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藏
作者:何乔远
纪传体史书。明何乔远撰。一百卷。乔远,字雅孝,号匪我,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中,以事归居20余年,再宦至南京工部右侍郎。是书分为典谟记、坤则记、开圣记、继体记、分藩记、勋封记、天国记、天启记、舆地记(未全)、典礼记(未刊)、乐舞记、刑法记、河漕记、漕运记、钱法记、兵制记、茶马记、盐法记、臣林记、臣林外记、关柝记、儒林记、文苑记、俘贤记、宦者记、列女记、臣林杂记、宦者杂记、高道记、本土记、本行记、艺妙记、货殖记、方技记、方外记、王享记共37记。实则仍用纪、志、传之体,基本属于纪传体史书。载起自明太祖迄至穆宗(1368—1572)十三朝200余年史事,多取材于当时流传的野史旧文,保存了不少稀有明史资料。如货殖记所载江南几个大地主发家情况和明季手工业与商业情况。王享记叙述蒙古族鞑靼、兀良哈二部,女真族海西、建州二部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是研究经济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明代丝绸之路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避讳此书所载,列入《禁书总目》。仅有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本传世。
章节列表
升序↑- 目录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较刻名山藏姓氏
- 名山藏卷之一
- 名山藏卷之二
- 名山藏卷之三
- 名山藏卷之四
- 名山藏卷之五
- 名山藏卷之六
- 名山藏卷之七
- 名山藏卷之八
- 名山藏卷之九
- 名山藏卷之十
- 名山藏卷之十一
- 名山藏卷之十二
- 名山藏卷之十三
- 名山藏卷之十四
- 名山藏卷之十五
- 名山藏卷之十六
- 名山藏卷之十七
- 名山藏卷之十八
- 名山藏卷之十九
- 名山藏卷之二十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一
- 名山藏卷之二十二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三
- 名山藏卷之二十四
- 名山藏卷之二十五
- 名山藏卷之二十六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七
- 名山藏卷之二十八
- 名山藏卷之二十九
- 名山藏卷之三十
- 名山藏卷之三十一
- 名山藏卷之三十二
- 名山藏卷之三十二
- 名山藏卷之三十四
- 名山藏卷之三十五
- 名山藏卷之三十六
- 名山藏卷之三十七
- 名山藏卷之三十八
- 名山藏卷之三十九
- 名山藏卷之四十
- 名山藏卷之四十一
- 名山藏卷之四十二
- 名山藏卷之四十三
- 名山藏卷之四十四
- 名山藏卷之四十五
- 名山藏卷之四十六
- 名山藏卷之四十七
- 名山藏卷之四十八
- 名山藏卷之四十九
- 名山藏卷之五十
- 名山藏卷之五十一
- 名山藏卷之五十二
- 名山藏卷之五十三
- 名山藏卷之五十四
- 名山藏卷之五十五
- 名山藏卷之五十六
- 名山藏卷之五十七
- 名山藏卷之五十八
- 名山藏卷之五十九
- 名山藏卷之六十
- 名山藏卷之六十一
- 名山藏卷之六十二
- 名山藏卷之六十三
- 名山藏卷之六十四
- 名山藏卷之六十五
- 名山藏卷之六十六
- 名山藏卷之六十七
- 名山藏卷之六十八
- 名山藏卷之六十九
- 名山藏卷之七十
- 名山藏卷之七十一
- 名山藏卷之七十二
- 名山藏卷之七十三
- 名山藏卷之七十四
- 名山藏卷之七十五
- 名山藏卷之七十六
- 名山藏卷之七十七
- 名山藏卷之七十八
- 名山藏卷之七十九
- 名山藏卷之八十
- 名山藏卷之八十一
- 名山藏卷之八十二
- 名山藏卷之八十三
- 名山藏卷之八十四
- 名山藏卷之八十五
- 名山藏卷之八十六
- 名山藏卷之八十七
- 名山藏卷之八十八
- 名山藏卷之八十九
- 名山藏卷之九十
- 名山藏卷之九十一
- 名山藏卷之九十二
- 名山藏卷之九十三
- 名山藏卷之九十四
- 名山藏卷之九十五
- 名山藏卷之九十六
- 名山藏卷之九十七
- 名山藏卷之九十八
- 名山藏卷之九十九
- 名山藏卷之一百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一
- 名山藏卷之一百二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三
- 名山藏卷之一百四
- 名山藏卷之一百五
- 名山藏卷之一百六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七
