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欧洲与拿破仑
第一节
波那帕脱恢复法国之秩序及隆盛
督政部时代法国之扰乱 波那帕脱不但善于用兵,亦且长于政治。当彼得势之日正法国经过十年变乱之秋。先之以恐怖时代之骚扰,继之以督政时代之腐败。国民议会之改革既未告成功,革命之事业亦半途中辍。通衢大道盗贼成群,海港桥梁壅塞塌毁。工业不振,商业大衰。
纸币 财政状况尤不堪问。国内扰乱过甚,故当一八〇〇年时国家几毫无赋税之收入。革命时代之纸币几同废纸。督政政府已濒破产。第一执政官与其大臣筹划种种补救之方法,并令各地官吏督促新法之实行。改良警察制度,严惩匪盗。规定税率而如期征收之。渐储的款以备偿还国债之用,政府信用渐形恢复。国债担保品易以新者,并设国家银行以振兴商业。督政部之处置教士及贵族之财产颇为失当,故政府所得者极微。至是亦力加整顿收入较裕。
政府与教会之关系 革命政府种种设施之失败以对待教会为最。当国民议会宣布《教士组织法》后,对于不宣誓之教士极其虐待。不久阿贝耳有崇拜理性之主张,罗伯斯庇尔有自然神教之创设。迨一七九五年时,旧教教堂均有重开之举,而宪法会议亦于是年二月二十一日宣言政府以后不再干涉国内之宗教,不再负担教士之俸给,全国人民均得享信教之自由。于是全国教士多从事于教会之改组。然教士之供职如常者虽不乏人,而宪法会议及督政部中人之对于不肯宣誓之教士虐待如昔。教士之被放或被拘者仍不一而足也。
波那帕脱希望教会之援助 波那帕脱虽系深信自然神教之人,然深知获得教会及教皇之援助异常重要。故任第一执政官后即注意于解决宗教上之困难。凡教士之被拘者如允不反对宪法则皆释放之。流亡在外之教士多连袂返国。恢复已废之礼拜日。所有国庆纪念日除七月十四日及九月二十二日外一概废止。
一八〇一年之宗教条约 一八〇一年法国政府与罗马教皇缔结《宗教条约》,其效力竟达百余年之久。约中声言罗马旧教既为法国大部人民所信奉,则其一切仪式当然可以自由遵守;教皇与法国政府应协同规划法国之教区;凡主教由第一执政官任命之,唯须得教皇之认可;至于下级教士则由主教选任之。凡主教及下级教士之薪俸均由政府供给,唯须宣誓遵守共和制之宪法。凡教会财产之尚未售去者仍交还主教,唯已售去之财产教皇不得干涉之。
波那帕脱使教会附属于政府 实则波那帕脱并无使政教分离之意,盖第一执政官既有任命主教之权,则教会隐为政府之附属机关也。教皇虽有认可之权,然易流为一种形式而已。主教所选之教士不得有反对政府之态度;教皇之命令非得法国政府之允许不得行于国中。
教会所受革命之影响 一八〇一年之《宗教条约》虽颇有与昔日王政时代相同者,然自革命而后教会之种种旧制已为之一扫而空。如教会领土、封建权利、什一之税、修道士之制、教会法院、宗教专制,虐杀异端之权利等无不废除殆尽。而波那帕脱亦初无恢复此种旧制之心也。
逃亡在外贵族之返国 至对于逃亡在外之贵族,波那帕脱下令不得再增其人数于名册之上。同时并于册中注销其姓名或交还其财产。恢复贵族亲友之公权。一八〇二年四月下大赦之令,因之贵族返国者竟达四万户。
旧习之恢复 恐怖时代之种种新习亦渐废止。国人复用“先生”“太太”等称号以代“公民”或“女公民”。街道之名概复其旧。昔日贵族之尊称仍许延用。推勒里宫中之生活亦与王室无异。盖波那帕脱至是已不啻法国之君主矣。
法国人民之爱戴 法国自革命以来,国内纠纷已十余载。人民厌乱之心早已昭著。一旦有人焉战胜强邻于国外,恢复秩序于国中,郅治之隆指日可待,其加惠国民为何如耶!法国人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者已非一日,则其爱戴波那帕脱也岂非势所必至者耶?
