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和尚东征传
作者:真人元开
又名《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尚东征传》,中日两国关系史、海上交通史、文化交流史重要著作。真人元开著。版本有钞本日本观智院本(甲、乙)、《群书类丛》本、高山寺本等,以及刊本戒坛院本,北川智海本、《大日本佛教全书》本等。中国曾于民国11年(1922)刊行《东征传》铅字本。中华书局于1979年出版了以《群书类丛》本为底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汪向荣校注。真人元开(722—785),即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学家淡海三船,赐姓淡海真人,又称元开,为日本皇族。他曾亲受鉴真化导。779年,受随鉴真东渡的僧人思讬等请托,撰成本书。本书不分卷,中文注释本约7万字,主要叙述了鉴真5次失败了的东渡尝试和第6次成功的东渡。其中按叙述鉴真的活动可分为4方面内容:1.鉴真在东渡之前的宗教活动。2.鉴真6次东渡中的航海和宗教活动等。3.鉴真赴日后的传教活动等。4.作者悼念鉴真的几篇诗作。在叙述鉴真6次东渡中的航海活动中,记载了丰富的海上交通及其有关的资料,对当时主要港口、航路工具、航海技术与海上经历、均有详细记载与描述。作者撰写时,与鉴真有关的许多人物健在世上,故本书叙事详尽可靠,记物清晰明了,文字生动流畅,对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中国与日本及南洋各国海上交通、中日两国的航海史
真人元开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罗马爱经
本书一译《爱的艺术》,是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的 诗作。写于公元前2年,由我国已故诗人、翻译家戴望 舒根据昂利·包尔奈克教授纂定本、盖依巴黎图书馆藏 10世纪抄本及牛津图书馆9世纪抄本译出。1932年曾 由上海水沫书店初版印行过,改名《爱经》。《罗马爱经》是古罗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命运多舛的旷世奇书,一部探索男女情爱的经典之作,通篇洋溢着文学的诗情画意和情爱的浪漫气息。作者引用大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文学造诣描写男女情爱,语言精雕细琢、委婉细腻,对韵律和辞藻的运用登峰造极。即便涉及男女之事,也决不伤风败俗,给人以唯美的艺术享受。第一部分《恋情集》,诗人现身说法,歌咏了对情人科琳娜的爱情;第二部分《爱的技巧》,分别向男女宣讲恋爱的技巧和艺术;第三部分《情伤良方》,诗人列举各种方法帮助情场失意的男女消解内心的郁闷和痛苦。
幼科汇诀直解
中医,儿科,清代魏鉴撰。九卷,约成书于清雍正四年(1726)。卷首为婴儿落地不声、噤风撮口脐风、初生儿护养及推拿良法等;卷一至卷五列小儿急惊、慢惊、痫症、哮吼、鹤膝风、语迟、痢疾、物入眼中、黄豆入耳、诸骨鲠、误吞铜铅金银等六十余种;卷六至卷九列痘症麻症汇诀直解。
后山诗话
又称《后山居士诗话》或《陈无己诗话》。诗论专著。宋陈师道撰。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别集类中著录《后山集》时称《诗话》一卷,而同书卷二十二文史类下又著录《后山诗话》二卷。一卷本与二卷本无大异。书中对苏轼、黄庭坚的创作俱有不满之词,与陈氏思想、创作倾向不符,且记有陈师道身后之事,故南宋陆游疑非陈氏所作(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其说。但师道的门人魏衍编《后山集》时已提及此书,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也曾称引。郭绍虞在《宋诗话考》中认为“师道确有诗话”,但“原稿未及刊行,他人得之复加增益,遂致事实牴牾,启人疑窦”。
四书经疑贯通
元王充耘撰。八卷。黄虞稷谓其书已佚。此本为明范钦天一阁旧钞本,尚首尾完具。唯第二卷中脱一页,第八卷中脱一页。此书以《四书》同异参互比较,各设问答以明之。盖由于延祐科举经义之外,设有经疑,此与袁俊翁《四书疑节》书皆应付科举的程试之式。其问辨别疑,似颇有发明。如问:“《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论语》之博文约礼,《孟子》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中庸》言明善诚身,其旨同与?”答曰:“圣贤之学惟致知存养二者兼致其力而已!盖物理有所未明,则存养之功固无所施;践履有所不力,则所明又非己有。故圣贤设教,于知行不可以偏废焉!《论语》之博文约礼,即《大学》之格致诚正;《中庸》之明善诚身,即《孟子》之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也。”又如问:“樊迟问仁,子曰‘先难后获’。司马牛问仁,子曰‘为之难’。原宪问‘仁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夫子谓‘可为难,仁则不知’。何也?”答曰:“仁者固先难而后获,仁者固以为之难而言之词,要末可以难为仁也。知难自难,而仁自仁,则知所以用力于仁矣!”再如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又曰‘观水有术,必先观其澜’。其旨同乎?”答曰:“夫子于川流而发明道之全体不息者以示人,孟子因徐子而取其有本一节以为说。至于观澜,则亦所以验其有本而已。皆未足以尽夫子之意也。”有《四库全书》本。
荆园小语
《荆园小语》一书充满了智者对人生的细心体会,所点拨之处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不可忽视的细节,文辞细腻,发人深思,是人生处世的哲学与方法的经典汇集。
婆薮槃豆法师传
全一卷。南朝陈·真谛译。婆薮槃豆,为梵语vasubandhu 之音译,又作婆薮槃陀、筏稣槃豆、婆修槃驮等。婆薮译为天或世,槃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此书内容记载:古代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国师憍尸迦有三子,皆称为婆薮槃豆,长子别称阿僧伽(译为无著),第三子别称比邻持跋婆,中子(世亲)独以通名而著称。三兄弟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无著、世亲转宗大乘,而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创始人,本传主要为无著、世亲之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