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世界战争之末期及俄罗斯之革命

第一节isb中华典藏网

美国之参战isb中华典藏网

海底潜艇战争之重启 一九一七年一月英国政府因欲完全断绝德国之交通有扩充海上封锁区域之举。德国乃宣言欲反抗“英国之专横”及其饿死德国之计划,不得不扩充英国西面海上之战区,以阻止他国与英国之通商。以为英国生活之资端赖他国之供给,今若断其来源,则英国食粮缺少战事必可早日告终也。唯封锁区域之中另开狭路一条许美国之商船得以每周自由往来一次。isb中华典藏网

美国与德国之绝交 一九一七年二月一日德国在英国西方海上从事于海底潜艇之战争,船只之被击沉者甚多。二月三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与德国绝交;德国大使本斯托夫亦离职回国。德国击沉他国船只之举仍复继续通行,美国人益愤。不久德国外交大臣致书于墨西哥政府,谓一旦德国与美国宣战,则请墨西哥遣兵入攻美国之南部,并即以其地为报酬。此书为美国人所知,载诸报章,美国人更愤不可遏。isb中华典藏网

美国对德国宣战 至是美国与德国之宣战势已难免。一九一七年四月二日总统威尔逊特召集国会开临时紧急会议,并向国会宣言德国实抱有与美国宣战之意。彼谓:“吾人之目的在于拥护世界生活上之和平与公平原理,以反抗自利与专制之势力。”凡世界上自由与自治之民族均应合力“使民主精神得以安然存在于世界之上”。盖不然者则世界上必无永久和平之望也。彼谓美国应与德国之敌人携手,并应假予巨款以助之。美国上下二院遂以大多数通过对德国宣战之议案。同时并规定发行公债之计划,增加旧税,另征新税。是年五月采用征兵之制,凡国民年在二十一岁以上三十一岁以下者均有从军之义务。同时并预备运兵赴欧洲以助战,一面加工赶造船只以补足昔日被德国人所击沉者。美国人亦颇现一致对外之态度。isb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isb中华典藏网

战争范围之扩大isb中华典藏网

交战国之增加 自一九一七年美国加入欧洲战争后德国敌人之数大有增加。古巴与巴拿马踵起而对德国宣战。希腊国内纷扰多时,至是亦因凡尼济罗斯运动之力加入协约诸国之中。是年秋冬之间暹罗、来比利亚(Liberia)、中国、巴西,亦先后与德国宣战。至是欧洲战争遂一变而为世界战争。世界人民之参与战争者约有一千五百兆人之众。协约国方面之人民得一千三百四十兆,同盟诸国方面得一百六十兆。故名义上世界全部人口中之参战者约占八之七,此中协约诸国占其十之九。不过印度与中国人口虽多,于此次战争之中参预者当然甚少。至俄罗斯则至一九一七年终因国内有革命之举亦已非战争中之主力。吾人明乎此则再观下表形势即了然矣。isb中华典藏网

附 一九一八年春间之交战国表isb中华典藏网

同盟诸国(包括殖民地属地)isb中华典藏网

协约诸国及其殖民地与属地isb中华典藏网

中立诸国 至于中立诸国之人口约共得一百九十兆,荷兰、瑞士、丹麦、挪威与瑞典均因与德国相距太近,且与德国同种,故不欲与德国宣战。西班牙及中美洲与南美洲诸国亦有严守中立者。然世界各国无一能逃避此次大战之影响及负担者。故真正中立实不可能。各国赋税莫不增加,物价亦莫不腾贵,原料之来源中绝,商业之状态骤失其常。isb中华典藏网