拿破仑法典 波那帕脱一生之事业以编订法典为最著。昔日紊乱之法律虽屡经革命时代各立法机关之修订,然未成统系。波那帕脱知其然也,乃特派数人任修订之责。初稿既成,乃提出国务会议讨论之,第一执政官尤具卓识。其结果即为世界著名之《拿破仑法典》。应用之者不仅法国而已,即莱因河畔之普鲁士、巴威、巴登、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北美洲之路易斯安那州诸地之法律亦莫不以此为根据。此外并编订刑法及商法。各种法典无不有平等主义贯彻其中,法国革命之利益遂因之远播于国外。
波那帕脱之称帝改名为拿破仑第一 波那帕脱生性专制。而法国自一七九九年十一月九日政变以后,所谓共和政府本已徒有其名。波那帕脱屡屡改订共和之宪法,隐集政权于一身。一八〇二年被选为终身执政官,并有选择后任者之权利。然此尚不足以满其意。彼既有帝王之实,并望居帝王之名。深信君主之政体,雅慕君主之威仪。其时王党中人有阴谋倾覆波那帕脱之举。彼遂有所借口而为称帝之要求。示意于上议令其劝进。一八〇四年五月上议院上尊号,并予波那帕脱之子孙以世袭之权。
推勒里新宫 是年十二月二日,波那帕脱加冕于圣母院大礼拜堂,改称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一。教皇躬自罗马来观礼,波那帕脱不待教皇之举手即自加其冕以示其不服之意。重修推勒里宫以为新君起居之所。请舍居耳(Ségur)及冈邦夫人(Madame de Campan)二人入宫中任指导宫廷仪节之责。又新定贵爵以代一七九〇年所废之贵族制。封其叔为大施赈官(Grand Almoner),任塔力蓝为御前侍从官长(Lord High Chamberlain),度洛克(Duroc)为巡警总监(High Constable),任大将十四人为法国元帅。共和党人见之,有痛恨者,亦有窃笑者,拿破仑不之顾也。
出版物之检查 拿破仑即位以后渐形专横,尤恶他人之评论。当其任执政官时,旧日新闻纸之被封者已属甚多,并不许人民之新设报社。至是查禁尤厉。凡消息均由警察机关供给之,对于皇帝不敢稍有非议。并下令“凡有害于法国之新闻一概不得登载”。除政府公报外,彼固不愿有其他报纸之存在也。
第二节
拿破仑灭神圣罗马帝国
拿破仑对战争之意见 法国人虽大都厌乱,然拿破仑为维持其地位起见有不能不战之苦。一八〇二年夏间曾向国务会议言曰:“假使西部欧洲诸国有重开战端之意者则愈速愈妙,盖为日过久则若辈渐忘其失败之耻,吾人亦且渐减战胜之荣也。……法国所要者乃光荣之事业,则战争尚矣。……邻国而欲和平也吾亦何尝不愿,然一旦有战争之必要则吾且先发制人矣。……就法国现状而论,吾以为所谓和平条约者不过停战条约而已,而吾之将来必以继续战争为事者也。”
拿破仑欲为欧洲之皇帝 一八〇四年拿破仑曾向人言:“欧洲若不统治于一人之下则将来永无和平之一日,必有皇帝一人,以各国国王为其官吏,分各国领土于诸将,凡意大利、巴威、瑞士、荷兰诸国均应封一人为王,而兼为皇帝之官吏。此种理想不久即有实现之一日。”
英国反对拿破仑之理由 英国、法国间虽于一八〇二年三月有亚眠之约,然常有破裂之虞。求其理由不一而足。言其著者则拿破仑显有征服欧洲之野心,而对于输入法国领土之货物又复重征关税。英国工商界中人莫不惊惧。英国人固极愿和平,然和平适足以增进法国商业之发达以不利于英国。此英国之所以终以战胜法国为目的也。故其他各国皆有与法国媾和之举,而英国则自与法国重启战端以后直至法国皇帝为俘虏时方罢干戈。
一八〇三年英法间战端之再启 一八〇三年五月英国、法国两国间之战端为之重启。拿破仑急率兵占据汉诺威,并宣布封锁自汉诺威至俄特兰陀(Otranto)间之海岸。荷兰、西班牙及力究立亚共和国均令其供给军队或饷糈,而禁止英国船只之入其海港。
