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蛮录

作者:王轼
平蛮录

明代王轼撰。此书为王轼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督贵州军务,镇压普安米鲁起义的奏疏。作者王轼,字用敬,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章节列表

升序↑

王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止山集

止山集

诗文别集。明丘云霄(号止山)著。二十卷。本集又析为《南行集》四卷、《东游集》二卷、《北观集》四卷、《山中集》十卷。前三集均为诗集。《南行集》卷首有嘉靖十三年(1534)丰熙序,卷一为《建安稿》,卷二为《延津稿》,卷三、卷四为《晋安稿》。《东游集》二卷均为《括苍稿》。《北观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黎节序,卷一为《楚稿》、《越稿》、《吴稿》,卷二为《宋稿》、《鲁稿》、《齐稿》,卷三、卷四为《燕稿》。《山中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冯承芳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赋,卷六至卷一○为文。有旧抄本,《四库全书》据以录入。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地母传

地母传

2006年宜昌市夷陵区发现整理出一部民间长篇神话史诗《地母传》,被有关专家称为“人类辉煌的母亲颂”和“东方远古洪水文化的瑰宝”。据介绍,《地母传》分5章,加上《序歌》和《尾声》,共7部、650行,讲述了民间关于地母神的传说故事。其基本梗概是:太古混沌时期,遥远的西方有个西弥洞,洞中有虚空地母神。地母神吐出阴阳二气,凝结成洞外的灵山和混沌世界,并服食黄龙赠送的龙蛋生下天皇、地皇和人皇。此后,又历经千难万险,沧桑变迁,终使“东土人气旺盛万象新”。全诗形象鲜活,结构完整,语言优美,能唱易传,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据考证,《地母传》创作于明代中后期,与三峡地区发现的另一神话史诗《黑暗传》创作时间大致相同,且在内容和诗句方面有互相渗透之处。《地母传》受中国道教经文影响明显,诗中关于天堂、地狱和人间三界及生灵转世脱生的描述又受到佛教故事的影响,长诗推崇的“三教主”则是明代中后期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行素斋杂记

行素斋杂记

清继昌撰。继昌,字莲溪。汉军正黄旗人。光绪进士,官至甘肃布政使,署安徽巡抚。光绪十九年 (1892) 开始撰写此书,第二年完成初稿。以后又加以选择、校订,于1901年刊行。全书共上、下两卷,以笔记形式叙述了不少宫廷中的情况。如皇上大婚、皇太后归政、宫中祭礼、宫殿用石、皇太后六旬万寿凡三次举行大典礼的记载和皇太后、皇帝的谕旨以及对大臣遇元旦、冬至时呈递贺折的用纸、用语、书写格式的要求等等。由于作者曾在军机处供职,所记宫廷诸事多为耳闻目睹,尤以自己熟悉的光绪朝事为多,其中有不少清政府中枢机构的情况,因此其史料价值颇高。另外,是书还有一些官场旧例、京城物产、名人轶事、风土异闻的描写,对了解北京的历史也有帮助。书前的蔡乃煌的序言和作者自序。是书有光绪二十七年湖南臬署的刻本。1984年,上海书店据此本出版影印本。

论道

论道

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公羊春秋经传验推补证

公羊春秋经传验推补证

十一卷。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著名思想家、经学家,一生学术观点经过六次变化。该书又名 《公羊春秋补正》、《公羊补正》,共十一卷,卷首又有 《凡例》 及《国说》一卷,成书于光绪戊子(1888)。该书体例与旧注疏家稍有不同。据《凡例》说,他以 “补证” 为名,“凡佚传则补传,师说则补例”,对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不完备的地方加以详细阐释,何休注较明白的地方就从略。他又对《公羊春秋》经传加以自注、自疏,大体上以“自信精粹者”为注,其余文字为疏。他又认为,先儒有“《公》《榖》详例,《左传》详事”之说,实际上,《公羊》《榖梁》二传纪事为《左传》所无的也不少,因此,在疏中用《左传》《史记》之说进行补充; 至于与《左传》相异的地方,就在疏中详述。又《公羊传》传授非出于一师,文字不无脱误,廖平对那些他认为不当的地方,就在疏中加以说明。廖平此书的大旨,在于借春秋史事,勘合时局,将汉宋支离空疏的积习一扫而空,借《公羊传》抒发本人的政治、哲学主张。因此,该书虽于经学无多少发明,但在思想史上有一定的价值。该书收入《新订六益馆丛书》春秋类(民国十年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