唐玄宗的开元天宝之治紧接其后,帝国在中土大地上傲视世界各个角落。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宦官掌握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命运。在中心人物纷纷不经意跳脱历史同时,为求结束战局,反对势力便就地合法化,加上不很听话的藩镇军阀,帝国恰也很识时务,得过且过。在长时间的冷静沉思中,失控的帝国也曾有过振作的遐想,却终究无法挽回。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博尔赫斯文集

博尔赫斯文集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闲愁万种

闲愁万种

胡兰成著。 收录十篇散文,十八篇诗作,二十八则书句,或记事,或言情,或抒志,可以当做是自传《今生今世》的续篇补记。最能见出民国一代才子胡兰成的文采风华。 两篇理论文章《民志篇》、《劫毁篇》,论述中国历史上民间起兵的传统和机缘。此一政见思想是胡兰成与汪精卫分手的重要因素,而胡兰成持之终身。 《日月并明》是胡兰成未完绝笔。文中申述史上是女人始创文明,其后男人把女人所发明的东西来说明其原故,做成了理论体系化的学问。此是胡兰成晚年独特的理论见解。

吏皖存牍

吏皖存牍

《吏皖存牍》是姚锡光1899—1901年任职安徽时期的治政文书汇编,主要以官府的日常公牍为主。公牍类型主要有禀、示、函、判等,内容涉及行政事务和司法案件等多个方面。从文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姚锡光面临政务问题时,在教育、农业、民教纠纷、团练保甲、水灾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颇具前瞻性和开创性。通过对文书的动态流转研究,可以看出姚锡光救灾、团练筹款途径的多样性。除了官府介入,中外士绅亦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姚锡光的创新多变和恪尽职守增强了政府对救灾以及团练保甲的管控力,但由于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公文的执行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吏皖存牍》作为一线治政文书汇编,不仅展现出姚锡光情理结合,文质兼具的行文特色,更是后世学习的典型教材。

声执

声执

词学专著。陈匪石著,自序云:“昔释迦说相,法执我执,皆所当破。词属声尘,宁免两执。况词自有法,不得谓一切相皆属虚妄,题以声执,适表其真。”是书意在示人以作词法门。共四十八则,汇为上下二卷。上卷考论词律及作法、燕乐二十八调,阐述词由歌诗加入和声变化而来,简评前人词谱、词韵之作,详论诗韵与词韵之异及平仄、四声、句式、字句等。并旁及词风、词境和作词用笔之曲直、虚实、疏密等问题。下卷评介词学要籍,自五代《花间集》至自己所编的《宋词举》,凡23种,一一评介其内容、特色、优劣、版本等。附录汇刻词集9种,并为学词者指导门径。该书论作词之法规,颇多创见,言简意赅,嘉惠后学良多。附于南京金陵书画社1983年11月出版的《宋词举》后,另有北京·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

土官底簿

土官底簿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是辑档案资料而成。书中载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广、广东之土司共三百六十三家,其中云南一百五十一家,广西一百六十七家,四川二十四家,贵州十五家,湖广五家,广东一家。各土司,均先列其名号,次述始授土职时间,再述世代因袭情况。本书的价值,首先是可补正史之不足。《明史·土司传》只列征伐刑政之大端,而于土司支派本末未能具晰,本书辞虽俚浅,而建置原委、历代因袭之状一一可征,足资考证。同时,书中反映的明政府对土司采取的驾驭措施,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按明制,土司乃世职,土司承袭时,须逐级上报,分别由吏部、兵部奏准,颁发号纸(委任文书)。而本书所录,诸土司请袭之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所奉谕旨亦必以“姑准任事,仍不世袭”为词。仅以云南为例,在一百五十一家土司中,有九十一家载有圣旨,明确称,“姑准任事”,“不准世袭”;只有极少数土司,如广西府土知府,阿迷州土知州明确“准世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明政府控制土司的一种手段,欲以示驾驭之权。这里反映的土司承袭的实际情况,与制度的规定有极大差距,正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本书原有文渊阁藏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出版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收入本书。

尚书要义

尚书要义

十七卷,《序说》一卷。宋魏了翁撰。了翁贬居靖州时,着《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尚书要义》乃其中之一。《尚书》文词古奥,唐人已称该书“佶屈聱牙”,此书伪孔传随文作注,不少古词古义赖之以明,唐孔颖达依孔传作正义,虽诠释传文不肯与伪孔稍立同异,然原原本本,考据灿然。惜《正义》过于浩翰,学者难以卒业。了翁摘取注疏中精要之语,标以目次,便于检阅,使学者尽得《尚书》注疏之精华而不为其芜杂所烦扰。该书原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着录。《总目》据浙江郑大节家藏本着录,作十七卷,称“原目二十卷,中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并佚,无别本可以校补,今亦姑仍其阙焉。”而文渊阁库书《提要》、文溯阁库书《提要》均称此书缺六卷,所缺者为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卷,《总目》但云缺三卷,与库书实有卷数不合。此书现有清震无咎斋抄本,存十五卷,所缺者与库书同,今藏北京图书馆,该馆另藏一种清抄本,《尚书要义》二十卷、《序说》一卷俱完好无缺,《故宫普通书目》着录江苏书局刊本,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