一九一七年之西欧战线 当一九一七年时除德国之敌人增加颇堪注意以外,其重要事实如下:三月中德国决定缩短其西面之战线,南自讷永(Noyon),北至阿拉斯。德国军队退走时英国与法国之联军仅能恢复德国军队所占法国领土之八分一而已。其时英国、法国两国之军队力攻德国人,然卒因德国战线之防御极固故牺牲虽巨毫无所得,而德国人仍能维持其战线至一年之久。英国人在比利时海滨亦能稍稍逼退德国之军队,希望夺回德国人之潜艇根据地最布鲁革(Zeebrugge)地方。至于攻夺圣昆墩(St。 Quentin)、隆斯(Lens)及喀姆布来(Cambrai)诸城之计划凡相持一年之久终不成功,而两方兵士之死伤者则每周必以千万计也。isb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isb中华典藏网

俄罗斯之革命isb中华典藏网

俄罗斯之革命 俄罗斯本交战国重要分子之一,至一九一七年三月中其内部忽起绝大之变化,战事进行与和平问题因之受绝大之影响。兹故略述俄罗斯革命之情形与其退出战争之经过。当一九一四年战事初起之时俄罗斯政府之腐败无能即暴露于世,有时其官吏甚至有卖国之行为。其军队之侵入德国与奥地利者亦因军需不足之故死者不可胜计。俄罗斯之国会渐现不稳之象。一九一六年十二月通过议决案宣言政府为“黑暗势力”所把持,而国家利害亦为“黑暗势力”所破坏。所谓“黑暗势力”乃隐指皇后及其嬖臣某修道士名累斯勃丁(Rasputin)而言。盖二人朋比为奸均竭力以反对改革为事丑声四溢故也。不久累斯勃丁被刺死,俄罗斯皇帝乃免所有官吏之主张革新者,而以最横暴之人代之。至是尼古拉第二似已显然与新党宣战,一返昔日尼古拉第一方法之旧。同时国内亦渐形瓦解。城市中食粮缺少,国民对于战争之继续渐生厌恶之心。isb中华典藏网

俄罗斯皇帝之推翻 一九一七年三月俄罗斯都城彼得格勒(Petrograd)地方人民因食粮缺少大起暴动,政府中之军队竟不愿加以阻止,政府中人乃大窘。皇帝下令国会闭会,国会竟不应,并着手于组织临时政府。皇帝急自前敌返京,中途为临时政府代表所阻,强其退位传其大统于其弟迈克尔(Michael)大公,时三月十五日也。然大公之意以为临时政府之举动并无宪法上之根据不允即位;此种态度实与退位无异,三百余年来之罗曼诺夫(Romanov)皇祚至是遂绝。此后世界之上遂再无所谓“所有俄罗斯之专制君主”矣。皇帝之亲戚多先后宣言放弃其权利,政府中之官吏多被拘禁,而国内与西伯利亚之政治犯亦一律被释。此种急遽之政变世人闻之莫不大震。isb中华典藏网

社会党人之得势 其时革命党人所组织之内阁大体均意见温和者,唯司法总长克楞斯基(Alexander Kerensky)系社会党人且为工人兵士农民会议(音译为苏维埃Soviet)之代表。新内阁宣言赞成多种之改革: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同盟罢工之权利;以民军代昔日之警察;普遍选举,包括女子在内等。然社会党人犹以为未足,若辈因有苏维埃之故渐占势力。至一九一七年七月中临时政府中之温和者皆被排挤,而以社会党人代之。俄罗斯军队是时尚欲竭力以与奥地利一战,不意大败。此后国民遂大声要求“无合并无赔款”之和约。isb中华典藏网

“多数人”之革命 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国内酝酿多时之政潮乃爆发。先时当革命初起之时,工人兵士农民会议始建设于彼得格勒,渐与国会争权。不久国内各地均设有工人兵士农民会议。至十一月领袖列宁(Lenin)与特洛兹基(Trotzky)二人得军队之援助,推翻克楞斯基政府,另建“无产阶级专制政府”以代之。此党党人世称为布尔札维克即“多数人”之意,盖此辈占国内社会党中之多数故云。isb中华典藏网

布勒斯特里多佛斯克和约 俄罗斯国内之“多数人”既得势,遂废止土地及资本之私有制,而建“共产制”。若辈痛骂战争为“为商业与领土之帝国主义战争”,乃请交战诸国开一和平会议。交战诸国无应者,“多数人”遂开俄罗斯政府中之档案,将协约国与俄罗斯政府所订反对德国之密约公布于世。是年十二月俄罗斯与德国及奥地利媾和于布勒斯特里多佛斯克(Brest Litovsk)地方。isb中华典藏网

