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阳谋”亲历记

前几年,我曾拜读一本伟大的著作,其中,有一篇谈到“阳谋”,涉及我和当时的《文汇报》,当然,由此开始,还使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陷于罗网,成为“史无前例”的一场浩劫的前奏。9C7中华典藏网

事隔三十年,现在,早已雨过天晴,风和日丽,一切从实事求是出发,我应该把三十年前亲历的过程,不加修饰地加以叙述,希望能引出教训,让后人评议。9C7中华典藏网

为了使读者了解“阳谋”的前因后果,我想从1956年讲起,按时间的顺序,根据记忆,尽可能详细而扼要地将我亲身所受一一记录于下。9C7中华典藏网

1956年5月,《文汇报》“自动”宣布停刊,职工除一部分肃反对象(其中有党员)留沪继续检查外,其余都迁往北京,参加《教师报》。我被任为总编辑。9C7中华典藏网

《文汇报》所以停刊,原因有二:9C7中华典藏网

一、当时上海的第一书记(有名的“一言堂”)认为上海报纸太多,不便于控制,主张《文汇报》停办。根据之一:刚调来的一位党员副总编曾对人说:“我到《文汇报》的使命,是改造和消灭《文汇报》。”二、教育部正拟模仿苏联,创刊《教师报》,乃派人和我们商定,吸收我们全部人员。9C7中华典藏网

《教师报》创刊后,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以为不论从事业的前途,还是从个人的前途看,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必然的结果。加上当时教育部负责联系和帮助《教师报》的副部长柳湜(后也“扩大”成为“右派”)、叶圣陶遇事坦率好商量,和我相处得很好。举例言之,上面提到的原《文汇报》副总编某同志,曾把自写的一篇文章,送柳湜副部长审阅,立即被批驳回来:“《教师报》的稿件,应由徐总编辑审决,除非徐铸成同志认为应由部长审阅的稿件,并经他签过字的,我一律不看,特退还。”9C7中华典藏网

那年夏天,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曾去前门饭店看一位香港来的政协委员,在楼梯口巧遇《人民日报》的邓拓同志,他热情问我:“铸成同志,你是哪一天抵京的?”9C7中华典藏网

我答:“我已搬到北京了。”9C7中华典藏网

邓拓同志听了“哦”了一声说:“我是听到你在主持《教师报》了。”接着他说:“我认为《文汇报》停下来很可惜,它有特色,有别的报所不能代替的作用。”9C7中华典藏网

当晚,我回家反复沉思,《文汇报》究竟有哪些特点,值得邓拓同志怀念呢?9C7中华典藏网

人代会后不久,我被邀去中南海听了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的报告,阐发中共中央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精神(以后简称“双百方针”),很令人鼓舞。他在报告中还提到俞平伯的“新红学”论,认为这是对他粗暴的批评,当场表示对俞先生道歉,我听了很受感动。9C7中华典藏网

过了几天,又听到一位党员副总编辑传达关于刘少奇同志两次对新华社的讲话,讲话的大意是新闻工作以后不要生硬照搬苏联的经验,报纸应注重消息(新闻),创造中国特点。刘少奇还建议,新华社不妨自己办一张报纸,与《人民日报》比赛。9C7中华典藏网

又过了若干天,邓拓同志果然把《人民日报》实行改版,贯彻中央“双百”方针。“副刊”上也刊载不少以前从未有的新题材,如杂文、喜剧等等。听钦本立同志说,邓拓同志已邀请萧乾同志为副刊顾问,帮助充实文艺作品,并组织作家来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9C7中华典藏网

当时,我家住在东四十条西口,和钦本立同志住的《人民日报》集体宿舍只隔二三家门面。他常于公余来我家谈天。原《文汇报》的北京办事处,在灯市口朝阳胡同三号,那时已改名《教师报》城内记者站(《教师报》报馆在北太平庄建有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仍由浦熙修同志(任编委兼新闻部主任)负责。9C7中华典藏网

她有时也来我家,约钦本立(她参加《文汇报》,原由钦向我推荐)一起来交谈对《人民日报》之新改革以及“双百”方针提出后之新面貌,甚为鼓舞。但那时我心如止水,安心于《教师报》工作,绝没想到《文汇报》有朝一日会复刊的事。《教师报》每周出两期,发行五十万份以上,我也很高兴。重要社论,大多由叶圣陶先生执笔,他的文风清丽而晓畅,没有时行的教条气,深得读者的欢迎。我除每周主持两次编前会议外,公余的时间较多,除读书报外,可以在城内及四郊名胜游览,甚觉安适。9C7中华典藏网