拿破仑拟入侵英国 不久拿破仑遣军驻布伦(Boulogne),此地与英国仅隔一峡,朝发可以夕至,英国人大恐。彼并集多数船只于港外,日以登船下船诸法训练兵士,入侵英国之意昭然若揭。然英国法国间之海峡虽狭,而风涛险恶,船渡不易,运送大队兵士几不可能。至于拿破仑是否真有入侵英国之意虽不可知,谓其为欧洲大陆战争之备亦未可料。然英国人已饱受虚惊矣。
亚历山大第一与英联合 一八〇三年八月俄罗斯新帝亚历山大第一有调和英国法国之举。拿破仑不允。次年拿破仑并有入侵他国之预备,同时并以翁季盎(Enghien)公阴谋倾覆拿破仑之故而杀之。俄罗斯皇帝大愤,乃与英国联盟以驱逐法国人于荷兰、瑞士、意大利及汉诺威诸国之外为目的,时一八〇五年四月也。至于欧洲政局则开一国际公会以解决之。
奥地利加入联盟普鲁士严守中立 奥地利鉴于拿破仑之发展北部意大利足为己患,乃急加入俄罗斯与英国之同盟。盖一八〇五年五月拿破仑自称为意大利王,并合并力究立亚共和国于法国也。当日并谣传法国有攫夺奥地利领土威尼斯之意。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第三庸懦保守,不敢加入反对法国之同盟。然同时法国虽有割让汉诺威于普鲁士之意,普鲁士王亦终不敢与拿破仑携手。卒以严守中立之故丧失甚巨。
拿破仑专意于奥地利 拿破仑极欲扩充其海上势力以凌驾英国人之上,盖英国军舰一日驻守英国之海峡,则法国军队一日无渡海入英国之望也。然英国海军竟能包围法国使不得逞。法国入侵英国之举从此绝望。一八〇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拿破仑不得已移驻在布伦之军队向南部德国而进,以与奥地利军对垒。
乌尔穆之战及维也纳之陷落 拿破仑故意集其军队于斯特拉斯堡附近,奥地利将军麦克(Mack)率军直趋乌尔穆(Ulm)以御之。不意法国军队实绕道北方马因斯及科不林士(Coblenz)诸地而东。十月十四日占据慕尼克(Munich),以截奥地利军之后路。是月二十日奥地利将麦克所率之军被围于乌尔穆,不得已纳降,全军六万余人被虏,法国军士死伤者仅数百人而已。法国军队乃向维也纳而进,是月三十一日入其城。
奥斯特里齐之战 德国皇帝法兰西斯第二闻法国军队之东来,急离其都城向北而遁,以便与俄罗斯之援军合。奥地利与俄罗斯之联军决与法国军队一战。乃驻军于奥斯特里齐(Austerlitz)村附近小山之上。十二月二日俄罗斯军队下山攻法国军,法国军急占其山以攻俄罗斯军之后。联军大败,淹死山下小湖中者无算。俄罗斯帝率其残军以退,德国皇帝不得已与法国缔普勒斯堡(Pressburg)之约,时十二月二十六日也。
普勒斯堡和约 和约中规定奥地利承认拿破仑在意大利一切之变更,并割让坎坡福米奥约中规定奥地利属威尼斯领土于意大利王国。奥地利并割让提罗尔于巴威,并割其他领土以与符腾堡及巴登,盖凡此诸邦皆与法国交好者也。法兰西斯第二并以神圣罗马皇帝之地位进封巴威及符腾堡两地之诸侯为王,与巴登公同享统治之权,其地位与奥地利及普鲁士之君主等。
莱因河同盟 普勒斯堡和约于德国史上极有关系。盖诸大邦既离帝国而独立,实肇他日组织同盟援助法国之基。一八〇六年夏,巴威、符腾堡及巴登与其他十三邦果有同盟之组织,名莱因河同盟(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受法国皇帝之保护。并供给军队六万三千人,由法国人训练之,备拿破仑战争之用。
拿破仑不认神圣罗马帝国之存在 八月一日拿破仑向在拉的斯本(Ratisbon)之神圣罗马帝国公会宣言曰:“吾之所以愿受莱因河同盟保护者之称号,本为法国人及其邻国之利害起见。至于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实不能再认其存在。而且国内诸邦多已独立,若任帝国之继续,不且益滋纷扰耶?”