俄罗斯代表提出其“无合并无赔款”之条件,颇不满于德国与奥地利两国之苛求。然“多数人”对于德国之要求无法抵抗。芬兰与乌克兰(Ukraine)两地受德国之运动宣布独立,自建政府。“多数人”不得已于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与德国及奥地利缔结和约。俄罗斯允撤兵退出乌克兰与芬兰,并允放弃波兰、立陶宛(Lithuania)、库尔兰、里窝尼亚(Livonia)及高加索山中数处地方,许其自由建设政府。因此俄罗斯丧失人口三分之一,铁道亦然,铁矿四分之三,煤矿百分之九十,及其实业中心与最沃农地。不久俄罗斯政府自彼得格勒迁都于莫斯科。其结果则俄罗斯之国家完全瓦解。而西南一带地则皆在德国势力之下。isb中华典藏网

第四节isb中华典藏网

大战之争点isb中华典藏网

战前之种种问题 欧洲当升平之日,本已百孔千疮难以救治,至大战发生而益烈。法国始终不放弃其恢复亚尔萨斯洛林之心。波兰始终希望其国家能再发现于地图之上。波希米亚地方之北斯拉夫种人,哥罗西亚、波斯尼亚及斯拉窝尼亚诸地之南斯拉夫种人虽在奥地利匈牙利之治下,而始终不能心悦诚服。意大利之“未经收回党”(Irredentists)始终希望恢复奥地利治下之海滨一带地。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因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之处置不当,故恶感极深。罗马尼亚久欲得德兰斯斐尼亚及布科维那(Bukowina)二地而甘心。此外对于欧洲土耳其之残余领土如何处置?叙利亚与美索不达米亚应属何人?其在远东则因日本在中国有种种利害关系不易解决。而德国对于印度及爱尔兰亦复存幸灾乐祸之心,思有以播弄之以增加英国之忧患。isb中华典藏网

战后发生之问题 战争发生之后领土问题益复纷纠。至一九一七年之末同盟诸国已占有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之东北部、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塞尔维亚、蒙特尼格罗及罗马尼亚诸地。英国则据有巴格达与耶路撒冷。其在非洲,则所有德国之属地均入于敌人之手;太平洋上之德国属地则为日本与澳洲所占有。此种地方其将交还德国耶?比利时备受德国人之虐待又将如何?法国之东北部曾为德国人所蹂躏又将如何?岂可毋庸赔偿耶?isb中华典藏网

对于战争之战争 上述种种问题固甚重要,然尤有重要者在。人类之战祸其如何永远消弭乎?今日之世界与百年前不同,万国庭户互相依赖,故各国合力之从事于战争之扑灭似乎时机已至。当一八一五年时横渡大西洋需时一月以上;今则不六日而至;将来飞机行空其速度必在轮船之上尤在意中。昔日之大洋与中古时代欧洲之城墙同实为交通之阻梗,今则皆一变而为各国交通之孔道。大战以前欧洲铁道上之快车每小时行四十至五十英里,而汽车之速率亦与火车上之机车争胜。当一八一五年时欧洲人之交通机关最速者不出马匹之上。其他如电报电话之灵通,无线电报之便利,虽在海上消息可通,皆非百年前人所能梦见者也。isb中华典藏网

各国之互相依赖 世界各国之衣食及生活上之必需品至今无不有互相依赖之象。英国断绝德国之交通以速战争之终了,德国亦击沉往来英国之船只以断其食物之来源。战争谣言一起,而全世界之证券交易为之推翻。各国民族互读各国人所著之书,互受各国人科学及发明之益,互聆各国人所编之戏曲。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及俄罗斯人对于音乐均有供献,而纽约、法尔巴来索(Valparaiso)或悉德尼(Sydney)诸城之人士莫不倾耳而听之。吾人虽仍以“独立”之民族自居,而当今之世唯极其野蛮之民族方能有真正之独立。故至今各大洲间之关系日形密切,而各洲历史亦将混合而成全世界之历史矣。isb中华典藏网

