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光武平赤眉0Ht中华典藏网

【内容提要】0Ht中华典藏网

本篇简要叙述了王莽统治后期东方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的兴起、壮大及最后归降刘秀的历史过程。0Ht中华典藏网

王莽统治后期,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暴政,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赤眉军是东方农民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其士兵在公元22年与王莽军作战时用赤色涂眉,遂被称为赤眉军。它由樊崇最初起义时的几百人,短短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万人以上。再加之后续逄安、谢禄、杨音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加入,迅速发展到几万人。并在大败王匡、廉丹率领的王莽十万大军后,人数暴增至三十余万人,发展迅猛。0Ht中华典藏网

赤眉军是一支纯粹的农民起义武装,有其固有的农民阶级局限性。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更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如本篇中记载赤眉军西攻长安并不是想要夺取全国政权,只是怕军队溃散各自回家;又如在入长安之前组成的临时朝廷,拥立十五岁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再如受流寇思想支配,赤眉军进入长安后,以抢掠为生,等等,都是局限性的表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后他们只能把长安抢劫一空后转战长安周围郡县,在缺乏粮草、内部涣散的情况下,二十万大军被迫东撤,并最终在河南境内投降了刘秀大军。0Ht中华典藏网

反观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队,由于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再加上刘秀及其大将的谋略,先利用赤眉军消灭更始政权,随后对赤眉军动兵。他们趁赤眉军东撤,总结邓禹败于赤眉的教训,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消耗赤眉军的力量,迫使赤眉军陷入绝境,然后劝其归降。刘秀对投降的赤眉军没有采取残酷的屠杀政策,而是将其将领、士卒都妥善安置,让绝大多数人返回故乡,重整家业,重务农桑。刘秀对待赤眉军的政策,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激化的社会矛盾,有助于东汉新兴政权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0Ht中华典藏网

【原文】0Ht中华典藏网

王莽始建国二年春二月,下诏曰:“《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筦焉[1]。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筦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立五均司市、钱府官[2]。0Ht中华典藏网

五均六筦地点分布示意图0Ht中华典藏网

【注文】0Ht中华典藏网

[1]王莽(前45—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新朝皇帝。公元8年至公元23年在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亲侄子,初任黄门侍郎,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因弹劾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之名,示人俭约,笼络人心。绥和元年(前8年)任大司马。哀帝时因丁、傅用事,罢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临朝称制,复任大司马,议立平帝,封安汉公。元始五年(5年),平帝死,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摄政,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新”。然后实行一系列托古改制,民不聊生,以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地皇四年(23年)长安失陷身死,新朝灭亡。  始建国:王莽所建新朝的第一个年号,从公元9年到公元13年,共计五年。  《周礼》:儒家经典之一。古文经学家认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出于战国。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乐语》:古代书名。《颜鲁公集》有七言联句四绝,其目曰:《大言》、《乐语》。  五均:古代称管理市场物价的官为五均。  筦(guǎn):“管”的异体字。0Ht中华典藏网

[2]洛阳:都城名。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洛阳、巩义、荥阳、中牟、原阳等市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邯郸:城名。在今河北省南端。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邯郸城邑,起于商殷。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邑。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特别是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秦始皇灭赵国后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刘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五百年之久。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开始走向衰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魏都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临菑(zī):城名。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亦作临甾、临淄,以城临菑水得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齐胡公迁都薄姑,周厉王时,献公又迁回。春秋、战国时均都于此。桑麻遍野,又富鱼盐之利。战国时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等,商业繁盛。稷门下聚集许多学者讲学,是当时经济、文化中心。  宛:城名。我国古代大都市之一。秦昭襄王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南阳。战国时为楚著名铁产地。秦以后每为南阳郡治所。  五均司市:官名。王莽改长安东西市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市的市长为五均司市师,掌五均内赊贷。  钱府官:官名。王莽新朝时设置的经济官。五均司市下有交易丞五人,又称均官,钱府丞一人,又称钱府官,分别掌管均平物价、收税和赊贷事宜。0Ht中华典藏网

