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法国革命以前之改革
第一节
腓特烈第二、喀德邻第二及 约瑟第二之改革
开明专制君主 当十八世纪时,欧洲各国有开明专制君主数人,即普鲁士之腓特烈第二、俄罗斯之喀德邻第二、奥地利之马利亚德利撒、德国皇帝约瑟第二及西班牙之查理第三是也。之数君者皆颇能加意于改良,故有废旧制、定新法、抑制教士、提倡工商诸善政。世称为“开明专制君主”(enlightened despots)。实则若辈虽较当时一般君主为开明,然其利国利民之心至多亦不过与查理曼(Charlemagne)、加纽脱(Canute)及圣路易(St。 Louis)诸君等。至其专制则真名实相符。总揽国家之大权,使国民无参政之余地。争城争地,时动干戈。故谓其专制则有余,称为开明则不足。
腓特烈第二 当日开明专制君主中之最有能力者当推普鲁士王腓特烈第二(一七四〇年至一七八六年)。王幼年好读书、赋诗、弄笛,为其父所不喜。曾受业于法国人某,故极爱法国文及法国之文哲诸学。年十八岁因不胜军事训练之苦意欲逃亡,中途被逮。其父怒甚,几手刃之。后遂禁之于库斯特林(Küstrin)卫城中,令读《圣经》,并使其目睹同谋者一人之被戮。
腓特烈第二之受教 事后腓特烈第二稍稍留意于国家大事。巡视库斯特林附近之王室领土,遂了然于农民之疾苦。其父代订婚姻,王允之。一意以研究文字、哲学、历史、算学为事。并与欧洲文人信札往来,殆无虚日。尤敬服尔德之为人。喜著书,有暇则从事于历史、政治、军事之著述。死后遗著凡二十四卷,均用法国文著成。
即位后之事业 腓特烈第二既即位乃专心于政治。虽不与人民以参政之权,然其勤劳国事世所罕有。早起晏眠万机独理,从不假手于他人。对于宗教极主张信教自由。彼固深信自然神教者也。故国内新教徒虽多,而旧教徒亦颇不少。对于法国新教徒及耶稣会中人一视同仁绝无畛域。尝谓:“吾对于罗马及日内瓦,严守中立。”又谓:“凡因信仰不同而开罪他人者则罚之;假使吾之信仰有所偏倚,不且激起党见与虐杀乎?故吾之宗旨所以使各派教徒了然于教派虽异其为公民也则同。”
喀德邻第二 俄罗斯之开明专制君主应推彼得为第一人,然其名不著于当世。至十八世纪后半期有女帝名喀德邻第二者(一七六二年至一七九六年)实历史上一奇人也。帝本德国人,一七四三年出嫁于俄罗斯之皇子彼得第三,年方十四岁。既入俄罗斯遂改奉希腊教,易其名索非亚(Sophia)为喀德邻。其夫在位不过六个月,待其后甚薄。后恨之,乃阴促禁卫军叛,遂自立为女帝。彼得第三不得已退位,卒为后党中人所弑而卒。
喀德邻第二之性质 喀德邻第二承彼得大帝之志以一意将欧洲文化输入俄罗斯为事。为人放荡诡诈。然勤于政事而知人善任。早晨六时即起,沐浴晨餐均自任之。终日披阅公牍无倦容。
喀德邻第二仰慕法国文化 喀德邻第二极钦慕当日之哲学家及改革家。曾邀狄德罗与之同居者一月。请法国有名算学家达兰贝耳(d"Alembert)来任皇储之师傅,不允,帝为之大失望。又订购狄德罗之《百科全书》一部。当狄德罗贫困时,女帝并购其藏书而仍许其留用。尝与服尔德通信详述其改革之计划。其时俄罗斯人颇有主张废止佃奴制者;女帝独不谓然,反增加佃奴之人数;同时并禁止佃奴不得向政府诉苦;佃奴之景况因之较前益困。又将教会及寺院之资产一概没收。以资产之收入为维持教会及寺院之用,其余款则为设立学校及医院之需。
约瑟第二之改革事业 腓特烈第二及喀德邻第二虽仰慕当时之改革家,然绝无改革法律及社会之意。唯德国皇帝约瑟第二自一七八〇年其母马利亚德利撒死后兼领奥地利,极具改革之热忱。首先着手于巩固国基。定德国语为国语,所有公文书均应用之。废旧日之疆域,分全国为十三省。并废旧日各城市之特权另代以新政府,由中央任命官吏主持之。