大战前之国际协商 大战既启,各国互相依赖之情益著。海牙和平条约也,海牙国际法院也,各国间之公断条约也,其目的均在于弭兵。此外尚有关于币制、邮政、商业及运输之国际协商均足以增加各国之谅解与互助。其他如种种国际协会、公会及展览会等,皆能聚各种民族于一堂以表示其共同之利害。isb中华典藏网

军费之浩大 至于旧日之军备问题及减除国民负担问题自大战发生以后益有不能不解决之势。盖欧洲各国而欲永久维持其巨大之常备军与海军,其结果必出于国家破产或民不聊生之二途。加以杀人之术日有进步,辅之以科学之发明与战争之苦痛,故战前之充分军备,在战后视之几同废物,大炮也,飞机也,铁甲汽车也,毒气也,皆此次战争中新发明之杀人利器也。而海底潜艇发明以来海上战术亦为之一变矣。isb中华典藏网

武力主义 在理想家眼中观之,此次战争之最大争点实为武力主义。此主义并包有密切问题二:第一,吾人仍允外交家得继续其秘密交涉与缔结密约以引起战争乎?第二,政府仍可不问国民之意向而任意宣战乎?美国总统威尔逊屡次声明美国所主张之原理,对于此种原理决以武力维持之。当一九一七年八月一日罗马教皇本笃十五(Benedict)曾有要求各国弭兵之宣言,望各国易干戈为玉帛以恢复“昔日之原状”。美国总统于八月二十七日答称:德国政府极其不负责任,如听其存在则世界和平实无希望。“此种力量并非德国之人民。此乃管理德国人民之凶暴主人。……德国政府之言除非有德国人民意思为援助之证据,吾人断不可恃为担保。若无此种担保,则所有与德国政府订定之裁减军备,规定公断,领土协定,恢复小国等诸条约,无论何人,无论何国,均不能听信。”isb中华典藏网

威尔逊之十四要点 一九一八年一月八日美国总统提出世界和平之计划,其要点凡十四。言其著者则各国间不得有秘密条约或协商;海洋之上除国际协约不得通行之部分外无论战时平时均当绝对自由通行无阻;经济障碍之排除与军备之裁减;殖民地权利之公平协商;比利时之恢复及德国军队之撤退;德国占据亚尔萨斯洛林时对于法国之无礼举动应有相当之赔偿;土耳其之亚洲领土应解放之;组织国际协会以担保大小诸国之平等独立。英国工人代表对于上述诸点极表同意,而美国加入战争之目的至此亦大著于世。isb中华典藏网

第五节isb中华典藏网

美国参战后之战迹isb中华典藏网

德国人之突击 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德国军队在西面战线上又有突击之举,思决一最后之胜负,以迫协约诸国之媾和。德国人至是深知海底潜艇之力已不足以征服英国;美国之军队又复接踵而来;而德国军需取资于俄罗斯之计划又复无甚效果;故德国人急于一战。加以德国人民备受战争之苦痛,若不早日结束诚恐有迫不及待起而暴动之虞。isb中华典藏网

其时西面战线之东南两部为法国军队所防守,北部则为英国军队所防守。德国大将兴登堡及其他诸人决定用全力以攻索谟河上英国军队之在最南端者,以为如果胜利则英国与法国之军队中分为二,不能呼应。大战数日,英国军队不能支,退至亚眠附近。法国急遣军援之,德国军队不能再进,亚眠为铁道交错之一点,至是幸免陷落之险。自欧洲大战发生以来当以此次战事为最烈,兵士之死伤及被虏者计达四十万人以上。然德国所得者不过恢复一年前旧有之地而已,进占新地之计划乃大失败。isb中华典藏网

