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藏
作者:何乔远
纪传体史书。明何乔远撰。一百卷。乔远,字雅孝,号匪我,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中,以事归居20余年,再宦至南京工部右侍郎。是书分为典谟记、坤则记、开圣记、继体记、分藩记、勋封记、天国记、天启记、舆地记(未全)、典礼记(未刊)、乐舞记、刑法记、河漕记、漕运记、钱法记、兵制记、茶马记、盐法记、臣林记、臣林外记、关柝记、儒林记、文苑记、俘贤记、宦者记、列女记、臣林杂记、宦者杂记、高道记、本土记、本行记、艺妙记、货殖记、方技记、方外记、王享记共37记。实则仍用纪、志、传之体,基本属于纪传体史书。载起自明太祖迄至穆宗(1368—1572)十三朝200余年史事,多取材于当时流传的野史旧文,保存了不少稀有明史资料。如货殖记所载江南几个大地主发家情况和明季手工业与商业情况。王享记叙述蒙古族鞑靼、兀良哈二部,女真族海西、建州二部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是研究经济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明代丝绸之路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避讳此书所载,列入《禁书总目》。仅有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本传世。
章节列表
升序↑- 目录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较刻名山藏姓氏
- 名山藏卷之一
- 名山藏卷之二
- 名山藏卷之三
- 名山藏卷之四
- 名山藏卷之五
- 名山藏卷之六
- 名山藏卷之七
- 名山藏卷之八
- 名山藏卷之九
- 名山藏卷之十
- 名山藏卷之十一
- 名山藏卷之十二
- 名山藏卷之十三
- 名山藏卷之十四
- 名山藏卷之十五
- 名山藏卷之十六
- 名山藏卷之十七
- 名山藏卷之十八
- 名山藏卷之十九
- 名山藏卷之二十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一
- 名山藏卷之二十二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三
- 名山藏卷之二十四
- 名山藏卷之二十五
- 名山藏卷之二十六
- 名山藏卷之二十七
- 名山藏卷之二十八
- 名山藏卷之二十九
- 名山藏卷之三十
- 名山藏卷之三十一
- 名山藏卷之三十二
- 名山藏卷之三十二
- 名山藏卷之三十四
- 名山藏卷之三十五
- 名山藏卷之三十六
- 名山藏卷之三十七
- 名山藏卷之三十八
- 名山藏卷之三十九
- 名山藏卷之四十
- 名山藏卷之四十一
- 名山藏卷之四十二
- 名山藏卷之四十三
- 名山藏卷之四十四
- 名山藏卷之四十五
- 名山藏卷之四十六
- 名山藏卷之四十七
- 名山藏卷之四十八
- 名山藏卷之四十九
- 名山藏卷之五十
- 名山藏卷之五十一
- 名山藏卷之五十二
- 名山藏卷之五十三
- 名山藏卷之五十四
- 名山藏卷之五十五
- 名山藏卷之五十六
- 名山藏卷之五十七
- 名山藏卷之五十八
- 名山藏卷之五十九
- 名山藏卷之六十
- 名山藏卷之六十一
- 名山藏卷之六十二
- 名山藏卷之六十三
- 名山藏卷之六十四
- 名山藏卷之六十五
- 名山藏卷之六十六
- 名山藏卷之六十七
- 名山藏卷之六十八
- 名山藏卷之六十九
- 名山藏卷之七十
- 名山藏卷之七十一
- 名山藏卷之七十二
- 名山藏卷之七十三
- 名山藏卷之七十四
- 名山藏卷之七十五
- 名山藏卷之七十六
- 名山藏卷之七十七
- 名山藏卷之七十八
- 名山藏卷之七十九
- 名山藏卷之八十
- 名山藏卷之八十一
- 名山藏卷之八十二
- 名山藏卷之八十三
- 名山藏卷之八十四
- 名山藏卷之八十五
- 名山藏卷之八十六
- 名山藏卷之八十七
- 名山藏卷之八十八
- 名山藏卷之八十九
- 名山藏卷之九十
- 名山藏卷之九十一
- 名山藏卷之九十二
- 名山藏卷之九十三
- 名山藏卷之九十四
- 名山藏卷之九十五
- 名山藏卷之九十六
- 名山藏卷之九十七
- 名山藏卷之九十八
- 名山藏卷之九十九
- 名山藏卷之一百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一
- 名山藏卷之一百二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三
- 名山藏卷之一百四
- 名山藏卷之一百五
- 名山藏卷之一百六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七
- 名山藏卷之一百八
- 名山藏卷之一百九
何乔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疡科指南医案
