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通俗演义

作者: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

《唐史演义》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对北方各国的特别贡献,在隋朝末年纷乱局面中得以保存实力,一举赢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帝国的建立更是众所皆知,在弱势的反对下顺利取得帝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后更有史无前例的女皇帝武则天,延续了帝国的盛世。唐玄宗的开元天宝之治紧接其后,帝国在中土大地上傲视世界各个角落。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宦官掌握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命运。在中心人物纷纷不经意跳脱历史同时,为求结束战局,反对势力便就地合法化,加上不很听话的藩镇军阀,帝国恰也很识时务,得过且过。在长时间的冷静沉思中,失控的帝国也曾有过振作的遐想,却终究无法挽回。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现代战争的黎明

现代战争的黎明

《现代战争的黎明》首先从文艺复兴时期非瑞士人首次采用瑞士战法的战斗吉内加特会战开始,一直叙述到拿破仑时代的战术方式和战略思维(包括马基雅维利、莫里斯、古斯塔夫·阿道夫、克伦威尔、腓特烈、拿破仑、沙恩霍斯特、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的变化和发展;然后详细论述了从15世纪开始出现的以步兵为主体的战术组织到“常备军”的时代步兵战术的发展。最后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因素的军事作用,并分析总结了法国革命所带来的战术革命。

晚饭花集

晚饭花集

当代短篇小说集。汪曾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收短篇小说31篇。作于1981至1983年间。本集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江苏高邮地区三、四十年代的城乡生活,或写古典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或写以市井生活为中心的各类市民。《徙》集中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事业悲剧:前清举人谈甓渔饱读诗书,风流一世而身后著作淹没于书箧之中,无人知晓;小学教师高鹏性情耿介方正,不苟合于世,他抗争一生一事无成;高鹏的女儿高雪师范毕业之后,不满足于闭塞狭小的生活天地,抑郁而死。《晚饭花》是以3类不同命运的妇女性格素描为内容的短篇小辑,第1篇《珠子灯》刻划了深受封建文化影响的孙小姐懦弱的性格;第2篇《晚饭花》描写了在贫寒家境中长大的王玉英,明知未婚夫风流浪荡,但仍乐于出嫁的故事;第3篇《三姊妹出嫁》通过馄饨小贩秦老吉3个女儿热闹的出嫁场面,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妇女自觉而富有生气的生活。本集的小说深受传统的笔记小说的影响,用简洁的笔墨来摹写人事,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风格平淡而奇崛,富有哲理性。

红日

红日

长篇小说。作者吴强。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敌我双方展开的军事斗争为主线,从1946年秋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重点写莱芜大捷和孟良崮战役。小说通过半年来山东战场形势的变化,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历史转折。作品内容丰富,场面开阔,人物众多。既描写了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又叙写了战斗之间的休整、练兵生活;既暴露了敌人内部的分崩离析、勾心斗角,又展示了人民军队与干部群众的休戚与共、血肉深情;还穿插着家庭、爱情生活方面的生动描写。小说着力刻画了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等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以及连长石东根这一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对反面人物如张灵甫的狂妄骄横、刚愎自用,何莽的凶残狂暴、顽固鲁莽,均刻画得个性鲜明。作品围绕战局的发展,将纷繁多样的生活场景同几大战役错落有致的交织在一起,构成真实反映革命战争的一个艺术整体。是50年代中国军事题材代表作之一。

全面抗战论

全面抗战论

潘汉年著,生活书店,1938年1月第1版。本书收录“全面抗战释”、“全面抗战中政治动员的基点”、“如何确保抗战的全部胜利”、“群众动员的基本问题”、“上海中立区问题”、“承认上海中立区的外交意义”等22篇文章。

御定孝经注

御定孝经注

福临御定,蒋赫德纂注。1卷。顺治十三年(1653)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世祖福临以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帝王全面接受汉文化熏陶,深悉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之重要,决心以孝治天下。该书之出版、颁行,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治国思想。书前《御制孝经序》阐述孝对国家、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作者说:“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至矣哉,诚无以加矣!”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严肃、十分重要的问题,却与人人息息相通,“其渊源实本于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恭,虽在颛蒙即备天良”。因此,“位于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人生固有的本性。它是在身体力行中实现,“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孝植根于人心,但“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只有在圣贤启迪之下,孝方能成为自觉之行动。孔子之《孝经》便是因此而作。作者又说,自己在治理国事之余,曾再三研读,认为《孝经》一书,“其言近而旨远,理约而该博”,可为立身行道、移风易俗所遵循,“诚万世不刊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但自汉朝以来,为该书诠释作注者日渐增多,却往往不得要领,良莠俱存,于孔子作经之本意,均有未当。有鉴于此,乃纂辑此书,“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窾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同时于“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增入,聊备参观”。以达到“发矇启锢,四方亿兆咸知效法,而允迪共底于大顺之休焉”的目的。通观全书作者之目的达到了。该书共18章,约1万余字,每章之下均以一句话点明主旨。正文则以简洁之词注释析义,清晰明确,甚便阅览。《四库全书》提要称该书“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古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刊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隐,期家喻户晓也。”这是对该书特点的恰当评论。

大乘起信论译注

大乘起信论译注

佛教论书。 此论开篇即称 “论曰: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摩诃衍是梵语译音,就是 “大乘”,所以汉文译为《大乘起信论》。传为古印度著名的大乘论师马鸣所作,南朝名僧真谛所译。但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有人对这部论书的作者及译者表示怀疑。近代佛教界的学者各持一端,一派说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伪撰而托名马鸣的,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是马鸣所作。有趣的是,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却曾在印度本土一度失传,而由唐朝名僧玄奘由汉文重译成梵文,传回印度。不管这部论著是否为伪作,它对中国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影响,甚至成为佛教的入门书。全论共分五部分,第一因缘分,第二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流通分。其核心内容是如来藏缘起,主张如来藏即众生心,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并立 “一心开二门” 之说,把一心分为 “心真如门” 和 “心生灭门”,认为 “众生心” (一心)蕴含杂净、逆顺、凡圣两种因素,在迷即为 “生灭门”,在悟即为“真如门”。劝人虔信真如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五行,以获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