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德意志帝国

第一节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之宪法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宪法之来源 德意志帝国成立之沿革已详上章。其宪法本订于一八六六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之后,以维持普鲁士之霸权为目的。人民虽稍有参政之机,然以俾斯麦之深信君权及武力,吾人固难望其削君主之权减武人之势以与国民更始也。I12中华典藏网

普鲁士之独霸国中 在一八六六年北部德国联邦中,普鲁士兼并之余实无异联邦之全部。自普鲁士战胜法国以后南部德国诸邦相率来归,而德意志帝国于以成立。然对于四年前之宪法无甚修正。美因河以南诸国虽加入联邦,而普鲁士之领土仍占国中三分之二,人口之比例亦然。I12中华典藏网

一八五〇年之普鲁士宪法 欲知德国宪法之内容不能不先明普鲁士政府之性质。当一八五〇年普鲁士王颁布宪法时俾斯麦颇持反对之态。故当一八六二年时彼竟有不顾国会擅增军队之举,普鲁士王之权力犹是根据于旧日君权神授之成见。上院议员类皆武人地主充之。至于下院议员之选举方法规定尤为奇特,故予富民以操纵之权。I12中华典藏网

三级制 下院议员用复选制。虽二十五岁以上之男子均有选举权,然假使贫无资产则所谓选举权者虽有若无。盖宪法中根据纳税之多寡分选民为三级。凡富民纳税之额占全数三分之一者则得三分之一选举权。其次纳三分之一税者亦如之。至于大部贫民亦因其所纳之税仅有三分之一,故人数虽多其选举权则与少数富民等。初选当选者再互选国会之议员。I12中华典藏网

普鲁士选举之性质 有时富民一人得选本区初选当选人三分之一。当一九〇〇年时社会民主党人选民之数居其大半,而仅得国会议员七人。而且普鲁士政府令人民于选举时须高声唱被选者之名以表示其意思。同时政府并干涉各区之选举以免反对普鲁士政策者之得势。I12中华典藏网

下院之力薄 普鲁士之下院权力极微。普鲁士王既有任意选派上院议员之权,故上院议员一唯王意之是从。所有法律均由政府提出之,而普鲁士王有否决国会议案之权。行政大权一人独揽。政府各部均为守旧官吏所占据。下院议员虽有讨论之机会与不允增加预算之权力,然政府得用种种方法强其相从。故世人称普鲁士政府为官僚政府洵非虚语。兹再略述德国之联邦宪法。I12中华典藏网

德意志皇帝之地位 当一八六六年编订北部德国联邦宪法时其目的原望南部德国诸邦之加入。四年后帝国成立时宪法上无甚变更。以古代尊号“德意志皇帝”(Doutscher Kaiser)上诸普鲁士王威廉第一,并以帝位永予霍亨索伦族。唯不以德国统治者自命,盖恐伤诸邦君主之感情也。故仅以帝国中之“主席地位”予诸德国皇帝。I12中华典藏网

皇帝之权力 皇帝对帝国国会所议决之议案虽无直接否决之权,然因有他种权力之故有同专制之君主。帝国总理及海陆军官均由皇帝任免之。帝国海陆军由皇帝统率之。调遣军队由皇帝主持之。I12中华典藏网

联邦议会 德意志帝国之统治权理论上不在皇帝而在联邦议会,此实德国政制中之最奇特最重要而又最不易明了之机关也。其议会以二十二邦君主及自由城之代表充之。德国之联邦议会与美国之上议院同,以各邦之代表组织之。然德国之议员与美国之上院议员异,盖若辈乃政府之代表而非人民之代表也。表决议案一以君主之意为去取。普鲁士王有表决之权十七,此外再加以亚尔萨斯,洛林之权三。故六十一权之中普鲁士王一人得其二十,巴威王得其六,萨克森及符腾堡之王各得其四,其余诸小邦大抵仅得其一。I12中华典藏网

下议院 德意志帝国中机关之较近民主者唯有帝国下议院(Reichstag)。议员约共四百人,各邦所选之数以人口之多寡为标准。宪法规定凡德国人年逾二十五岁者均有选举下院议员之权。议员任期五年。然皇帝得联邦议会同意时得随时解散下议院。一九〇六年后下院议员方有公费。I12中华典藏网