神圣罗马皇帝之改称号 德国皇帝法兰西斯第二与昔日诸帝同,兼领奥地利之领土。兼称匈牙利、波希米亚、哥罗西亚(Croatia)、加里西亚(Galicia)及雷奥多麦利亚(Laodameria)诸地之王,洛林、威尼斯、萨尔斯堡诸地之公等等。当拿破仑称帝时,法兰西斯第二遂弃其繁复之称号,而以较简之世袭奥地利皇帝及匈牙利王代之。
法兰西斯第二之退位及神圣罗马帝国之灭亡 自普勒斯堡和约缔结以来,德国南部有莱因河同盟之组织。德国皇帝法兰西斯第二深知所谓神圣罗马皇帝者已同虚设,故于一八〇六年八月六日有退位之举。一千八百年来之神圣罗马帝国至是遂亡。
拿破仑之分封其兄弟 拿破仑壹心于建设“真正法兰西帝国”,使四邻诸国均入附于法国为目的。奥斯特里齐战后,即宣言废那不勒斯王斐迪南第四。并遣将入南部意大利“以逐其罪妇于御座之外”。盖因王后喀罗林有联络英国人之举也。三月中封其兄约瑟为那不勒斯及西西里之王,封其弟路易为荷兰之王。
第三节
普鲁士之失败
普鲁士之被逼而战 普鲁士为欧洲大陆强国之一,自一七九五年来即与法国媾和而严守中立。当一八〇五年时,俄罗斯帝曾劝其联合以攻法国,普鲁士王不听。至是被拿破仑所逼,不得已再与法国战,然已陷于孤立无助之境矣。
汉诺威问题 此次战事重开之近因即为汉诺威之处置问题。该地当时本暂由腓特烈威廉第三负管理之责。一俟英国人同意即可入属于普鲁士。汉诺威介于普鲁士新旧领土之间,故普鲁士王急欲占为己有也。
拿破仑对待普鲁士之傲慢 拿破仑遂利用此种机会以图私利。彼既使普鲁士大伤英国人之感情,并允许以汉诺威与普鲁士,同时并向英国王佐治第三表示交还汉诺威于英国之意。普鲁士人大愤,迫其王与法国宣战,王不得已允之。
普鲁士军队在耶拿为法军所败 其时统率普鲁士军队者为宿将不伦瑞克公。一八〇六年十月十四日于耶拿(Jéna)地方为法国军队所败。普鲁士人莫不惊惶失措。沿途要塞类多不战而陷,其王亦远遁于俄罗斯边疆之上。
波兰之役 拿破仑既战胜普鲁士,乃于一八〇六年十一月率兵入旧日波兰境,以与俄罗斯及普鲁士之联军战,败之于夫里兰(Friedland)地方。一八〇七年六月二十五日,俄罗斯皇帝与拿破仑会晤于尼门(Niemen)河中木筏之上。商订法国、俄罗斯、普鲁士三国间之的尔西特(Tilsit)条约。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第一至是已为法国皇帝所折服,弃其同盟之普鲁士,助法国以攻英国。
拿破仑既战胜普鲁士,遂夺其易北(Elbe)河西之地及第二第三两次分割波兰所得之领土。普鲁士于的尔西特条约中承认之。拿破仑遂建华沙大公国,以其友萨克森王兼治之。在西部则建西发里亚王国,以予其弟哲罗姆(Jerome)。
俄法间之秘密同盟条约 至于拿破仑之对待俄罗斯其态度极为和平。彼提议法国与俄罗斯间应结同盟以为平分欧洲大陆之计。俄罗斯皇帝允许其分裂普鲁士,并承认其在西部欧洲方面之各种改革事业。并谓假使英国王不愿与法国讲和,则俄罗斯当助法国以攻英国,并令丹麦及葡萄牙诸国禁止英国船只之入港。果能如是,则英国与西部欧洲之交通当然为之断绝。同时拿破仑并许俄罗斯皇帝夺取瑞典之芬兰(Finland)及土耳其之摩鲁达维亚(Moldavia)及窝雷启亚(Wallachia)诸省。
第四节
大陆封港政策
拿破仑摧残英国商业之计划 拿破仑之商订的尔西特条约显然抱有摧残英国之深心。盖彼自行军以来,在欧洲大陆之上所向无敌,而在海上则屡遭挫败,心实不甘。一七九八年彼本目睹法国之海军尽歼于尼罗河口之外。一八〇五年当彼预备入侵英国时,法国之海军舰队又被困于布勒斯特(Brest)及加的斯(Cádiz)之二港。当彼大败奥地利军于乌尔穆之日,正英国大将纳尔逊大败法国海军于特拉法加(Trafalgar)之秋。拿破仑深知以兵力入侵英国势所不可,故遂壹意以摧残英国之工商业为务。以为绝英国人与大陆贸易之道必可以断英国人致富之源也。