《疡科指南医案》是清代王乐亭、李耀南合撰的一本外科类中医文献,不分卷,成书年代不详。王乐亭生平履历不详。该书按照人体部位,从头至足依次记载王氏临证医案,后录发无定处、疗、梅疮等病。现仅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梁溪替庵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道德经注释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主要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几乎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2.丹道理论与王重阳所创内丹道北宗一致;3.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
虎牢关三战吕布
元杂剧剧本。简名《三战吕布》。郑光祖撰。末本。剧写袁绍等18路诸侯在虎牢关与吕布相持,不能取胜。曹操催粮路过平原县,劝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3人前去助战。刘、关、张3人来到军前。因职微受到孙坚的轻视。张飞因讥笑孙坚,孙要杀张飞,恰曹操催粮回营,劝孙坚释放张飞,带刘、关、张3人一同去战吕布。孙坚战败,衣甲头盔被吕布夺去献功,半路被张飞夺回。孙坚回营,谎称战胜吕布,张飞拿了盔甲拆穿其谎言。刘、关、张3人合力杀败吕布,袁绍为他们庆功,加封3人和曹操的官职。此剧以张飞的勇猛、豪爽和孙坚的怯懦、卑劣相对映,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剧情本于《三国志平话》,不见于小说《三国演义》。据记载,元人武汉臣亦作有同名杂剧,但一般认为今存本为郑光祖撰。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张莹后汉南记
张莹《后汉南记》四十五卷 ,《隋书·经籍志》:《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江州从事张莹撰。《补晋书艺文志》:《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江州从事张莹撰。谨案见隋志。旧注云:本五十五卷,今残缺。两《唐志》著录则作五十八卷,均无后字。《隋书经籍志考证》:《世说·言语篇》引荀谞典籍文章,无不征涉,无所就。《文学篇》注服虔明《左氏传》作训解。《初学记·地部》郭丹从武关出谒更始。《人事部》和帝四岁与兄庆出同车入共室。又阴庆以园田钱财分与二弟。《武功部》魏应明《鲁诗》,帝赐以剑玦。《居处部》马援奏铜马法,诏名金马门。《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此为三关。《北堂书钞·后妃部》居危能重。《政术部序》曰,赤精渐微。《太平御览·地部》樊重家素富,闭门城市。《职官部》陈宠为太守,任功曹王涣。《兵部》陈蕃欲诛黄门,谋泄被害。《宗亲部》北海靖王兴为光武抚育,恩爱如子。《珍宝部》安帝见铜人,张陵对以秦始皇时所铸。共十五事,遂题张莹《汉南记》。《续汉郡国志》注《史记集解》并引张莹曰勾亶今江陵也。
屈原研究
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撰。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有《饮冰室合集》已著录。在楚辞研究方面,他首先运用进步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把楚辞作为形象反映生活的纯文学作品,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是书为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文哲学会讲学时的讲稿。全书共七节。第一节略考屈原的历史及其游踪。第二节论楚辞产生的背景,略论战国时期楚国华夏文化的组成及楚文化的特点,南北文化的融合,这些是产生楚辞的渊源。第三节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指出高尚理想与热烈情感之间的矛盾。第四节叙述屈原的政治斗争情况。第五节专论屈原的同情心。第六节讲对同情心刺激最烈者莫如祖国,故屈原终不忍去国,终至自杀。第七节论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评价甚高。有《饮冰室合集》本载第三十九卷,第十四册。
漩澓偈
《漩澓偈》又名《漩洑頌》或《法界颂》,杜顺作。十四句,目的在于阐明法界观的精髓。惟劲分十一段予以逐句阐释,每段分颂,最后有结颂。 惟劲 , 五代禅僧。长溪(治今福建霞浦)人。节操精苦,破衲拥身,号头陀,师事雪峰义存,依住执侍、深入玄奥,博学能文,出居南岳衡山般舟道场,楚王奏赐紫衣,署号“宝闻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