大约在6、7月间,忽然有一天,中宣部副部长姚溱同志前来报社访问(那时北太平庄尚属远郊区,《教师报》四周,还有大片大片的田畴或矮屋)。寒暄后,他向我问道:“你近来心情如何?”我答道:“我情绪甚好,安居乐业。”他哈哈笑道:“你不要说表面的话,你这位老办报的人,在这一家一周出两张的专业性报里泡着,能安得下心吗?”接着他对我说:“现在中央为贯彻长期共存的精神,决定把《光明日报》还给民盟,请章伯钧任社长,原总编辑常芝青同志为中共老同志,中央决定撤出来,想请你担任总编辑,让我来征求你的意见。”我连忙摇头说:“你知道这一台戏是不好唱的,我有我的‘班底’,现在都在《教师报》,单把我一人调去当主角,这台戏怎么能唱?”他听了想大概也有道理,不再谈下去了,谈了些别的,就告辞而去。后来怎么请出储安平的经过,我就不知道了。9C7中华典藏网

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傍晚,我应邀去波兰大使馆参加国庆鸡尾酒会,我正和常芝青同志(那时他已调至《大公报》任党委书记)站在一起,我拿了一只冷盘,并随手接过了一杯酒,相互交谈。他不经意(大概以为我已知道了)地说:“中央已决定《文汇报》复刊,想必你已接到通知了。”听我说“没有”,他就不谈下去了。9C7中华典藏网

我听到这消息,喜出望外,回到家里,立即打电话把钦本立和浦熙修同志约了来,把这一尚待证实的消息告诉他们,大家都高兴。浦二姐在京人头最熟,立即掏出小电话本,打了几个电话,向几位有关方面的人打听,都说毫无所闻,时已深晚,他们两位就告别回去了。9C7中华典藏网

第二天,恰好当时《教师报》管理部主任的严宝礼进城来看我,得知这一消息,自然也极兴奋。我们立即同车到办事处,和浦熙修同志商量的结果,主张向“老领导”夏衍同志去打听,打电话到文化部约他在灯市口的萃华楼饭庄便餐,夏衍同志很关心我们,欣然赴约了。9C7中华典藏网

哪里知道,夏衍同志也不知确讯,只说:“听到一些有关《文汇报》的消息,也未能证实,我昨天和小姚(姚溱同志)通电话,他也不清楚,看来中央还未完全决定,你们静静候着吧。”9C7中华典藏网

第二天浦熙修忽然想起,说她有陆定一同志办公室的专用电话,不妨试试,直接问问他(她和陆定一同志在重庆时期即有工作联系)。9C7中华典藏网

陆定一同志回答:“这事中央已有决定,但我主要抓文化思想工作,关于新闻工作,主要由副部长张际春同志管,等时机成熟,他会打电话通知你们,你们安心等候着吧。”9C7中华典藏网

这样,一块石头落了地。9C7中华典藏网

没有几天,张际春同志的电话果然来了,约我和浦熙修二人翌晨9时在中南海中宣部办公室面谈。9C7中华典藏网

翌晨,我们同到中南海,张际春副部长立即出来会见,在座的还有中宣部新闻局长王同志(这位同志以前曾屡次在新闻界聚谈中见过多次,曾在解放之初任山东《大众日报》总编,可惜,一时记不起他的尊姓大名了),没有别人。张际春同志对我们说:“中央已决定《文汇报》复刊,所以请你们两位来,作为正式的通知。希望你们尽快写好两个方案:一、《文汇报》复刊后的编辑方针;二、《文汇报》复刊计划,包括房屋、机器设备和职员搬迁,以及复刊时要多少资金等,希望开列清楚。中央盼《文汇报》早日复刊,因此希望你们抓紧,送给我们,转呈中央审批。”他还问我们有什么具体要求。我说:“《文汇报》解放前有不少得力的编辑干部,现分散在各机关,我希望中宣部能帮助我们争取一部分人回来;因为办报好像一个戏班,单靠主角是唱不好戏的。第二,《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钦本立同志是和我合作有年的同志,是否请《人民日报》支持,让还给《文汇报》?”张际春同志说:“第一点,你们可开列一名单,我们将尽力向有关单位争取。第二点,钦本立的问题,必须《人民日报》邓拓同志肯放,我们决定告诉他,你们是朋友,不妨先和邓拓同志商量。”接着,他拿出一封信,对我说:“你说要过去班子的人归队,我想起前几天有人投书给中宣部,说他原在《文汇报》,现在进出口公司工作,用非所学,要求归队。我们正想办法安排,你们就把他带回去吧。”9C7中华典藏网