拿破仑之柏林命令 一八〇六年英国宣布封锁自易北河口至布勒斯特之海港。拿破仑战胜普鲁士后,于同年十一月颁发《柏林命令》,宣言英国“绝无公平之观念及人类文明之高尚感情”。并谓英国人本无实力,而乃竟有封港之宣言,实系滥肆淫威罪在不赦。乃亦宣布封锁英国之三岛。凡寄往英国或用英国文所书之信札及包裹一概禁止其邮递。欧洲大陆诸国之附属于法国者不得与英国贸易。凡英国人之居于法国及其同盟诸国者均以俘虏待之,并籍没其财产为合法之战利品。实则拿破仑及其同盟并无实力以期其封锁政策之实行,所谓封锁者亦不过“纸面封锁”(paper blockade)而已。
米兰命令 一年之后英国对于法国及其同盟之海港亦宣布同样之纸面封锁。唯中立国船只之欲经过英国海港者必须领有英国政府之护照及缴纳出口税方得通行无阻。一八〇七年十二月拿破仑颁发《米兰命令》,宣言无论何国之船只凡服从英国之规定者均作敌船论,被法国船只拘获时即籍没之。受此种政策之影响者中立国中以北美洲合众国为最巨。故是年十二月美国政府有禁止船只出国之令。嗣因损失过巨,故于一八〇九年即复开与欧洲通商之禁。唯英国法国两国之商船不得驶入美国云。
拿破仑欲使欧洲不仰给于殖民地 拿破仑极信封锁政策之可行。不久英国一金镑之价格果由二十五佛郎跌至十七佛郎。英国商人亦颇有恳求政府与法国媾和之举。拿破仑益喜。彼又欲陷英国于一蹶不振之域,乃有使欧洲不仰给于殖民地之计划。提倡以苦苣代咖啡,种植萝卜以代蔗糖,发明各种染料以代靛青及洋红。然大陆封港维持不易,欧洲大陆人民多感不便。拿破仑乃不得不用严厉方法以求其实行,不得不扩充领土以伸长其海岸线。他日失败之祸未始非大陆封锁之制有以致之。
第五节
拿破仑之最得意时代 (一八〇八年至一八一二年)
拿破仑对国内之政策 法国人所受拿破仑之惠极厚。秩序之恢复及一七八九年革命事业之保存皆彼一人之力也。彼虽牺牲多数法国之青年于战场之上;然其武功之盛,国势之隆,足以使全国之人民踌躇满志。
建筑 拿破仑欲以改良公共之事业为获得民心之具。故沿莱因河、地中海及阿尔卑斯山诸地修筑通衢大道,以便行旅;即在今日见者尤赞叹不止焉。又复广辟巴黎城内之林荫大道,修森河(Seine)上之船埠,造宏大之桥梁,建雄壮之凯旋门。中古黑暗之巴黎遂一变而为近世美丽之都会。
一八〇六年设大学 拿破仑欲使法国人永久爱戴之,乃有改革全国学校之举。一八〇六年组织“大学院”。所谓“大学院”者实无异全国教育董事部。其教科自小学以至大学皆备。“大学院”院长曰“总监督”(grand master),其下有评议会以三十人组织之,专任编制全国学校规则、编纂教科书及任免全国教师诸责。“大学院”并有甚巨之基金,并设师范学校为培养师资之用。
钦定问答体教科书 政府得随时干涉学校之教授;地方官吏须随时视察各地之学校,报告其状况于内务大臣。“大学院”所编之第一册教科书名《钦定问答体教科书》。书中要旨有“基督教徒应感激其君主,而吾辈尤应敬爱,服从,忠顺吾国皇帝拿破仑第一,从戎纳税以维护帝国及其帝位。吾人并应为皇帝之安全及国家之隆盛上求天祐”等语。
贵族及勋位 拿破仑不特建设新官爵,而且定“荣光团”(Legion of Honor)之制,凡有功于国家者皆给以奖章而命之为团员。彼所封之“亲王”(princes)均得年金二十万佛郎。国务大臣、上院议员、国务会议会员及大主教,皆封之为“伯”,年得三万佛郎。至于武臣之年俸亦甚丰巨,其有功勋者则赐以“荣光团”勋章。
拿破仑之专制 拿破仑之专制与时俱进。政治犯之被逮者不下三千五百人。批评政府或谩骂皇帝者每罹被逮之祸。曾下令改《波那帕脱战史》之书名为《拿破仑大帝圣武纪》,并禁止德国城市中不得演席勒尔(Schiller)及歌德(Goethe)所编之戏剧。盖恐其激起德国人爱国之心而有叛乱之举也。
民族主义之兴起 自拿破仑得势以来,所与抗者不过各国之政府而已。至于人民之对于当日各种政变则漠不经心焉。然一旦民族精神激起以后,则法国皇帝之政制必有瓦解之一日。故拿破仑第一次之挫折竟来自民间,又岂彼之始料所及哉?
