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
作者:王夫之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约六十余万字。《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从69岁开始执笔,“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于“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秦始皇
- 卷一 二世
- 卷二 汉高帝
- 卷二 惠帝
- 卷二 文帝
- 卷三 景帝
- 卷三 武帝
- 卷四 汉昭帝
- 卷四 宣帝
- 卷四 元帝
- 卷五 成帝
- 卷五 哀帝
- 卷五 平帝
- 卷五 王莽
- 卷六 后汉更始
- 卷六 光武
- 卷七 明帝
- 卷七 章帝
- 卷七 和帝
- 卷七 宏帝殇帝附
- 卷八 顺帝
- 卷八 桓帝
- 卷八 灵帝
- 卷九 献帝
- 卷十 三国
- 卷十一 晋泰始元年起
- 卷十二 惠帝
- 卷十二 怀帝
- 卷十二 愍帝
- 卷十三 东晋元帝
- 卷十三 明帝
- 卷十三 康帝
- 卷十三 穆帝
- 卷十四 哀帝
- 卷十四 帝奕
- 卷十四 简文帝
- 卷十四 孝武帝
- 卷十四 安帝
- 卷十四 恭帝
- 卷十五 宋武帝
- 卷十五 营阳王
- 卷十五 文帝
- 卷十五 孝武帝
- 卷十五 前废帝
- 卷十五 明帝
- 卷十五 后废帝
- 卷十五 顺帝
- 卷十六 齐高帝
- 卷十六 武帝
- 卷十六 鬱林王
- 卷十六 明帝
- 卷十六 东昏侯
- 卷十七 梁武帝
- 卷十七 简文帝
- 卷十七 元帝
- 卷十七 敬帝
- 卷十八 陈高祖
- 卷十八 文帝
- 卷十八 宣帝
- 卷十八 后主
- 卷十九 隋文帝
- 卷十九 炀帝
- 卷二十 唐高祖
- 卷二十 太宗
- 卷二十一 高宗
- 卷二十一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
- 卷二十二 睿宗
- 卷二十二 玄宗
- 卷二十三 肃宗
- 卷二十三 代宗
- 卷二十四 德宗
- 卷二十五 顺宗
- 卷二十五 宪宗
- 卷二十六 穆宗
- 卷二十六 敬宗
- 卷二十六 文宗
- 卷二十六 武宗
- 卷二十六 宣宗
- 卷二十七 懿宗
- 卷二十七 僖宗
- 卷二十七 昭宗
- 卷二十七 昭宣帝
- 卷二十八 五代上
- 卷二十九 五代中
- 卷三十 五代下
- 卷末 叙论一
- 卷末 叙论二
- 卷末 叙论三
- 卷末 叙论四
猜你喜欢的书
性善堂稿
诗文别集。南宋度正撰。十五卷。正字周卿,合州(今四川合川)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国子监丞,累迁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致仕卒。著有《周子年谱》、《夷白斋诗话》等。原有集十五卷,曹彦约为之序,自明以来久佚。今本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以类排纂,仍析为十五卷,以还其旧。卷一,五言古诗二十一首,卷二,七言古诗十五首,卷三,五言律诗二十三首、七言律诗四十首,卷四,七律二十二首、五言排律二首,七言绝句三十四首。卷五以下收表、戕、状、奏疏、剳子、书、启、序、记、颂、铭等百余首。其文质实,指陈利弊明晰剀切,“诗品虽不甚高,而词意畅达,颇与朱子格律相近”( 《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圣济总录纂要
二十六卷。宋徽宗敕编,清程林删定。程林,字云来,休宁 (今属安徽)人。原书 《圣济总录》卷帙浩繁,久而脱佚,程林购求得到三本残卷,加以整理补充,删汰繁冗,辑成此书。与原书相比,此书更为精要、科学。原书中有些关于烹沙炼石、嚼柏咀松的荒诞内容及宿命观点,程林一概加以汰除,只保留其中较合理部分。卷一、卷二诸风门,卷三、卷四伤寒门,卷五疟疾门,卷六泄痢门,卷七咳嗽门,卷八吐血门,卷九膈气门,卷十水病门,卷十一黄疸门,卷十二心痛门,卷十三虚劳门,卷十四骨蒸传尸门 (虚劳五蒸、骨蒸肺痿、传尸骨蒸、传尸劳),卷十五大小便门,卷十六脏腑虚实门,卷十七面体门,卷十八眼目门,卷十九口齿门,卷二十痈疽门,卷二十一疮肿门,卷二十二伤折门,卷二十三妇人门,卷二十四产难门,卷二十五小儿门,卷二十六神仙服饵门。每门前有总论,然后根据各种具体症状列出诊治医方。此书保留了许多古代医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一部有影响的医学文献。有《四库全书》本。
隋唐仙真
唐代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艺苑中的香艳奇葩。它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的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志着我国小说发展的成熟。它以自己的独立完整的耕新的英姿,赢得古今读者、评论家们的青睐,争得了同诗歌、散文相抗衡的同等地位,其文学价值也空前地提高了。关于唐代小说及其美学价值,已经受到古今研究家们的重视,研究和评论硕果卓著。鲁迅先生对唐人小说研究的披荆斩棘,筚路褴褛,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此后学者继起,各抒新意,共力攻关。但是学者们偏爱直面人生、揭露现实、评论是非之作,而对记鬼神灵怪的小说,却有所忽略,用心不够。这无益于唐人小说的研究和全面、正确的评价,因而也就难以作出公正的结论。有鉴于此,本书选择了近九十则唐人志怪故事,作了白话的改写和评论。
济公全传
自南宋以来,民间广泛流传有关济公的故事。形成文字者,今天所知最早的是明代晁瑮《宝文堂书目》记载的《红倩难济颠》平话,但未见传本。另有明隆庆三年刊沈孟柈述《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清康熙年间刊王梦吉编《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三十六则,务本堂刊墨浪子《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宝仁堂刊《新镌济颠大师玩世奇迹》二十回,乾隆九年仁寿堂刊西湖渔樵主人《济公传》十二卷。坊间刊有《评演济公传前后集》一百二十回,以大约成书于清代中叶的坊间刊无名氏二百八十回本《济公全传》最为完备。花城出版社1983年删去后三十八回,出版了二百四十二回本,为现今通行本。主要讲述济公和尚游走天下,遇到种种不平之事,一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以“飞来峰”、“斗蟋蟀”、“八魔炼济颠”等故事较为著名。
山公九原
清冯景所作。该书集中论述了生死、神怪与命运诸问题,提出了许多带有鲜明无神论 倾向的观点。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死生者,人 之昼夜也”,人不应恋生畏死,而应循其自然。指出 人的祸福吉凶、贫贱富贵皆与“命”或“天命”无关, 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能”与“不能”,“能者养之以 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夫祸福在能与不能,视其所养 与取以分焉,而奚其云云命?”对于人所以迷信 “命”的决定作用,书中解释说: “不可知,则归之 命”,揭示了命运迷信的认识论根源。书中还对神仙 怪妖迷信作了批判,明确指出:“凡妖之作,由人兴 也。”反对祀神禳物,主张“不禳于物,不媚于鬼”。
菩萨戒羯磨文
一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由瑜伽论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