回到办事处,严宝礼兄已在等着,我们简单谈了经过,请他准备写一份复刊计划草案,他认为这事好办,找几位管理部的科长谈谈,可以如期写出。9C7中华典藏网

编辑方针怎么写,我很踌躇,当晚,把钦本立、浦熙修同志请来,一起商量。大家认为,中央如此英明地决定《文汇报》复刊,大概认为《文汇报》与知识分子一向有联系,应以宣传“双百”方针为重点。但如何宣传,我心中无底,钦、浦两位也提不出具体意见,所以陆续谈了两天,我还难以落笔。9C7中华典藏网

正在我为难之际,钦本立来对我说:“邓拓同志对《文汇报》非常关心,如果你愿意,是否与邓拓同志约期谈谈?”自从1949年新政协会议以来,我对邓拓同志的品格、态度,就特别感到钦佩,加上前面提到的,他对《文汇报》评价相当高,所以极愿向他讨教,当即请钦本立同志约好日期、地点,我决定登门拜访。9C7中华典藏网

第二天,本立就来说:“邓拓同志很高兴跟你和浦熙修同志畅谈,明天晚上他已决定不去上班,特地留出充分时间在王府井金鱼胡同《人民日报》他的住宅里,接待你们两位。”9C7中华典藏网

我们准时找到邓拓家中,邓拓同志满面热情地接待我们。在客厅前落座后,我简单地谈及《文汇报》复刊的打算,谈起编辑方针,我说只有一点抽象的想法,主要是宣传中央的“双百”方针,至于如何具体地一条条写出来,我思想上还不成熟。9C7中华典藏网

邓拓同志对我像极熟的老朋友一样,立即滔滔不绝地谈了几点他的看法:9C7中华典藏网

我们《人民日报》已千方百计鼓励知识分子鸣放,但知识分子看来还有顾虑,不能畅所欲言。你们《文汇报》,历来就取得知识分子的信任,你们首先要说服知识分子,抛开顾虑,想到什么说什么。使广大知识分子思想上的障碍消除了,他们才能尽其所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尽其力量。我看,这应是《文汇报》复刊后主要的编辑方针。9C7中华典藏网

其次,我们被帝国主义封锁,也自己封闭多年,你们应多介绍各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情况,以扩大知识分子的眼界,以利于他们研究、提高水平。9C7中华典藏网

也要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他们有什么困难,你们可以反映,再如室内外环境应如何合理布置?业余生活知识分子喜欢种花养鸟等等,你们也不妨辟一个副刊,给知识分子介绍一些知识,谈谈这些问题。9C7中华典藏网

应同时注意广大农村知识分子。毛主席讲过:三大改造完成后,不可避免地在广大农村会出现文化高潮,过去《大公报》所载的旅行通讯,这形式很受读者欢迎。你们不妨派一部分记者,深入各地农村采访。我一向反对由各级党委介绍下去,到合作社找人说;这样,必然报喜不报忧,只说好的,不谈问题。你们不妨直接派记者到基层了解情况,写出旅行通讯,这会有利于得到真实新闻,有利于文化高潮的来到。9C7中华典藏网

最后一点,我认为《文汇报》也应注意国际宣传。目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影响,还只能偏重于苏联及东欧国家;《文汇报》和《大公报》,因历史的关系,更可以影响日本、东南亚及西欧各国。在这方面,《文汇报》有不少有利条件,比如,通过香港《文汇报》,多进口些最新国际书刊,总之,对这方面多发言,多报道,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9C7中华典藏网

以上是邓拓同志对我们谈的大意。使我感到十分亲切,切中我们的问题。他为我们设想,如此深入而周全,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时,我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9C7中华典藏网

我回到家中后,第二天一个上午,即基本按邓拓同志的意见,写好了《文汇报》复刊后的编辑方针计划。下午,分头打电话给本立、熙修两同志,他们也完全表示同意。9C7中华典藏网

