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通俗演义
作者:蔡东藩
《唐史演义》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对北方各国的特别贡献,在隋朝末年纷乱局面中得以保存实力,一举赢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帝国的建立更是众所皆知,在弱势的反对下顺利取得帝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后更有史无前例的女皇帝武则天,延续了帝国的盛世。唐玄宗的开元天宝之治紧接其后,帝国在中土大地上傲视世界各个角落。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宦官掌握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命运。在中心人物纷纷不经意跳脱历史同时,为求结束战局,反对势力便就地合法化,加上不很听话的藩镇军阀,帝国恰也很识时务,得过且过。在长时间的冷静沉思中,失控的帝国也曾有过振作的遐想,却终究无法挽回。
章节列表
升序↑- 自序
- 第一回 溯龙兴开编谈将种 选蛾眉侍宴赚唐公
- 第二回 定秘计诱杀副留守 联外助自号大将军
- 第三回 攻霍邑阵斩宋老生 入长安拥立代王侑
- 第四回 记艳闻李郎遇侠 禅帝位唐祚开基
- 第五回 李密败绩入关中 秦王出奇平陇右
- 第六回 盛彦师设伏毙叛徒 窦建德兴兵诛逆贼
- 第七回 啖人肉烹食段钦使 讨乱酋击走刘武周
- 第八回 河朔修和还旧俘 郑兵战败保孤城
- 第九回 擒渠歼敌耀武东都 奏凯还朝献俘太庙
- 第十回 下江东梁萧铣亡国 战洺南刘黑闼丧师
- 第十一回 唐太子发兵平山左 李大使乘胜下丹阳
- 第十二回 诛文幹传首长安 却颉利修和突厥
- 第十三回 玄武门同胞受刃 庐江王谋反被诛
- 第十四回 纳弟妇东宫渎伦 盟胡虏便桥申约
- 第十五回 偃武修文君臣论治 易和为战将帅扬镳
- 第十六回 获渠魁扫平东突厥 统雄师深入吐谷浑
- 第十七回 长孙后临终箴主阙 武媚娘奉召沐皇恩
- 第十八回 灭高昌献俘观德殿 逐真珠击败薛延陀
- 第十九回 强胡内乱列部纷争 逆迹上闻储君被废
- 第二十回 易东宫亲授御训 征高丽连破敌锋
- 第二十一回 东略无功全军归国 北荒尽服群酋入朝
- 第二十二回 使天竺调兵擒叛酋 征龟兹入穴虏名王
- 第二十三回 出娇娃英主升遐 逞奸情帝女谋变
- 第二十四回 武昭仪还宫夺宠 褚遂良伏阙陈忠
- 第二十五回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军擒归沙钵罗
- 第二十六回 许敬宗构陷三家 刘仁轨荡平百济
- 第二十七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
- 第二十八回 伐西羌连番败绩 易东宫两次蒙冤
- 第二十九回 裴总管出师屡捷 唐高宗得病告终
- 第三十回 被废立庐陵王坐徙 违良策徐敬业败亡
- 第三十一回 敕告密滥用严刑 谋匡复构成大祸
- 第三十二回 武则天革命称尊 狄仁杰奉制出狱
- 第三十三回 安金藏剖心明信 僧怀义稔恶受诛
- 第三十四回 累次发兵才平叛酋 借端详梦迭献忠忱
- 第三十五回 默啜汗悔婚入寇 狄梁公尽职归天
- 第三十六回 证冤狱张说辨诬 诛淫竖中宗复位
- 第三十七回 通三思正宫纵欲 窜五王内使行凶
- 第三十八回 诛首恶太子兴兵 狎文臣上官恃宠
- 第三十九回 规夜宴特献回波辞 进毒饼枉死神龙殿
- 第四十回 讨韦氏扫清宿秽 平谯王骈戮叛徒
- 第四十一回 应星变睿宗禅位 泄逆谋公主杀身
- 第四十二回 赠美人张说得厚报 破强虏王晙立奇功
- 第四十三回 任良相美政纪开元 阅边防文臣平叛虏
- 第四十四回 信妾言皇后被废 丛敌怨节使遭戕
- 第四十五回 张守珪诱番得虏首 李林甫毒计害储君
- 第四十六回 却隆恩张果老归山 开盛宴江梅妃献技
- 第四十七回 梅悴杨荣撒娇絮阁 罗钳吉网党恶滥刑
- 第四十八回 洗禄儿中冓贻羞 写幽怨长门拟赋
- 第四十九回 恋爱妃密誓长生殿 宠胡儿亲饯望春亭
- 第五十回 勤政楼童子陈箴 范阳镇逆胡构乱
- 第五十一回 失潼关哥舒翰丧师 驻马嵬杨贵妃陨命
- 第五十二回 唐肃宗称尊灵武 雷海青殉节洛阳
- 第五十三回 结君心欢暱张良娣 受逆报刺死安禄山