帝国总理 帝国总理由皇帝于联邦议会普鲁士代表中选任之,然皇帝可以不问下议院中政党势力之消长任意免总理之职。故总理仅对于皇帝个人负责任,下院意志之向背可不问也。联邦议会之主席由总理任之,联邦之官吏亦由彼任命而监督之。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无内阁制 总之德国无所谓责任内阁制。皇帝既有任免总理之权,又系普鲁士之元首,权力之巨,远在其他立宪诸国君主之上。而所谓下议院者批评政府虽有余,监督政府则不足也。I12中华典藏网

法律一致之必要 一八七一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之情状与一七八九年美国联邦成立后之情状颇相仿佛。各邦虽因同文同种之故联合成国,然有随时瓦解之虞,初难保其永久。德国诸邦之君主类皆壹意于维持一己之威权,雅不喜普鲁士王之独霸。各邦各有独立之旧观,各有工业之利害,各有特种之政体。帝国政府知其然也,乃规定全国一致之法律以巩固统一之精神。I12中华典藏网

帝国政府之权力 统一帝国之责任唯俾斯麦实负之。所幸帝国宪法所予帝国政府之权力远较美国之中央政府为大。凡关于商业,各邦间及与外国之交际,国币、量衡、银行、铁道、邮、电诸业均由帝国国会规定之此外帝国政府并得制定全国之刑民各法规定法院之组织,诉讼之手续等。故帝国总理之权力甚为宏大。欲施兴革颇能措置裕如也。I12中华典藏网

帝国法律 帝国既成立,国会遂行使其宪法所予之权力。一八七三年议决国币统一之案,昔日紊乱之币制为之一扫而空。以“马克”为单位。新币之上一面镌皇帝之像,一面刻帝国之徽,以志统一之庆。一八七一年议决全国一致之刑律。一八七七年又议决关于法院之组织,民事刑事诉讼之程序,破产之处置,及注册专利之规定诸议案。自一八七四年至一八八七年并设编订民法之机关,于一九〇〇年施行。I12中华典藏网

文化之争 是时德国人之主张地方分权者颇不满俾斯麦统一之政策,而旧教徒之反对尤力,盖恐信奉新教之普鲁士一旦得志则旧教徒将无立足之地也。当一八七一年举行第一次帝国国会选举时旧教徒之当选者凡六十三人。俾斯麦以为此乃教士反对国家之阴谋,非设法破坏之不可。一八七〇年教皇曾宣言政府不得干涉罗马教皇与教徒之关系及教会之事件。俾斯麦则以为国法当在宗教之上。不久而管理学校之问题起。所谓“文化之争”(Kurturkampf)于是乎始。将耶稣会中人及他种宗教结社逐诸国外,教士之批评政府者则依法惩之。普鲁士不久亦定种种苛法以限制教士,而德国教士亦多联络教皇合力以反抗俾斯麦之政策。旧教徒团结益固,卒成政党名曰“中央”,于一八七四年选出议员九十一人于下议院。I12中华典藏网

俾斯麦与旧教徒之调和 俾斯麦鉴于旧教徒反抗之日烈,社会党发达之迅速,不得已与旧教徒言和。所有苛法几皆废止,同时并复与教皇言归于好。然旧教徒政党之在下院者声势殊大。政府抑制社会党之政策亦不甚有效云。I12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I12中华典藏网

俾斯麦与国家社会主义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社会主义之发达 德国社会党之发生实始于俾斯麦当国时代。当一八四二年时德国某大学教授曾谓德国既无劳动界,则社会主义之运动当然可以无虑。然三十年间德国亦步英国、法国之后尘而有实业革命之迹,巨城蔚起,工厂如林,工人之数遂因之日众。而资本与劳工问题亦随之而起矣。I12中华典藏网

马克思及拉萨尔 当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前德国学者马克思(Karl Marx)曾著有《资本论》一书,详论劳工问题及其解决之方法。然二十年后德国政局中方有社会党之发见。其领袖为拉萨尔(Lassalle),其人深思善辩。于一八六三年在来比锡工人大会中组织“工人协会”(Gener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然经营一年,而会员之数尚不及五千人,乃大失望。于一八六四年因恋爱问题与人决斗而死。I12中华典藏网

社会民主党之兴起 拉萨尔虽死,然社会主义之运动进行如昔。其激烈者因受马克思学说之影响,于一八六九年在挨塞那哈(Eisenach)地方另组新会名曰“德国之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atic Labor Party of Germany)。此党与昔日之工人协会并立国中。至一八七五年于皋塔(Gotha)地方开工人大会时方合并为一,并发布其政见及目的。是年适值下院选举之期,社会党人之投票者得三十四万。德国政府乃大惧。I12中华典藏网