福煦为联军总司令 协约诸国既知战局之危险,乃思另举总司令一人以指挥所有战地上各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之军队藉收指臂之效。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各国均赞成派法国大将福煦(Fedinand Foch)为总司令。战事形势果然为之一变。isb中华典藏网

德国人最后之突击 世人均知德国军队不久必有第二次突击之举,唯因战线延长至一百五十英里之远,德国人究自何处进攻,协约诸国无从臆测。四月九日德国军队竟有突击阿拉斯与伊泊尔(Ypres)间英国防线之事,其意在于直抵卡力斯与英国海峡。联军方面人人危惧,英国军队力不能支,退出数英里之地,其司令乃下令兵士宁死毋退,德国军队至是又不得逞。五月下旬德国军队又有第三次之突击,此次方向系指巴黎。攻陷耍松及沙托退里(Chateau-Thierry)诸城,离巴黎仅四十英里。六月中又再欲南下,以谋进步。至此为美国军队所阻,是为德国军队与美国军队接触之第一次。而德国之战功至是亦可谓告终矣。isb中华典藏网

美国军队之赴欧 第一批美国军队于一九一七年六月抵法国,统率者为拍兴(Pershing)上将。至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美国军队之在法国者已达一百万人,参与战争甚力。当一九一八年五月下旬美国军队建第一次夺城之功,并力助法国军队以抵抗德国军队在沙托退里城之突击。并于该城之西北败退德国之精兵。诸战役中美国海军兵士之出力尤巨。isb中华典藏网

德国之败退 此后数周之中两方常有小战,德国兵士颇有死伤者。至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德国军队又尽力攻击来姆斯城以冀直抵巴黎,然卒被阻而退。以后数月法国与美国之军队合逐德国军队于玛伦河以外,德国人入捣巴黎之希望乃绝。同时英国军队亦在索谟河上及亚眠东南诸地进攻德国之军队。至九月下旬德国军队已退至昔日之兴登堡战线;而联军亦有攻入此线者。至是联军距洛林边境已仅数英里而已。isb中华典藏网

大战将终时之美国军队 当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停战条约签字以前美国军队之在法国者约有二百万人以上,多散布于西面战线之上,就中参与战事者约一百四十万人,战功殊盛。至九月中旬夺回圣密喜尔(St。 Mihiel)城于德国人之手,与麦次要塞相去益近。同时并与英国人合力夺回北部圣昆墩之运河坠道,美园兵士死伤者亦以千计。阿尔艮(Argonno)森林中之战役及十一月七日之夺回色当,美国军队之力居多。自一九一八年六月至十一月间美国兵士之死伤或被俘者约三十万人。isb中华典藏网

俄罗斯之状况 其他各方面战线之上,协约诸国均渐占优胜之势。德国军需虽能取资于俄罗斯,然军事上已不能有所发展。乌克兰之人民颇有倾向于协约诸国之势。芬兰境内则有“白卫军”即国民党与“红卫军”即“多数人党”之激战。同时英国与美国之军队亦在麦曼斯克(Murmansk)沿海一带地以与“多数人”战。isb中华典藏网

至于西伯利亚之东部,则英国、日本、美国之军队均在海参崴登陆,拟西向深入内地以恢复俄罗斯之秩序。此外“多数人”之敌中尚有旧日奥地利治下捷克斯拉夫种人所组织之军队,至是为援助协约诸国起见入俄罗斯从事战事。isb中华典藏网

保加利亚之屈服 当西部欧洲联军有合力进攻之举,东部欧洲方面巴尔干半岛中之塞尔维亚、希腊与法国之军队亦开始活动于塞尔维亚境中,保加利亚军力不支而退。德国与奥地利是时均无力来援,保加利亚不得已于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停战求和。协约诸国允之,唯令保加利亚须绝对纳降。保加利亚至是战力盖已尽矣。土耳其与同盟诸国之交通既断,势亦难支,而协约诸国之入侵奥地利其机亦复甚迫。isb中华典藏网

