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汉书
作者:班固章节列表
升序↑- 内容简介
- 卷一上 高帝纪 第一上
- 卷一下 高帝纪 第一下
- 卷二 惠帝纪 第二
- 卷三 高后纪 第三
- 卷四 文帝纪 第四
- 卷五 景帝纪 第五
- 卷六 武帝纪 第六
- 卷七 昭帝纪 第七
- 卷八 宣帝纪 第八
- 卷九 元帝纪 第九
- 卷十 成帝纪 第十
- 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
- 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
-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
- 卷十四 诸侯王表 第二
- 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
- 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
-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第四
-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
- 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
- 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 卷二十一 上 律历志 第一上
- 卷二十一 下 律历志 第一下
- 卷二十二 礼乐志 第二
- 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 卷二十四 上 食货志 第四上
- 卷二十四 下 食货志 第四下
- 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
- 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
- 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 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
- 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 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 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 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 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
- 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
- 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九
- 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
-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
-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 第二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
-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 第四
-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 第五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
-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 第七
-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 第八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
-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 第十
-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
- 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 第十三
-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
-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
-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
-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 第十七
- 卷四十八 贾谊传 第十八
-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 第十九
-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
-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 第二十三
-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
-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第二十五
-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第二十六
- 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上
- 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
-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第二十八
- 卷五十九 张汤传 第二十九
- 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
-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 第三十三
- 卷六十四 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上
- 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下
-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第三十五
-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
-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
-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 第三十八
-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第三十九
-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
-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
-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
- 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
-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
-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四十五
-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 第四十六
-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第四十七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
-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
-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 第五十
-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
-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 第五十二
-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
-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
- 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 第五十五
-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 第五十六
- 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
- 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下
- 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
- 卷八十九 循吏传 第五十九
- 卷九十 酷吏传 第六十
- 卷九十一 货殖传 第六十一
- 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
- 卷九十三 佞幸传 第六十三
- 卷九十四 上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上
- 卷九十四 下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下
-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第六十五
- 卷九十六 上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上
- 卷九十六 下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
- 卷九十七 上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
- 卷九十七 下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
- 卷九十八 元后传 第六十八
- 卷九十九 上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
- 卷九十九 中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中
- 卷九十九 下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下
- 卷一百 上 叙传 第七十上
- 卷一百 下 叙传 第七十下
猜你喜欢的书
给少男少女
书中所收的文章是1944年李霁野到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前后为学生们所做的演讲集,围绕读书与生活、爱的艺术、大自然的乐趣等娓娓道来,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温暖热爱之心,就青年人关心的种种人生问题畅谈所想,对一代一代的青少年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附录七篇,更丰富了李霁野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对当下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生动有益的谆谆教诲。
十四经发挥
针灸学著作。全书共3卷,元代滑寿撰。滑寿(十四世纪),字伯仁,号樱宁生,祖籍为河南人,后徙居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县)。古代有十二条正经,虽也提到督脉与任脉,但与十四经的关系,并未明言。滑寿则强调全身除十二条正经各有穴位,遍布全身外,而督脉、任脉是“苞乎腹背,有专穴;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所以二脉应与十二经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因而著成《十四经发挥》。本书分成三卷,前二卷是以同时代之忽泰必列所著之《金兰循经》为基础,上卷论述手足各经脉的循行路线,名之为“手足阴阳流注”;卷中则以十二条正经、督脉、任脉的顺序以歌诀形式论述各穴及与其相应各脏腑的机能、经脉所主的病症等内容为重点,篇名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对忽泰必列的原条文进行了详细的注疏和发挥。由于忽氏原著已佚,故本书实为最早详论十四经脉的专著了。末卷是作者根据《素问》、《难经》、《甲乙经》及《圣济总录》等书的有关内容加以系统化,除论述奇经八脉的循行内容外,还附有其主病,穴位的部位等,名为“奇经八脉篇”。全书还绘有正面(仰人)、背面(伏人)的尺寸及经穴在各经上的分布图。本书有明代的复刻本及明《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的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有铅印本。
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元杂剧剧本。 一作《苏东坡贬黄州》。简名《贬黄州》。费唐臣撰。末本。描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故事,对封建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都有所揭露。如写御史李定用断章取义、曲解原作的手法,弹劾苏轼"托吟咏而谤讪朝廷"。又如写苏轼谪居黄州时,杨太守对他冷酷无情。当他奉诏回朝时,杨又赶来巴结。作者通过苏轼的遭遇,鞭挞了"清浊不分,仁义不存"、"仗富欺贫,倚势欺人"的黑暗社会现象。
周礼复古编
一卷。宋俞庭椿撰。除着有《周礼复古编》外,还有《北辕录》已佚。“周官补之”之说,创于南宋初年。俞庭椿认为:《周礼》司空之官,多散于五官之属,《冬官》不亡,特错简置五官之中,因割裂颠倒,以足其数,遂着此书以考六官之讹误。《周礼复古编》认为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羡者皆取以补《冬官》,对此,后人多不以为然,责备此说凿空臆断、谬妄无据。又认为《天官》世妇与《春官》世妇,《夏官》环人与《秋官》环人,为一官职重复,应省而并之。对此《四库全书总目》驳之曰:“其说似巧而其谬尢甚”,认为二世妇与二环人职掌各殊,并以序官考之,其驳较为正确。总之,尽管《周礼复古编》观点有所偏颇臆断,但其不固成见,开了《周礼》研究复古学说的先河,创《冬官》不亡的新学派,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代邱葵,吴澄研究《周礼》则沿用俞的学说。直至明末,此学派仍存。清儒对此极为不满,《四库全书总目》说“故特存其书,着窜乱圣经之始,为学者之炯戒”,《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认为“着变乱古经,自是人始也”,未免偏颇。复古学说在《周礼》研究上有一定地位,对促进理学发展有一定影响,《周礼复古编》在学术上有参考价值。此书,《宋志》载三卷,《四库全书》中为一卷,标为陈友仁编,为陈友仁订正《周礼集说》将此书附于其后。版本有:明刊本、淡生堂余苑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补《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彻庸和尚谷响集
彻庸和尚谷响集,一卷,明代周理遍,收于嘉兴大藏经。周理,明代临济宗僧。云南人,俗姓杜。号彻庸、一彻(旧号彻融)。
御制秘藏诠
《御制秘藏诠》是宋太宗将佛教的深奥法意,以诗赋的形式进行诠释,再命人注解后雕印成册的宋代书刊,后被编入我国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共三十卷,包括《秘藏诠》二十卷,《秘藏诠佛赋、歌行》一卷、《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秘藏诠怀感诗》四卷及《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秘藏诠》二十卷,第一至第二十卷共五言诗一千首。《秘藏诠佛赋、歌行》共一卷。右诠赋等,端拱元年十二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惠温、继琳……等五十六人同为注解。书成上进,各赐袭衣器币,诏以其文编联入藏。《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五言四韵一百首;《秘藏诠怀感诗》四卷,五七言各一百韵;《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五七言各一百首并二十韵;《逍遥咏》一十一卷,五七言诗各一百首。端拱二年十一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可昇、归一……等一十二人同为注释。书成上进,赐束帛器币缗钱,诏以其文编联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