约瑟第二之攻击教会 约瑟第二尝游法国与卢梭及堵哥(Turgot)善,心服其主张;故回国后即着手攻击国内极有势力之教会,尤恶修道士。尝谓:“寺院制度实违反人类之理性。”废止寺院六百处,没收其财产为慈善事业及建设学校之用。任命主教不请示于教皇,并禁止输款于罗马。宣言婚姻属民事范围与教士无涉。凡路得派,喀尔文派及其他异端均许其自由信仰。
约瑟第二攻击封建旧制及提倡实业 约瑟第二下令解放波希米亚、摩拉维亚(Moravia)、加里西亚(Galicia)及匈牙利诸地之佃奴,使为佃户。并减少其他诸地佃奴对于地主之徭役。凡贵族教士一律令其纳税,不得再享蠲免之特权。统一国内杂乱无章之法律,即今日奥地利法律之始基也。对于关税适用保护政策,并提倡工厂之组织。因提倡国货之故将宫内之外国酒悉数送入医院中。同时并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为制烛台之用以示节俭之意。甚至禁止死者不得用棺,意谓木材太费也。
约瑟第二改革之阻力 其时国内之反对改革者颇不乏人,尤以教士贵族为最力。其领土尼德兰于一七九〇年宣布独立。同年约瑟第二死,维新事业亦同归于尽。
开明专制君主事业之总论 据上述者观之,所有开明专制之君主均以扩张个人权力为宗旨,专制有余而开明不足。若辈虽反对罗马之教皇,然意在攫其权以为己有,间并有取一部分之教会财产以自肥者。对于法律有所改革。对于政府尽力集权。对于农工商诸业亦莫不竭力提倡。然其目的皆在于一己权势之扩大,及政府收入之增多。盖除约瑟第二尚有解放佃奴之举外,若辈绝不愿予人民以参政之权也。
第二节
一六八八年后之英国
十七世纪之英国为改革之领袖 当十七世纪时代,英国实为改革事业之领袖。代议制创自英国。英国君主因主张君权神授之故被弑及被逐者各一人。英国国民之宗教及思想无不自由。名诗人密尔顿(John Milton)曾著文以维护出版之自由。名哲陆克曾力主国民应有信教之自由,政府不应加以干涉。王家学会尽力于自然科学之提倡。著作家如培根、牛顿、陆克辈之著作无不风行于欧洲大陆诸国以激起诸国之思想。
两大问题之解决 自一六八八年威廉与马利即位后,英国五十年来相持不下之二大问题因之解决。第一,英国国民自此决定信奉新教,而国教与新教异派之纷争亦渐归平靖。第二,君主权力限制甚明,故自十八世纪以来,英国君主无再敢否认国会通过之议案者。
英国与苏格兰之合并 一七〇二年威廉第三去世,女王安即位。在位之日有与西班牙之战争。然有较战争尤为重要者即英国与苏格兰之最后合并是也。自四百年前英国王爱德华第一开始征服苏格兰以来,两地间时有流血冲突之举。英国与苏格兰两地虽自詹姆士第一以来即同隶于一人之下,然各有国会,各有政府,并不统一。至一七〇七年,两地国民方愿合并其政府而为一。自此以后,苏格兰选出议员四十五人出席于英国国会之下院,选出贵族十六人出席于上院。大不列颠一岛自是遂成一统之局,纷争之迹大形减少。
佐治第一之即位 女王安之子女多夭殇。一七一四年女王卒,无嗣。乃根据昔日之规定以最近之亲族信奉新教者继之。其人为谁?即詹姆士第一之外甥女索非亚(Sophia)之子是也,索非亚本汉诺威选侯之妻,故英国新王佐治第一(George Ⅰ,一七一四年至一七二七年)并兼领汉诺威而为神圣罗马帝国之一分子。
英国与均势之局 威廉第三未入英国以前,本系欧洲大陆上之一政治家。其目的在于防止法国之过于得势。彼之加入西班牙王位承继战争即以维持均势之局为目的者也。当十八世纪时代,欧洲大陆诸国间之战争每有英国之参预,其原因亦在于此。至于为扩充英国领土而起之战争则多在远地实行之,而不在欧洲之大陆也。