【译文】0Ht中华典藏网

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春季,二月,王莽下诏说:“《周礼》上有由官府办理赊贷的记载,《乐语》上有五均的设立,史书传记里各有关于诸管的记载。现在,开展赊贷、设立五均、诸管,目的在于使民众均平,抑制富豪侵吞兼并。”于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司市、钱府官。0Ht中华典藏网

【原文】0Ht中华典藏网

天凤四年秋八月,莽置羲和命士,以督五均、六筦[1]。郡有数人,皆用富贾为之,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是岁,莽复下诏申明六筦,每一筦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纳言冯常以六筦谏,莽大怒,免常官[2]。法令烦苛,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繇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狱讼不决[3]。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侵淫日广[4]。0Ht中华典藏网

【注文】0Ht中华典藏网

[1]天凤:天凤也作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天凤。是新朝时期王莽的第二个年号,公元14年至公元19年,共计六年。  羲和:中国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传说她是帝俊的妻子,与帝俊生了十个儿子,都是太阳,住在东方大海的扶桑树上,轮流在天上值日。后来,十个兄弟不满先后次序,十日并出,被后羿射杀其中的九个。后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  命士:据《王莽传》记载,俸禄五百石的官员称为命士。  六筦(guǎn):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也称五均六筦。其名称是在当时托古改制的风气下,由儒家刘歆以古文经《周礼》、《乐语》为依据而提出来的。王莽表面上说要以此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但实际上首要目的是增加新莽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为构成这一国家的政权基础的豪族权门大谋私利。筦,“管”的异体字。0Ht中华典藏网

[2]纳言:官名。主要负责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孔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秦汉不置,王莽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0Ht中华典藏网

[3]繇(yáo)役:即徭役。繇,通“徭”,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  狱讼(sòng):讼事,讼案,案件。0Ht中华典藏网

[4]旁缘:古语,依仗、利用的意思,有时也指相互勾结。  依阻:依仗、凭借的意思。  禽(qín):古通“擒”。0Ht中华典藏网

【译文】0Ht中华典藏网

新朝王莽天凤四年(17年)秋季八月,王莽设置羲和命士,用以督促实行管理财政的五均六管制度。每郡有几个名额,都由富豪、大商人担任,这些人乘坐驿车,谋求私利,往来全国各地,乘机与郡县官吏勾结,设立假账,国库不能得到充实,而百姓更加穷苦。这一年,王莽再下诏重申六管之重。每一项管理制度,都要为它设置条规禁令,违犯的人罪重的甚至处死。奸猾之徒与贪官污吏同时侵害百姓,百姓不得安宁。此外又规定上公及以下有奴婢的人一律交税,每一奴婢要缴纳三千六百钱,天下愈发愁怨。纳言冯常就六管制度进行规劝,王莽大怒,把冯常免了职。新朝的法令烦琐苛刻,百姓动辄触犯禁令,农民没有时间耕田种桑,徭役繁重,而旱灾、蝗灾接连发生,诉讼和监狱中在押的囚犯长久不能结案。官吏用残暴的手段建立威严,利用王莽的法令侵占人民财产。富人不能保护自己的财产,穷人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于是无论贫富都当起强盗,(他们)依靠高山大泽的险阻,官吏无法逮捕,只好蒙蔽朝廷,以致盗贼渐渐越来越多,遍布各地。0Ht中华典藏网

【原文】0Ht中华典藏网

五年春,琅邪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太山[1]。群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共还攻莒,不能下,转掠青、徐间[2]。0Ht中华典藏网

【注文】0Ht中华典藏网

[1]琅邪(yé):郡名。秦始建。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一带。  樊崇(?—27年):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他英勇善战,富有谋略,曾发动樊崇起义,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了贡献。后被任为御史大夫,最终樊崇和赤眉军首领逄安等再度起义,被刘秀杀害。  莒(jǔ):县名。诸侯国名。己姓,旧都介根,位于今山东东南部。古邑名。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日照市莒县。  太山:即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又称东岳,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泰安。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到泰山封禅。0Ht中华典藏网