- 第五十四回 统三军广平奏绩 复两京李泌辞归
- 第五十五回 与城俱亡双忠死义 从贼堕节六等定刑
- 第五十六回 九节度受制鱼朝恩 两叛将投降李光弼
- 第五十七回 迁上皇阉寺擅权 宠少子逆胡速祸
- 第五十八回 弑张后代宗即位 平史贼蕃将立功
- 第五十九回 避寇乱天子蒙尘 耀军徽令公却敌
- 第六十回 入番营单骑盟虏 忤帝女绑子入朝
- 第六十一回 定秘谋元舅除凶 窃主柄强藩抗命
- 第六十二回 贬忠州刘晏冤死 守临洺张伾得援
- 第六十三回 三镇连兵张家覆祀 四王僭号朱氏主盟
- 第六十四回 叱逆使颜真卿抗节 击叛帅段秀实尽忠
- 第六十五回 僭帝号大兴逆师 解贼围下诏罪己
- 第六十六回 趋大梁德宗奔命 战贝州朱滔败还
- 第六十七回 朱泚败死彭原城 李晟诱诛田希鉴
- 第六十八回 窦桂娘密谋除逆 尚结赞狡计劫盟
- 第六十九回 格君心储君免祸 释主怨公主和番
- 第七十回 陆敬舆斥奸忤旨 韩全义掩败为功
- 第七十一回 王叔文得君怙宠 韦执谊坐党贬官
- 第七十二回 擒刘辟戡定西川 执李锜荡平镇海
- 第七十三回 讨成德中使无功 策魏博名相定议
- 第七十四回 贤公主出闺循妇道 良宰辅免祸见阴功
- 第七十五回 却美妓渡水薄郾城 用降将冒雪擒元济
- 第七十六回 谏佛骨韩愈遭贬 缚逆首刘悟倒戈
- 第七十七回 平叛逆因骄致祸 好盘游拒谏饰非
- 第七十八回 河朔再乱节使遭戕 深州撤围侍郎申命
- 第七十九回 裂制书郭太后叱奸 信卜士张工头构乱
- 第八十回 盅敬宗逆阉肆逆 屈刘蕡名士埋名
- 第八十一回 诛叛帅朝使争功 诬相臣天潢坐罪
- 第八十二回 嫉强藩杜牧作罪言 除逆阉李训施诡计
- 第八十三回 甘露败谋党人流血 钧垣坐镇都市弭兵
- 第八十四回 奉皇弟权阉矫旨 迎公主猛将建功
- 第八十五回 兴大军老成定议 堕狡计逆竖丧元
- 第八十六回 信方士药死唐武宗 立太叔窜毙李首相
- 第八十七回 复河陇边民入觐 立郓夔内竖争权
- 第八十八回 平浙东王式用智 失安南蔡袭尽忠
- 第八十九回 易猛将进克交趾城 得义友夹攻徐州贼
- 第九十回 斩庞勋始清叛孽 葬同昌备极奢华
- 第九十一回 曾元裕击斩王仙芝 李克用叛戮段文楚
- 第九十二回 镇淮南高骈纵寇 入关中黄巢称尊
- 第九十三回 奔成都误宠权阉 复长安追歼大盗
- 第九十四回 入陷阱幸脱上源驿 劫车驾急走大散关
- 第九十五回 襄王煴窜死河中 杨行密盗据淮甸
- 第九十六回 讨河东王师败绩 走山南阉党失机
- 第九十七回 三镇犯阙辇毂震惊 一战成功邠宁戡定
- 第九十八回 占友妻张夫人进箴 挟兵威刘太监废帝
- 第九十九回 以乱易乱劫迁主驾 用毒攻毒尽杀宦官
- 第一百回 徒乘舆朱全忠行弑 移国祚昭宣帝亡唐
猜你喜欢的书
博尔赫斯文集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闲愁万种
胡兰成著。 收录十篇散文,十八篇诗作,二十八则书句,或记事,或言情,或抒志,可以当做是自传《今生今世》的续篇补记。最能见出民国一代才子胡兰成的文采风华。 两篇理论文章《民志篇》、《劫毁篇》,论述中国历史上民间起兵的传统和机缘。此一政见思想是胡兰成与汪精卫分手的重要因素,而胡兰成持之终身。 《日月并明》是胡兰成未完绝笔。文中申述史上是女人始创文明,其后男人把女人所发明的东西来说明其原故,做成了理论体系化的学问。此是胡兰成晚年独特的理论见解。
吏皖存牍
《吏皖存牍》是姚锡光1899—1901年任职安徽时期的治政文书汇编,主要以官府的日常公牍为主。公牍类型主要有禀、示、函、判等,内容涉及行政事务和司法案件等多个方面。从文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姚锡光面临政务问题时,在教育、农业、民教纠纷、团练保甲、水灾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颇具前瞻性和开创性。通过对文书的动态流转研究,可以看出姚锡光救灾、团练筹款途径的多样性。除了官府介入,中外士绅亦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姚锡光的创新多变和恪尽职守增强了政府对救灾以及团练保甲的管控力,但由于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公文的执行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吏皖存牍》作为一线治政文书汇编,不仅展现出姚锡光情理结合,文质兼具的行文特色,更是后世学习的典型教材。