查理亲王之入侵 当一七四〇年普鲁士人与法国人合攻马利亚德利撒时,英国独援助女王。法国遂命英国王詹姆士第二之孙查理(Charlie)亲王率海军舰队以入侵英国,志不得逞。至一七四五年,幼主又入侵英国,在苏格兰登陆。其地高区之酋长多响应之。幼主遂召募军队南向而进。英国人御之甚力。一七四五年大败幼主于卡罗登穆耳(Culloden Moor)地方,幼主不得已再遁入法国。
第三节
十八世纪之英国立宪君主及佐治第三
英国之立宪君主 英国之政府权在国会,与欧洲大陆诸国之专制政府权在君主者异。盖英国自一六八八年之革命而后,君主之地位有同选举,而其权力又为宪法所限制也。故虽有君主徒具虚名。欲行专制势有不可。
十八世纪初年进步党之得势 吾人已知当日英国之政党有二,曰进步党(Whigs),为旧日圆颅党之后,主张国会独尊及信教自由者也;曰保守党(Tories),为骑士党之后,主张君权神授及国教独尊者也。女王安死,保守党中人主张迎詹姆士第二之子入承大统,卒为进步党人所反对而败。乃迎汉诺威之佐治第一入英国即位。进步党自后得势者几五十年。
窝尔坡尔为内阁总理 佐治第一既即位,不谙英国语,且不悉英国之政情。国务会议多不出席,付其权于进步党之领袖。是时进步党中有窝尔坡尔(Robert Walpole)者极具政才。任总理之职者先后凡二十余年(一七二一年至一七四二年)。对于政治及宗教一以和平方法处置之,措施尽当与论翕然。彼尝以政府之公款为购买国会议员之用,故在国会中进步党人常占多数,政府所欲行者无不得心应手。故窝尔坡尔实为英国内阁总理第一人。
内阁制之发达 国内两党对峙政见不同,国王遂不得不于两党中选任其大臣。所有国务总理及国务大臣凡遇政府政策为国会所反对时则全体辞职而去。此即威廉第三以来之内阁制度也。若君主柔懦,则大权实在总理之手。
君主之地位 至于君主仍可操纵其间以谋自利。故英国保守党自一七四五年放弃复辟政策后,英国王即无专赖进步党之必要,进步党之势遂不若昔日之盛。
佐治第三之专制 一七六〇年佐治第三即位,组织私党曰王友者(King"s Friends),利用贿赂以把持政权。王受母教,一仿欧洲大陆诸国君主之专制。当北美洲殖民地叛而独立时,英国政府之政策纯出于国王一人之意。
改革之要求 英国宪政之缺点不在君主之专横而在国会之不能代表民意。当十八世纪时,国会议员多为地主富人所独占,国民已生不满之心。当时学者多著书以说明英国宪法之未善。以为人民既有参政之权,即应实行投票之举,并应将宪法编订成文使国民了解其真义。研究政治之集会日有增加,并与法国之各种政社书札往还以资讨论。讨论政治之书报源源出版,下议院中人亦颇有力主改革之人。
庇得 自一七八三年至一八〇一年,庇得任内阁总理。因国民要求改革之迫切遂提出议案于下议院以冀挽救代表不平等之弊。嗣因鉴于法国革命之过激,英国与法国战争之绵延,改革之举为之中止。
英国政体虽属自由然不似民主 当时英国之政府已具近世自由政体之规模;盖国王既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又不得自由支配国帑,而法律一端又不得任意去取也。而且讨论政治之书报风行全国;庶政公开与昔日之严守政治秘密者异。然谓当日英国之政治已同民主则大误矣。贵族世袭之上院既可推翻下院之议案,而下院之议员又不足以代表全国之人民。充任政府官吏者以崇奉国教者为限。刑法之残酷依然如昔。凡工人不得集会。自佐治第三即位后百余年,国内农民方有选举国会议员之权。
法国 至于法国君主之改革事业本章中并不提及之。盖因法国王之措置无方卒引起国内之绝大变化,王政被废,共和肇兴。其关系于世界人类之将来者甚大,故吾人不得不另章详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