[2]逄(páng)安(生卒年不详):字少子,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末起兵与樊崇合,他们在泰山、北海一带进行斗争,屡破新莽、更始军。公元25年,赤眉军进至华阴,有众三十万。赤眉领袖在地主和巫师怂恿下,在军中找到一个没落的西汉宗室、十五岁的牛吏刘盆子做皇帝,任左大司马。后率军攻汉中延岑,先胜后败,奔还长安。引众东归,这时,刘秀的军队已经扼守洛阳以西地区,截断了赤眉东归道路。赤眉军奋勇力战,但终因粮尽力细,败于崤底,于汉建武三年(27年)春失败。逄安归降刘秀,后图再起,被诛。东海:郡名。即东海郡,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领十二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  徐宣(生卒年不详):字骄耭(jī),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东海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为县狱吏,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立,以其通《易经》,推为丞相。归降刘秀时,应对得体,被刘秀称为“铁中铮铮,庸中佼佼”。  谢禄(生卒年不详):字子奇,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东海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立,被推为右大司马。赤眉入长安时请全活更始,寻听张昂之言缢杀之。邓禹袭长安,击破之。降刘秀后,刘恭为更始报仇,杀之。  杨音(生卒年不详):新莽末年赤眉军将领,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立,被推为大司农。于长安怒诸将无君臣之礼,颇相杀伤。归降刘秀后,因对赵王刘良有恩,封关内侯。0Ht中华典藏网

【译文】0Ht中华典藏网

新朝王莽天凤五年(18年)的春季,琅邪人樊崇在莒城聚众起兵,有一百多人,辗转进入泰山。盗贼们因为樊崇勇猛,纷纷归附,一年之间,集结到一万多人。樊崇的同郡人逄安,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各自起兵,加起来总共有数万人之多,也带着部下跟随了樊崇,并一同回军进攻莒城,攻不下来,他们就在青州、徐州一带流窜,抢掠。0Ht中华典藏网

【原文】0Ht中华典藏网

地皇三年夏四月,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东讨众贼[1]。初,樊崇等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其中最尊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2]。及闻太师、更始将讨之,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3]。匡、丹合将锐士十余万人,所过放纵。东方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0Ht中华典藏网

【注文】0Ht中华典藏网

[1]地皇:也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始建国地皇。是新朝时期王莽的第三个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公元20年至公元23年,共计四年。地皇年号来自中国神话中地皇曾历三万六千岁,以示统治长久。  太师:官名。太,亦作大。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王匡(前10—23年):王莽的第六子,一说为王莽之侄。被封为功建公,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为人凶狠残酷,在攻打赤眉军时,所过之处奸淫掳掠,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后被赤眉军打败,大军溃败逃走。在防守洛阳时,洛阳城被绿林军攻破,王匡也被俘,之后被处死。  廉丹(?—22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王莽新朝大司马庸部(益州)牧。绿林赤眉起义后,任更始将军,与王匡一起镇压赤眉军,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赤眉军攻破成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后,将廉丹斩杀。原先的更始将军甄丰谋反被诛,先后由姚恂、孔永、侯辅、戴参接任,廉丹位列第六任更始将军居十一公之位。0Ht中华典藏网

[2]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指的是郡县一级官员,类似乡长。其主要工作是收税,也负责查证调停民事纠纷和教化。  从事:官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又有部郡国从事史,大致刺史辖几郡,即设几人。每人主管一郡的文书,察举非法,汉末刺史权重,从事名目更多,文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武有武猛从事、都督从事等,均由刺史自行辟任。  卒史:官名。秦、汉官署中的属吏。地位比书佐稍高,秩一百石。西汉郡国每郡初有卒史十人,后有增至二百人者。其他官署也有设置。0Ht中华典藏网

[3]赤眉:新莽末年兴起于今山东东部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的名称。主要领导人有樊崇、徐宣等人,军队约一百三十四万人。赤眉军是中国新莽末年起事的军队之一,因将眉毛染红,示别于政府军,故称作赤眉军。0Ht中华典藏网

【译文】0Ht中华典藏网

新朝王莽地皇三年(22年)的夏季四月间,(王莽)派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向东征讨农民军。最初,樊崇等人的部众逐渐强盛,于是互相约定:“杀人的抵命,伤人的要赔偿养伤费用。”农民军中官职最高的称号是三老,其次是从事,再其次是卒史。等到听说太师与更始将军廉丹要率军前来讨伐他们,恐怕部众跟王莽军队混战时难于辨别敌我,于是下令全军都用朱砂涂抹双眉,以便互相认识辨别,从此号称“赤眉”军。王匡、廉丹一起率领精兵十余万人,一路放任士兵胡作非为,不加约束。东部地区为此出现民谣说:“宁遇赤眉军,不遇太师兵。太师兵还可以躲,更始军却会杀死我!”0Ht中华典藏网