土耳其之纳降 第二国之停战求和者即为土耳其。英国大将阿伦培(Allenby)自一九一七年十二月陷落耶路撒冷城后,即穷追耶路撒冷之土耳其军队。英国与法国之联军不久即征服叙利亚一带地,并攻陷达马士革(Damascus)及贝鲁特(Beirut)诸城。土耳其军队之在美索不达米亚地方者亦为英国人所虏。土耳其不得已于十月三十一日向协约国纳降。isb中华典藏网

第六节isb中华典藏网

霍亨索伦哈布斯堡与罗曼诺夫三系之绝祚及大战之告终isb中华典藏网

德国之地位 西部欧洲战线上之德国军队既不能支,而东部欧洲方面之德国同盟又复后先失败。同时美国军队源源而来,协约诸国之军威益壮。德国人民对于政府渐生不满之心。海底潜艇之应用不但不能屈服英国,而且反足激起美国之恶感。德国虽与俄罗斯订有接济军需之约,然终不足以救济德国之困难。德国之商业完全破坏;国债之数日有增加,而取偿无地。德国本无友邦,而东部同盟又复中道离叛。所恃者仅一奥地利、匈牙利而已。isb中华典藏网

奥地利之瓦解 然即就奥地利、匈牙利而论,亦复现力竭精疲之象。国内各党之意见渐趋纷歧,国内各种人民蠢蠢欲动,加以国内之食粮缺少,西部欧洲败绩之消息纷传,奥地利政府不得已于十月七日致书于美国总统提议休战。是月下旬奥地利军队为意大利人所败,不但北部意大利再无奥地利人之踪迹,即特稜特与的里雅斯德城亦为意大利人所占领。十一月三日奥地利、匈牙利纳降。isb中华典藏网

然其时欧洲地图上已无所谓奥地利、匈牙利矣。国内捷克斯拉夫种人已宣布共和,而南斯拉夫种人亦宣言与奥地利脱离关系。匈牙利有叛乱之举,亦宣布建设共和。奥地利皇帝本兼匈牙利王者不得已于十一月十一日宣布退位。isb中华典藏网

德国之求和 同时德国亦现瓦解之象。一九一八年十月初旬德国政府中人深知协约诸国之军势甚盛难以抵抗,故其总理具书托瑞士公使转达美国总统提议休战与媾和。总统威尔逊答称:如德国不降而且尚有再战之力者则协约诸国断不停战。“因为世界上之民族不信而且不能信德国政府中要人之言也。”isb中华典藏网

德国皇族之倾覆 是时德国之军事会议尚欲力维旧制,然其势已不可能。政府下令免卢登道夫(Ludendorff)大将之职,并于十月二十七日通知协约诸国谓政府中已经过一种巨大之变化,使国民得有监督军政之大权。isb中华典藏网

德国皇帝之退位 不久,德国政府因急于停战之故竟与福煦大将直接交涉,盖是时德国内部革命之机甚迫故也。而且自北海以至瑞士协约诸国着着进步,而德国军队则败退时死亡相继。十一月九日德国皇帝威廉第二竟宣布退位。不久遁入荷兰,霍亨索伦系之帝祚乃绝。巴威王已于前一日退位,其他德国诸邦大抵皆由王政改为共和。十一月十日柏林有暴动之事,社会党领袖亚柏得(Friedrich Ebert)得旧总理及各部大臣之允许就任总理。普鲁士亦宣布共和。德意志帝国至是遂亡。isb中华典藏网

停战条件 同时双方之停战交涉仍继续进行。十一月八日德国政府代表越战线以与法国大将福煦会晤,并探得条件而归。就中规定德国于二周之内撤退占据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诸地之军队。德国军队须退出莱因河右岸以外,其河西之德国领土应归协约诸国之军队占领之。所有德国军队之在旧日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及俄罗斯境内者均应立即撤退。德国应将所有战舰,海底潜艇及军用材料交诸协约诸国;其铁道亦应交由协约国处置之。此种条件之目的在于使德国无再战之能力。虽甚严刻德国亦已不能不承认矣。十一月十一日两方乃签停战之约。欧洲大战至是告终。isb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