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实录选辑

作者:佚名
清圣祖实录选辑

本书(一册一八○面一○八、○○○字)系选自「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康熙朝对台湾郑氏及台湾收入清代版图后所作措施之纪录。此一朝(一六六-~一七二二)中自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系在郑氏手中。初虽成功子经撤离金、厦两岛,清廷实施迁界罢兵;迨至康熙十三年三藩变起,经复乘机重入闽南、粤东,干戈扰攘又违八年之久。经败回台,东宁之业遂衰。其间所选有关郑氏记载外,对于建元之初永历败亡、郧阳没落以及后来与经入昙粤相终始之三藩变乱前后互相关联之事亦略及之。自二十三年台湾并入清代版图,创建郡县、设镇驻防以及其他庶政,纪载不多;未叶朱一贵事变为一大事,录有处理经过。

猜你喜欢的书

全晋文

全晋文

《全晋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67卷,是完整的一部晋代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晋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淳熙玉堂杂记

淳熙玉堂杂记

笔记。 南宋周必大(1126—1204)撰。三卷。必大有《文忠集》已著录。另著有《省斋集》、《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亲聆皇帝玉音之处为玉堂(或称翰林院),有所问对思考,笔录成文,得五十余条,于淳熙九年(1182)成书。以记翰林故事为主,凡銮坡制度沿革、一时宣诏奏对诸事,多有记述。其中奉表德寿署名、赐安南国王嗣子诏书等,皆能援引古义,合于典礼。尤以琐闻遗事,脍炙人口。与洪遵《翰苑群书》、程俱《麟台故事》、洪迈《容斋随笔》参照阅览,可备考证唐宋典制之需。有明汲古阁刻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益州名画录

益州名画录

又称《成都名画记》。 品评。宋代黄休复。三卷。1006年。有《画苑》本。 收录自唐乾元初至北宋乾德( 758~968)间于益州(今四川成都及周围地区)所见画迹和在蜀画家五十八人。品评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妙、能两格又各分上、中、下三品), 各立小传, 评述画艺作品。评为逸格一人,神格二人,妙格上品七人, 中品十人,下品十一人。而写真二十二处无姓名者附焉。能格上品十五人、中品五人、下品七人,而有画无名,有名无画者附焉。提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把“逸格”摆在第一位, 画之分品,至此成为定论。对研究四川成都这样某一区域性的画家群的品评,起到典范作用。

中国的牛津运动

中国的牛津运动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舍利忏法

舍利忏法

舍利忏法,一卷,清继僧著并序、李照序、元度序。

受新岁经

受新岁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受岁,指夏安居结束后,比丘新增一戒腊。本经内容即记述安居结束后,比丘行‘自恣’戒仪之情况。佛陀于大众中首先行自恣法,舍利弗即为佛说清净;继而舍利弗请求自恣,佛即为舍利弗说清净。其后,佛亦为大众作证而说清净。盖自恣,乃比丘于大众之前,自陈所犯之过失,请大众举出其罪,并施以教诫。此外,本经经文与增一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三十二品第五经相同,故有谓本经非竺法护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