正好,翌日中宣部新闻局长那位王同志来电催询,我说一切已准备就绪,只等张部长接见。9C7中华典藏网

张际春同志第二天下午即予延见。我们把拟好的《文汇报》编辑方针及复刊计划面交给他。张际春同志特别详细地看了编辑方针,看毕即对我们说:“很好,很好,你们不必等待中央批示,先照计划着手筹备复刊工作。”后来,我们回沪后,党中央的批示下来了,除了“照准”二字外,还加了一句附文:“要让徐铸成同志有职有权。”我看了真是感激涕零,衷心感谢党对我的信任。9C7中华典藏网

关于钦本立同志的调回问题,我们曾一再要求,邓拓同志答复“先由你们借调,以后再办正式调动的手续”。9C7中华典藏网

中宣部将《文汇报》复刊的消息通知我和浦熙修同志,原《文汇报》副总编辑有刘火子、唐海两同志,柯灵同志在1938年即参加《文汇报》。郭根同志原在1946—1947年间任《文汇报》总编辑,那时他在山西任教,特函熙修同志表示希望“归队”,因此我上报的副总编辑有下列几位:钦本立、柯灵(负责副刊)、浦熙修(兼北京办事处主任)、刘火子、郭根、唐海。显然把钦本立列为“第一副总编”的地位。9C7中华典藏网

复刊的方针、规划和主要负责人选,经中央核准确定后,地点曾有过一度反复:留在北京呢?还是仍迁回上海?既然复刊后《文汇报》的读者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自然以留在首都直接受中央领导为宜,机器、器材及大部分职工已搬到北京,就地觅址复刊,也免于再搬迁的耗费。更重要的,我们对于那时上海领导的“一言堂”(指柯庆施)早有些戒心。曾向张际春同志请示,他说:“中宣部没有直接领导一家报纸的先例,我们曾向沈雁冰部长征询归文化部业务领导的意见,他表示十分同意,但兹事体大,他无权决定。”9C7中华典藏网

正在这时,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同志因公来京,姚溱同志特地做了一次安排,由他约西民同志、浦熙修同志及我四人,在浦的办事处客厅里进行坦率交谈。姚溱同志劝我们早日决定搬回上海出版,说上海是《文汇报》的发祥地,再说,在哪里出版,都归中央领导,中央一打电话,上海就立即知道了。石西民先自谦地说:“我调沪不久,很多老朋友未及一一访问。对《文汇报》,我们关心不够。今后,有事希望随时找我谈,我如不在,也可和分工管报刊的副部长白彦同志谈。总之,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我们当尽力代你们解决。”姚溱同志还说:“为了与中央级报纸具有同等待遇,今后中央的宣传大纲,可以及时发给你们,你们也可以订阅新华社的‘大参考’。”那天,浦熙修同志特备了几样菜,我们四人边酌边谈,心情十分舒畅。在这一席“三国四方会谈”上,基本上打消了我们留京复刊的打算,而姚、石两位同志,后来也确实履行了各项“诺言”。9C7中华典藏网

为了加强在首都的采访,决定扩大北京办事处的编制,商请夏衍、姚溱、罗列(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三位同志为北京社外编委,以便就近指导北办的工作。9C7中华典藏网

另外,还举行过几次座谈会,分别请各方权威人士及《文汇报》老同事,那时在京任相当重要工作的同志(如张锡昌、秦柳方等)参加,发表他们对《文汇报》复刊后的意见和希望。很多位对《文汇报》有深厚感情的老同志如邵力子、张奚若、章乃器、陈劭先、翦伯赞、侯外庐等先生都欣然应邀参加,发表了极宝贵的意见。9C7中华典藏网

教育部的柳湜副部长等,以《教师报》的名义设宴款待我们,庆贺《文汇报》的复刊,并对几个月的合作,表示感谢。9C7中华典藏网

留京该办的事已告一段落,我乃于8月初飞上海,着手于复刊的准备工作。在我之前,严宝礼同志已回上海,接洽馆址及职工宿舍以及搬迁的各项具体工作。9C7中华典藏网

我们的意见,复刊后的《文汇报》,应该有一定水平的质量,必须有好的内容,而我们本身的见识有限,应广泛要求各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办好这张报。经多方恳请,决定聘傅雷、周煦良、周谷城、周予同、罗竹风、陈虞孙、李凯亭(体委负责人,《体育报》主编)等为社外编委,定期开会,为《文汇报》撰写专文并出主意,协助审定稿件,平时,我也向这些专家登门求教。9C7中华典藏网

到8月底,筹备工作大体就绪,职工也已回到上海,经过一个月认真的试版(共先后四次),我认为“操练”已成熟,自己看看样版也有自信了,于是决定是年(1956年)10月1日(国庆节)开始正式复刊。9C7中华典藏网