- 名山藏卷之一百八
- 名山藏卷之一百九
何乔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台湾诗荟杂文钞
不分卷,集自连横在日据台湾时期所编「台湾诗荟」杂志;因所集各篇章间有「叙言」或「跋语」皆出诸原刊编者(署名雅棠)手笔,即着于连氏编。「诗荟」创刊于民国十三年二月,讫翌年十二月停刊,计出二十二期。其发刊旨趣,在于提倡故国诗文,鼓舞民族精神;所刊文字,主要为诗词,并亦有文。其文之部,除已另见本丛刊各书者外,因集为「杂文钞」。集钞之文,分文钞(以当时人所作属之)、文存(录存前人之遗作)、传记、遗著、杂录、诗话、尺牍、纪事八类;内有郑克塽「先王父基志」、叶山高行「延平庆诞碑记」以及陈凤昌「记李文魁」、「记萧瑞芳」诸文,均为重要史料。至「尺牍」为作者、读者与编者之通讯,「纪事」记当年全台各诗社之动态,由此可知当年台湾文运蓬勃之概况。至「诗荟」所刊诗篇,将另与停刊后未刊续稿及余稿(由作者哲嗣震东先生所提供)选入第二八○种「台湾诗钞」中。
淮上风云
《淮上风云》是郑证因所著的一部民国技击类武侠小说,讲述武维扬分派本帮香主欧阳尚毅奔赴鹰爪王的老巢“淮上清风堡绿竹塘”报复“被大破十二连环坞”仇恨的故事。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唐人万首绝句选
唐诗选集。共七卷。清代王士禛编纂。选唐诗人二百六十四家,诗八百九十五首。卷前有《序》。此书是有感于宋代洪迈《唐人万首绝句》的驳杂,将其刊定而成。洪迈编书卷帙繁复,原本一百卷,今佚九卷,每卷一百首,计七言绝句七十五卷,五言绝句二十五卷,末附六言绝句一卷三十七首,为唐人绝句总汇。此书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据王氏在《蚕尾续文》中自述:“是岁予年七十有五,笃老矣,目昏眵不能视书,唯大字本略可辨识。偶案上有洪景庐《唐人万首绝句》旧版本,乃日取读之,两月而毕,于是撰录其尤者凡九百余首,以继《文粹》、《诗选》之后。”书中所选五言绝句以王维最多,李白、韦应物、李商隐次之;七言绝句以李商隐最多。选书推崇王勃、王维、李白、韦应物、王昌龄等人,基本上选汇了唐人绝句的精华。诗虽无笺注评点,但在《凡例》中却对诗人诗作有所评论,推举李白《早发白帝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涣《凉州词》为压卷之作,很有欣赏和参考价值,流行较广。版本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芸香阁刻本,商务印书馆据以刊行。
凤池吟稿
十卷。明汪广洋(?—1379)撰。汪广洋,字朝宗,江苏高邮人,流寓安徽太平(今黄山)。汪广洋少师余阙,淹道经史,善篆录,工为诗歌。元末举进士。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官至右丞相,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 (1379),坐贬云南广南县,于中途赐死。其事迹具载《明史》本传。著有《凤池吟稿》十卷。此集共十卷。辑录广洋所作之诗。其诗作开爽朗秀,自成一家,一洗元人纤媚之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曾摘其“平沙谁戏马,落日自登台。湖水当门落,松云傍枕浮。怀人当永夜,看月上疏桐。对客开春酒,当门扫落花。天垂芳草地,渔唱夕阳村”等句数十联,认为可入唐人主客图。王世贞评其诗“如胡琴羌管,虽非太常乐,琅琅有致。”可见其诗虽当时为宋濂诸人盛名所掩,世不甚称。然终不愧为一代开国之音。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
简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佛典注疏。宋普观述。二卷。是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的注释书。书前有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科文》一卷。作者序称,法藏在唐垂拱(685—688)之世“躬被征召”,与于阗国三藏法师提云般若同译此论,“笔授功毕,继而制疏”。后法藏之《疏》在中国一度失传,直至宋代高丽王子祐世来朝,以此文复归中国。本书题名“领要”,为使“来者领略一乘要妙之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古来世时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阿那律说往昔施支佛饭福报,佛赞叹之,并为比丘说未来轮王及弥勒事,以衣施弥勒,令转施众僧,即中阿含说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