法军占据葡萄牙 拿破仑自的尔西特条约后即专注于西班牙半岛。彼与西班牙之王室原甚和好,唯葡萄牙仍与英国交通,允英国船只得以自由入港。一八〇七年十月拿破仑令葡萄牙政府向英国宣战,并令其籍没所有英国人之财产。葡萄牙仅允宣战,拿破仑遂遣举诺(Junot)率兵往。葡萄牙王室乘英国船遁往南美洲之巴西(Brazil),法国军队遂占据葡萄牙,事虽轻易,然卒为拿破仑平生最失策之一事。
拿破仑封其兄约瑟为西班牙王 当时西班牙王室之内亦起纷争,拿破仑遂思合并之以为己有。一八〇八年春召其王查理第四及其太子斐迪南赴贝云(Bayonne)来会。拿破仑力劝其退位,西班牙王不得已从之。六月六日拿破仑封其兄约瑟为西班牙王,而以其妹夫缪拉(Murat)继约瑟入王那不勒斯。
西班牙之叛 约瑟于七月间入马得里(Madrid)。西班牙人因法国人之废其太子也,群起作乱。国内修道士亦以法国皇帝为侮辱教皇压制教会之人煽动人民以反抗之,败法国军队于贝伦(Bailén)地方。同时英国人又败法国军队于葡萄牙境内。七月下旬约瑟及法国军队退至厄波罗河(Ebro)以外。
西班牙之征服 十一月法国皇帝率精兵二十万人亲征西班牙。西班牙军队仅有十万人,兵穷粮缺。加以前次战胜,趾高气扬。法国军队所向披靡。十二月四日入其京城。
拿破仑在西班牙之改革 拿破仑既征服西班牙,遂下令废止所有旧日之遗制,许人民以职业上之自由。裁撤异端法院并没收其财产。封禁全国之寺院,留存者仅三分之一而已。禁止人民不得再有入寺修道之举。废止国内各省之税界,移税关于边境之上,凡此种种颇足以表明拿破仑以武力传播革命原理之功绩。
法军不得不久驻于西班牙 不久拿破仑即返巴黎,盖将有事于奥地利也。约瑟之王位殊不巩固,盖西班牙之“别动队”(Guerilla)极足以扰乱法国军队而有余也。
奥地利之侵法 拿破仑既与俄罗斯结好,奥地利大惧,盖恐一旦法国军队平定西班牙之乱即将有东征奥地利之举也。且奥地利之军队曾经改革,其兵士亦大有加增,故决于拿破仑专心于西班牙时乘虚以入侵法国,时一八〇九年四月也。
阿斯本及瓦格拉木之二役 拿破仑急向东而进,败奥地利军队于巴威,直捣奥地利京。然其战功不如一八〇五年时之速而且巨。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法国军队竟于阿斯本(Aspern)地方为奥地利军队所败。七月五日至六日方败奥地利军于京城附近之瓦格拉木(Wagram)。奥地利不得已求和。十月中订维也纳和约。
维也纳和约 奥地利声言此次战争之目的在于倾覆拿破仑之属国制与恢复昔日之原状。自瓦格拉木战后,奥地利反割地以与巴威;割加里西亚以与华沙大公国;并割亚得里亚(Adriatic)海岸之地以与拿破仑,名其地曰伊立连省(Illyria),直隶于法兰西帝国。
拿破仑之再娶 其时奥地利之内阁总理梅特涅(Metternich)极欲与法国修好,主张奥地利之王室应与法国皇帝联姻。拿破仑亦颇以无嗣为忧。皇后约瑟芬既无出,乃与之离婚。一八一〇年四月娶奥地利公主马利亚路易萨(Maria Louisa)为后。不久生太子称为“罗马王”。
拿破仑重合教皇之领土于法 拿破仑方与奥地利战争时,宣言“重合”教皇之领土于法兰西帝国。彼以为昔日法国先帝查理曼(Charlemagne)予教皇以领土,今为法国安宁起见不得不收回以重合于法国云。
合并荷兰及汉萨同盟诸城 荷兰曾改建为王国,由拿破仑之弟路易统治之。路易与其兄之意见向来不合,拿破仑遂于一八一〇年合并荷兰及北部德国一带地——包有布勒门、汉堡及律伯克诸城——于法国。
拿破仑势力极盛时代 至是拿破仑之势力实已达于极盛之域。西部欧洲诸国除英国外无不仰其鼻息。法国境界北滨波罗的海,南达那不勒斯湾,并包有亚得里亚海边一带地。法国皇帝并兼任意大利王及莱因河同盟之保护者。其兄为西班牙王,其妹夫为那不勒斯王。波兰中兴,改建华沙大公国,而附属于法国。奥地利之国土日促一日。法国区域之广,皇帝势力之宏,欧洲史上殆无其匹。
第六节
拿破仑之败亡
拿破仑事业之不稳 拿破仑虽才兼文武,然欲维持其帝国于不敝迄无方法。彼虽力能屈服西部欧洲诸国之君主,而不能阻止蒸蒸日上之民族精神。盖西班牙、德国及意大利之人民至是均以屈服于法国皇帝之下为可耻也。而且欧洲列强之中不服属于法国者尚有二国即英国及俄罗斯是也。