新复刊的《文汇报》,力求革新,企图打破苏联式老框框,内容主要以贯彻“双百”方针为主,多姿多彩,除刊载各方面专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文章之外,还连载了安娜·路易丝·斯特朗的回忆录(系长江同志介绍,经本报翻译)。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及魏文伯、陈同生等同志的诗词,也特寄我报刊载。编排、标题也有所革新,使读者喜闻乐见,耳目一新。副刊中有《彩色版》,主要为落实邓拓同志的建议,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情绪,如书斋如何布置,如何绿化环境,如何提高情操等等,极受读者欢迎。编者黄嘉音同志,编辑《西风》月刊,富有经验且有丰富学识,经柯灵同志介绍,特请他兼任主编。9C7中华典藏网

我们编辑分工,除我总览全局,着重抓一版——社论及要闻版外,钦本立同志协助我的工作,并全局掌握二、三版学术性论文,贯彻“双百”方针(钦已兼任本报党组书记)。他还经常联系北京办事处的工作,几乎每晚和浦熙修同志通话,有时还与《人民日报》联系,副刊各版,由柯灵同志负责领导。刘火子同志及郭根同志主持新闻版版面。各外勤新闻组,则由唐海同志负责。9C7中华典藏网

我还接受邓拓同志的建议,派记者赴各地采访,撰写旅行通讯,如派黄裳同志赴滇,派宦邦显同志赴四川,全一毛同志赴浙江,都写出了极有内容、富有文采的报道,并就地组织作家撰写作品,深受广泛的欢迎。这就是后来被指为我“向各地放火”的罪证,这是后话。9C7中华典藏网

邓拓同志曾先后写给我三封长信表示赞扬(这些信,都被报社运动办砸开我的抽屉,全搜去)。钦本立同志赴京把关系正式转来时,曾对我说,邓拓同志曾对《人民日报》同志说,应全力支持《文汇报》及俄文《友好报》。我当时除由衷地感激外,也体会到邓拓同志如此支持我们,是因为他目光远大,着眼于我国新闻事业的革新与不断前进,他真不愧为一位学识丰富、有胆有识的中国现代新闻界先进人物,《文汇报》当时取得的一点成就,都与他的指导和鼓励是分不开的。9C7中华典藏网

我自己回顾,在我主持《文汇报》工作的三十余年中,认为有两个“黄金时期”令人难忘,一个是抗日战争后从1946年到翌年被封的这一段时期,另一段就是复刊后的《文汇报》,直至黑风匝地起为止。不论内容的充实、生气蓬勃,也不论是编辑部阵容的整齐,都是空前的,可惜都没有好结果,留下令人难忘的回忆。9C7中华典藏网

1957年3月初的一个晚上,我接到市委宣传部一个通知,要我于翌晨去参加在锦江饭店举行的一个座谈会,内容没有说明,只说会议很重要,必须本人准时参加。9C7中华典藏网

第二天我去参加,见到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电影界代表人士陈望道、徐平羽、傅雷、周煦良、孔罗荪、周信芳及金仲华、舒新城、吴永刚、石挥等,还有一个宣传部文艺处的干事姚文元(当时文艺处长为张春桥,《解放日报》总编辑由杨永直继任,这次会议,杨也参加)。由石西民部长做简短讲话,说中央即将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并邀请党外人士一起参加,今天到会的,都是党中央邀请的对象,因时间匆促,我们昨天才得到中央电告。务望各位同志原谅。我们已订好车票,今晚7时火车出发,各位辛苦些,会毕即回去料理公私事务,整理好行装,以便准时登车。9C7中华典藏网

上车时,我看到姚文元也去了,在车上打了个招呼,按他当时的地位(更不谈文名了),似乎和其他去参加者不相称。我想,他大概是作为部里的干部去开会的吧。9C7中华典藏网

第三天上午到了北京,上海的代表全部安排在阜成门外百万庄招待所里,这一带,当时还很空旷,周围房子疏落,空气也很清新,严冬已过,春寒仍有余威。9C7中华典藏网

直到1980年,才得到平反。9C7中华典藏网

我只记下身历“阳谋”的经过,未加分析、评议,一切留待历史来做结论吧。9C7中华典藏网

有一点想法值得提一下,从那次“阳谋”后,知识分子从此闭口不言,真是万马齐喑了,这大概是“杀鸡儆猴”的战略部署吧。这次“阳谋”的如愿以偿,为以后的“史无前例”做了准备。9C7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