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纪略

作者:皇甫录
皇明纪略

明皇甫录撰。一卷(一作四卷)。书成于嘉靖中。皇甫录,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顺庆知府。本书主要记述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前史事。其中亦收录科举、任官等事。如国朝科第,状元张信训诸王子,国初选庶吉士分置府部,主考乡试之选任,状元孙贤等等。

章节列表

升序↑

皇甫录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佩玉斋类稿

佩玉斋类稿

诗文别集。元杨翮撰。杨翮,字文举,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刘仔肩选其诗入《皇明雅颂正音》,又杨基集《悼杨文举博士》诗有“白发苍苍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句,则翮之卒当在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翮初为江浙行省掾,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其父杨刚中于元成宗大德(1297—1307)间官翰林待制,为当时名宿,有《霜月集》,已不传。虞集、杨维桢是其父执。杨翮既有家学渊源,又得名家指点,故其诗文意度波澜皆严谨有法度。此集刻于至正末,陈旅、虞集、吴复、杨维桢皆为之作序。吴序作于元顺帝元统三年乙亥(1335),杨序作于至正八年戊子(1348)。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收入《四库全书》,十卷,卷一、卷二为记,卷三至卷八为序,卷九为论,卷一○题跋等杂著。除十卷本外,另有元刊不分卷本、许氏不分卷抄本一册。振绮堂有精抄本十三卷;丁氏《藏书志》有抄十三卷本(卷一、卷二记,卷三至卷八序,卷九论,卷一○为题跋,卷一一乐歌,卷一二启,卷一三箴)。据《四库提要补正》,朱绪曾采《上虞水利序》等文六篇、《雅颂正音》所载诗八首,附录于集后。

玉箓资度设醮仪

玉箓资度设醮仪

玉箓资度设醮仪,原不题撰人。约成书于北宋末至明初。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设醮仪亦为玉箓斋仪之一。行此仪旨在归礼三清四御及酆都、城隍诸神,启奏青词,赞颂圣真功德,表明奉旨修建玉箓大斋,资荐亡灵,祈求「益增天福、克证道真」之意。其行仪节次除常式外,主要有降真、散花、宣词、宣进状、回拼颂、送圣、化财等。

英华之歌

英华之歌

长篇小说。杨沫著。花城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是作者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青春之歌》的续篇。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为背景,描写主人公林道静的战斗生涯以及她与卢嘉川、江华的爱情纠葛与政治分歧,真实地反映了敌我斗争与党内斗争的交织,特别是党内清查托派中“左”倾路线与反“左”倾路线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小说着力刻画了林道静正直、善良、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历经政治磨难后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在爱情生活中的高尚品格。全书情节曲折生动,文笔细腻,激情洋溢,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比《青春之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岳渎经

古岳渎经

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公佐撰。《太平广记》卷467采入,题作《李汤》,注“出《戎幕闲谈》”,其实据本文即可确定是李公佐撰。陈翰《异闻集》收入,题《古岳渎经》,鲁迅据以改题,收入《唐宋传奇集》。故事记唐永泰年间,一渔民发现龟山脚下深水中有大铁链,报告官府。楚州刺史李汤命人打捞不动,用50头牛才拉出水面,原来铁链牵着猿猴状巨兽,双目如电,观者骇走,巨兽缓缓牵牛入水。后来李公佐在洞庭石窟发现一本古书《岳渎经》,其中记载说大禹治水,派庚辰降伏了淮、涡水神无支祁,锁在龟山脚下,使淮水安流。无支祁状类猿猴,力气超过9头象,正与李汤等所见相同。本篇情节简单,但说得有根有据,使不少人信以为真。其实所谓《岳渎经》不过是据《山海经》书名附会而成,并无其书。文中对无支祁的描写,记其外形似猴,力大无穷,被锁山下,只有庚辰能降伏等,初步塑造了一个神猴形象,无疑对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有启发。

桐阴旧话

桐阴旧话

一卷。宋韩元吉撰。韩元吉字无咎。宰相韩维玄孙,官至吏部尚书。自号南溪居士,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南涧甲乙稿》、《南涧小集》等。《桐阴旧话》所载为韩氏家事世旧闻,从韩亿到韩综、韩绛、韩绎、韩维、韩缜。共十三条。因韩家京师府第门前有桐木,故名。《宋史·艺文志》记载本书为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云十卷,而后世散佚,故仅剩一卷。有《续百川学海》 (戊集) 本、《古今说海》(说略部杂记家) 本、《学海类编》 (集余一) 本、《丛书集成初编》 (文学类) 本等。

藏要

藏要

三辑,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1929年出版第一辑,1935年出版第二辑。1985年,金陵刻经处将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两辑一起成套出版,十册。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藏要》系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大藏经作整理考订的遗训,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原计划从全部藏经中精选要典,分为六辑,然后以之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这一工作自1927年开始。编校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汉文本取南宋后思溪藏本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订正注明误文夺字。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藏文大藏经,对译文中错落晦涩之处,对照标注。并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对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概括其大意,说明各书的传承和变化。最后仅编成三辑,共收书七十种,四百余卷,其中作出叙文者仅二十余种。第一辑收《大般若经第二分舍利子般若》等大乘经十种,小乘经一种(《杂阿含经缘起诵》),及《菩萨戒本》、《十诵比丘戒本》等戒律三种,《中论》等大小乘论十一种。第二辑收《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经》等大小乘经八种,《四分戒本》等律六种,《十二门论》等大小乘论十三种。第三辑收《大般若经第十六分》等经十一种,《清净毗尼方广经》等律二种,《十住毗婆沙论》等论十种。该书编校方法科学严谨,校勘精细,标点准确,甚便于阅读研究,堪称最佳的佛经校勘本、精选本。印行后获得国内外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