【原文】0Ht中华典藏网

淮阳王更始元年冬十月,更始遣使降赤眉[1]。樊崇等闻汉室复兴,即留其兵,自将渠帅二十余人随使者至洛阳,更始皆封为列侯[2]。崇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者,乃复亡归其营[3]。0Ht中华典藏网

【注文】0Ht中华典藏网

[1]淮阳王:即淮阳王刘玄(?—25年),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的更始政权的皇帝。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市西南)人。西汉皇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地皇三年绿林农民起义爆发后,刘玄投奔陈牧领导的平林兵,为安集掾。次年正月,绿林军诸部合兵击破新莽将领甄阜、梁丘赐,遂号刘玄为更始将军。后因其为刘姓宗室,遂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起义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王莽败死后,更始由洛阳移都长安。他没有才能,一朝为帝,便沉湎于宫廷淫乐生活,委政于其岳父赵萌,以致众叛亲离。赤眉军进逼长安时,刘玄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起义军重要将领,于更始三年(25年)十月,奉玺绶归降赤眉,封长沙王。不久,被缢死。  更始:汉更始帝的年号。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九月,王莽被赤眉军杀,新朝灭亡。同年二月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仍然称汉。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逃走,该政权灭亡。0Ht中华典藏网

[2]渠帅:即魁首、头领人物。0Ht中华典藏网

[3]国邑(yì):国都,城邑。汉代特指诸侯的封地。0Ht中华典藏网

【译文】0Ht中华典藏网

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23年)冬季十月,更始皇帝刘玄派使者来招降赤眉。樊崇等人听说汉朝宗室复兴,便留下部众,自己率将领二十余人随同使节来到洛阳,更始帝刘玄把他们都封为列侯。但是,樊崇等侯却没有采邑,而留在原地待命的部众又逐渐有背叛离去的,于是樊崇等人又逃回他们的营地。0Ht中华典藏网

【原文】0Ht中华典藏网

二年冬,赤眉樊崇等将兵入颍川,分其众为二部,崇与逄安为一部,徐宣、谢禄、杨音为一部[1]。赤眉虽数战胜,而疲敝厌兵,皆日夜愁泣,思欲东归。崇等计议,虑众东向必散,不如西攻长安[2]。于是崇、安自武关,宣等从陆浑关两道俱入[3]。更始使王匡、成丹与抗威将军刘均等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4]。0Ht中华典藏网

赤眉军西进示意图0Ht中华典藏网

【注文】0Ht中华典藏网

[1]颍(yǐnɡ)川:郡名。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0Ht中华典藏网

[2]长安:城名。西汉国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三十六平方公里,在西汉的二百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西周时称为“沣镐”。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0Ht中华典藏网

[3]武关:关名。位于今陕西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处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一点五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券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陆浑关:关名。汉置,故址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公元24年赤眉起义军西攻长安,分兵两路,其一即取道于此。0Ht中华典藏网

[4]王匡(?—25年):新莽末年荆州江夏郡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绿林军首领。新莽天凤四年(17年),与王凤在绿林山起义。山中瘟疫,他带领部众到南阳,号新市兵。更始元年(23年)拥立刘玄为更始帝,王匡为定国上公。新朝灭亡后,更始帝封他为比阳王。被更始帝猜忌,他投靠赤眉军,后转投刘秀,半路打算逃跑,东汉将领宗广把他处死。  成丹(?—25年):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水衡大将军、襄邑王。更始三年刘玄令比阳王王匡、襄邑王成丹和抗威将军刘均等部十多万大军东渡黄河,增援安邑。成丹大败,逃回长安。后被刘玄猜忌、诱杀。  刘均(生卒年不详):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抗威将军。更始三年刘玄令他和比阳王王匡、襄邑王成丹等部十多万大军东渡黄河,增援安邑。大败而归。  河东:郡名。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弘农:郡名。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设立,弘农郡是汉朝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主要包括今天河南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0Ht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