在西班牙之英人(一八〇八年至一八一二年) 英国人不特不因大陆封锁以与法国求和,而且屡败法国之海军,渐登欧洲大陆以与法国战。一八〇八年八月英国大将威灵敦(Wellington)公率军队于葡萄牙登陆,逐举诺及法国军队于葡萄牙之外。当次年拿破仑有事于东方时,英国军队侵入西班牙,大败法国军。英国军队乃退回葡萄牙,修筑要塞炮台于里斯本附近之海角上以为行军之根据地。法国军队驻守西班牙者凡三十万人。故拿破仑实未尝征服西班牙,而西班牙之战争适足以消耗法国军队之精华,而壮敌人之胆。
拿破仑与亚历山大第一之关系 欧洲大陆诸国中唯俄罗斯始终不受法国之约束。至是两国虽仍遵守的尔西特条约之规定,然两国之间颇多误会。盖拿破仑不但不助俄罗斯以获得多瑙河诸省于土耳其人之手,而且阴破坏之。加以拿破仑或有再造波兰王国之心,将为俄罗斯他日之患。
俄罗斯不能遵守大陆封锁政策 然最困难者莫过于俄罗斯之不愿遵守大陆封锁制。俄罗斯皇帝虽愿根据的尔西特条约不允英国船只之入港,然不愿并禁中立国之商船。盖俄罗斯之天产物不能不设法以销售于他国,同时又不能不输入英国制造品及热带上之天产品也。故俄罗斯人之生活及安宁不得不有赖于中立国之船只。
拿破仑决意入侵俄罗斯 拿破仑以为俄罗斯之举动极足以妨碍大陆封锁政策之实行,遂有入侵俄罗斯之预备。一八一二年彼以为东征之时机已至。其时廷臣中颇有以越国过都危险殊甚为言者。拿破仑不听,乃募集新军五十万人屯驻俄罗斯边境之上以为作战之备。军中类多年少之法国人及同盟诸国之军队。
俄罗斯之战役 拿破仑东征俄罗斯之困难情形兹不细述。彼以为征服俄罗斯非三年不可。然不得不与俄罗斯战而获胜一次。俄罗斯军队不战而退,沿途焚掠一空。法国人深入以追逐之。九月七日两军战于波罗底诺(Borodino)地方,法国军大胜。七日后入其旧都莫斯科(Moscow)。然兵士之死亡者已达十万余人矣。法国军队将抵俄罗斯旧京之前城中大火,昔日富庶之区顿变荒凉之地。法国人既入城绝无养生之资,不得已而退。时值隆冬,天寒食缺。沿途复受俄罗斯人民之蹂躏,法国军士死亡相继,悲惨之剧殆无伦匹。十二月返达波兰,法国军队之存者仅得二万人而已。
拿破仑召募新军 拿破仑既返巴黎,伪言东征之法国军现尚无恙。实则兵士之死亡者其数甚巨。不得不召募新军六十万人以继续其战事。新军中除年老兵士外并募有至一八一四年方可入伍之兵士十五万人。
普鲁士所受之苦痛 拿破仑之同盟离叛最早者厥唯普鲁士,盖非偶然。普鲁士所受之苦痛不一而足。拿破仑既夺其地,并侮辱其政府,迫普鲁士王流其能臣斯泰因(Stein)于国外。凡普鲁士有改革之举则设法阻止之。
普鲁士耶拿战后之改革事业 普鲁士虽经腓特烈大王之改革,然在耶拿之战以前国内状况颇似中古。农民地位犹是佃奴。社会之中犹分阶级,——贵族、市民、农民。各级间之土地不得互相交易。既有耶拿之战,又有的尔西特之约,普鲁士之领土丧失殊巨,国人颇有归咎于旧制之不善者。虽普鲁士之君主及其廷臣并无彻底改革之意,然斯泰因及哈登堡(Hardenberg)亲王辈力主维新,其结果则政府亦不得不从事于改革之举。
佃奴制之废止 一八〇七年十月普鲁士王下令“除去阻止个人力能获得幸福之障碍”,废佃奴及阶级制。无论何人均得自由购买土地。
近世普鲁士军队之起源 普鲁士旧日腓特烈大王之军队至耶拿战后元气大伤。的尔西特订约后普鲁士遂从事于军队之改革,以实行全国皆兵之制为目的。拿破仑仅许普鲁士养兵四万二千人,而普鲁士之改革家则常常添募新兵,令退伍者为后备兵。故军队之数目虽有限制,而不久即得能战之兵十五万人。此种全国皆兵制他日风行于欧洲大陆各国,为一九一四年大战时各国军队之根据。
斐希特之演讲 佃奴及阶级诸制既废,普鲁士人颇注意于激起民族精神之举。此种运动之领袖为著名哲学家斐希特(Fichte)其人。彼于耶拿战后一八〇七年至一八〇八年间在柏林举行公开之演讲。彼以为德国人实为世界民族之最优者。其他诸民族皆已盛极而衰;世界之将来非德国人莫属。因德国人天赋独厚必有为世界领袖之一日。又谓德国语言文字之优壮远胜于弱懦之法国文及意大利文。雄辩滔滔闻者莫不感动。以后德国之著作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及教士莫不追随斐希特之后,尽力于养成自重轻人之习。