声执
词学专著。陈匪石著,自序云:“昔释迦说相,法执我执,皆所当破。词属声尘,宁免两执。况词自有法,不得谓一切相皆属虚妄,题以声执,适表其真。”是书意在示人以作词法门。共四十八则,汇为上下二卷。上卷考论词律及作法、燕乐二十八调,阐述词由歌诗加入和声变化而来,简评前人词谱、词韵之作,详论诗韵与词韵之异及平仄、四声、句式、字句等。并旁及词风、词境和作词用笔之曲直、虚实、疏密等问题。下卷评介词学要籍,自五代《花间集》至自己所编的《宋词举》,凡23种,一一评介其内容、特色、优劣、版本等。附录汇刻词集9种,并为学词者指导门径。该书论作词之法规,颇多创见,言简意赅,嘉惠后学良多。附于南京金陵书画社1983年11月出版的《宋词举》后,另有北京·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
土官底簿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是辑档案资料而成。书中载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广、广东之土司共三百六十三家,其中云南一百五十一家,广西一百六十七家,四川二十四家,贵州十五家,湖广五家,广东一家。各土司,均先列其名号,次述始授土职时间,再述世代因袭情况。本书的价值,首先是可补正史之不足。《明史·土司传》只列征伐刑政之大端,而于土司支派本末未能具晰,本书辞虽俚浅,而建置原委、历代因袭之状一一可征,足资考证。同时,书中反映的明政府对土司采取的驾驭措施,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按明制,土司乃世职,土司承袭时,须逐级上报,分别由吏部、兵部奏准,颁发号纸(委任文书)。而本书所录,诸土司请袭之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所奉谕旨亦必以“姑准任事,仍不世袭”为词。仅以云南为例,在一百五十一家土司中,有九十一家载有圣旨,明确称,“姑准任事”,“不准世袭”;只有极少数土司,如广西府土知府,阿迷州土知州明确“准世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明政府控制土司的一种手段,欲以示驾驭之权。这里反映的土司承袭的实际情况,与制度的规定有极大差距,正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本书原有文渊阁藏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出版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收入本书。
尚书要义
十七卷,《序说》一卷。宋魏了翁撰。了翁贬居靖州时,着《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尚书要义》乃其中之一。《尚书》文词古奥,唐人已称该书“佶屈聱牙”,此书伪孔传随文作注,不少古词古义赖之以明,唐孔颖达依孔传作正义,虽诠释传文不肯与伪孔稍立同异,然原原本本,考据灿然。惜《正义》过于浩翰,学者难以卒业。了翁摘取注疏中精要之语,标以目次,便于检阅,使学者尽得《尚书》注疏之精华而不为其芜杂所烦扰。该书原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着录。《总目》据浙江郑大节家藏本着录,作十七卷,称“原目二十卷,中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并佚,无别本可以校补,今亦姑仍其阙焉。”而文渊阁库书《提要》、文溯阁库书《提要》均称此书缺六卷,所缺者为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卷,《总目》但云缺三卷,与库书实有卷数不合。此书现有清震无咎斋抄本,存十五卷,所缺者与库书同,今藏北京图书馆,该馆另藏一种清抄本,《尚书要义》二十卷、《序说》一卷俱完好无缺,《故宫普通书目》着录江苏书局刊本,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