柏林大学之设立 欧洲大战以前之柏林大学建设于一八一〇年,为世界最著最大高等教育机关之一。第一年入学之学生仅四百五十八人而已。学生中组织所谓“进德同盟”(League of Virtue)以提倡爱国仇法为主。普鲁士人民同仇敌忾之心大为激起。
约克之叛离 当拿破仑东征俄罗斯时,普鲁士所供给之军队由约克(York)统率之。因未与战事,故其军未败。迨拿破仑自莫斯科败退时约克遂叛,倒戈以助俄罗斯。
普鲁士与俄罗斯反攻拿破仑 普鲁士王鉴于约克之行动及公意之逼迫不得已于一八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与俄罗斯订同盟之约。俄罗斯允许必俟普鲁士恢复耶拿战前领土后方罢干戈。普鲁士以第二第三两次分割波兰所得之领土割让于俄罗斯而得德国北部之地。此条规定关系甚大。三月十七日腓特烈威廉第三下令于“我之人民”——勃兰登堡人、普鲁士人、西利西亚人、波美拉尼亚人及立陶宛人——应取法西班牙人以驱逐外国暴君为职志。
萨克森之战役 假使奥地利、意大利及莱因河同盟仍能援助拿破仑者,则彼之地位正未易摇动。一八一三年拿破仑率新军向莱比锡(Leipzig)而进,以攻普鲁士与俄罗斯之联军。于五月二日败联军于吕层(Lützen)地方,乃长驱直入萨克森都城德勒斯登(Dresden)。于八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之间有最后德勒斯登之战。联军又复大败。
奥地利与瑞典反攻拿破仑 拿破仑之地位渐形摇动,梅特涅之友谊亦渐形冷落。梅特涅之意以为拿破仑若能放弃其一八〇六年后所得领土之一部分,则奥地利与法国间之同盟不难维持永久。拿破仑不允,奥地利遂与联军合攻之。同时瑞典亦加入联军,遣兵入北部德国。
莱比锡之役 拿破仑既知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瑞典有联合来攻之举,急向莱比锡而退。于此地与联军战,先后凡四日(十六日至十九日),法国军队大败,死伤不下十二万人。即德国人所谓“民族之战”(Battle of Nations)是也。拿破仑既败,莱因河同盟先叛。哲罗姆弃西发里亚王国而遁,荷兰人亦起逐国内之法国军。英国大将威灵敦援助西班牙以逐法国人,至一八一三年冬,西班牙境内已无法国人足迹。威灵敦遂能越庇里尼斯山以侵入法国境。
联军入占巴黎 拿破仑虽败,联军诸国尚欲与之言和,而以拿破仑放弃法国以外之领土为条件。拿破仑不允。联军遂侵入法国境,于一八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攻陷巴黎。拿破仑不得已退职,联军许其仍得用帝号退居厄尔巴(Elba)岛。称号虽尊,实同俘虏。法国波旁族乃有复辟之举。
拿破仑之返国 法国王既复辟,一切措施颇不满法国人民之意,同时联盟各国又复互相猜忌未能一致。拿破仑闻之,遂于一八一五年三月一日遁出厄尔巴岛而返国。军队颇有闻风来会者。至于人民之态度虽不反对,然已无热忱。盖拿破仑虽以和平自由诸主义相号召,已不足以取信于国人。且联盟各国虽有互相猜忌之迹,然其仇视拿破仑则始终一致。故法国皇帝返国时,联盟各国遂合力以驱逐之。
滑铁庐之战 拿破仑闻英国大将威灵敦及普鲁士大将布吕协(Blücher)已率军抵尼德兰,乃急亲率新军以御之。战败普鲁士之军队。英国军队驻于滑铁庐(Waterloo),拿破仑于六月十八日率军攻之。英国军队几不能支,幸普鲁士军来援,遂大败法国军。
拿破仑被流于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既败乃向海岸而遁。然英国军舰林立不可复进,不得已投入英国船。其意以为英国人或有宽容之意。不意英国政府仍以俘虏待之,流之于大西洋南部圣赫勒拿(St。 Helena)岛中。居此六年,忧愤成疾而卒,时一八二一年五月五日也。
拿破仑之被拘于圣赫勒拿岛在欧洲通史上生出二种神情。被拘一事不但使后人念末路之英雄生同情之感慨;而且使读史者常想其功业之盛而忘其暴厉之行。……旧日伟人竟流于万里重洋之外,殁于荒凉穷岛之中,至今尚令人尝于海市蜃楼中见拿破仑其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