俾斯麦之压制社会主义 俾斯麦颇反对社会主义。又因有人谋刺德国皇帝者前后凡二次,俾斯麦乃归咎于社会党人,于一八七八年制法以限制社会主义之运动。规定凡以“倾覆社会秩序”或提倡社会主义为宗旨之集会出版物及结社均一律禁止之。无论何处凡遇工人暴动时,政府得宣布戒严令。此法之施行凡十二年之久。社会党势力之及于政局上者因之大衰。然社会党人仍秘密宣传其主义于工厂军队之中,其出版物亦多由瑞士秘密递入于国内。故政府虽有压制社会主义之法律,而社会主义则未尝因此而绝迹也。I12中华典藏网

国家社会党之起源 当政府压制社会党之日正国家社会主义(state socialism)发生之时。主张此种主义之学者以为政府而欲压制社会主义莫若实行社会主义之主张,而为釜底抽薪之计。此辈所提议者不止一端。言其著者如工人失业者之设法维持,工作时间之减少,工厂卫生之注意,女工童工之限制,工人损伤疾病之预防等。此外为均贫富起见凡以租价利息或投机所得为收入者均须令其纳税;所有铁道、运河、各种交通及运输机关、自来水、煤气、市场、银行及保险诸业,及城市中之土地均应归诸国有。I12中华典藏网

俾斯麦之态度 俾斯麦对于国家社会主义颇为赞许。故自一八七八年以后至辞职时止始终主张种种改革以利工人。彼以为此种政策无异返诸昔日勃兰登堡保育政策之旧以福国而裕民。然彼始终以为贫富阶级乃势所必然无可变更;政府之责一面固在改良工人之地位,而一面亦不能不增加进口税以保护实业之发展。I12中华典藏网

各种工人保险法 俾斯麦以为有几种改革事业颇足以减削社会主义之势。乃于一八八二年由政府提出工人残废及疾病保险之二案。讨论二年,于一八八五年议决实行。前者规定凡资本家均须另储经费为工人残废保险之用。工人之残废者可得相当之赔偿;一旦身故,则其妻子亦可免无以自给之患。后者规定凡工人均须纳疾病保险之费,其另一部分由资本家供给之,用人者并负实行此法之责。I12中华典藏网

工人寿险法 一八八九年政府并有工人寿险法之规定。凡工人收入年在千元以上者均须纳其收入之一部分于政府。年逾七十岁之工人得向政府领养老金以资生活。如年未及七十而已不能工作者亦如之。工人应纳之费其一部分由资本家负之,而政府亦有一定之津贴。据一九一三年之统计工人之依法保险者达二千五百万人以上。I12中华典藏网

社会党人对于国家社会主义之不满 政府得因上述政策以维持工人之安宁,即今日所谓国家社会主义者是也。然社会党人犹以为未足,以为此种政策缺一社会主义之最要原质——即“民主”是也。此种政策不过昔日腓特烈大王时代保育政策之变相。资本之主义犹存,贫富之不均如昔。德国政府对于此种非议虽不之顾,然对于维持工人之工作及铁道矿业之国有诸端,始终进行不懈,造福正复不浅也。I12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之保护政策及殖民外交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实业之要求保护 俾斯麦一面保育工人,一面亦保护实业。德国既战胜法国建设帝国并得法国之巨款,国内实业因之大为兴起。新业发达一日千里。即就普鲁士一邦而论,一八七〇年时有合资公司四百十所,至一八七四年竟增至二千二百六十七。工资日增,工人之生活程度亦日高。然投机过度,不久而有反动之象。物价工资均渐低落,公司工厂之闭歇者日有所闻。于是制造家及农民群起要求政府之保护以免为外货所排挤。以为德国实业尚在幼稚时代,若政府不加意保护者则商业场中将无立足之地也。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之保护制度 一八七八年德国政府乃提出改良关税议案于国会。其要点有二:(一) 以保护本国之制造品为目的,(二) 凡德国所无之原料则减少其进口税。次年国会通过新税则。德国他日能成世界上最大实业国之一实造端于此。I12中华典藏网

非洲之殖民 德国制造家虽已得政府之保护,然尤以为未足。乃要求政府推广本国制造品之销场。俾斯麦初本轻视殖民地为无甚价值者,至是亦不得不谋伸其足于非洲矣。I12中华典藏网

多哥兰及喀麦隆 俾斯麦于一八八四年遣那哈提加尔(Gustav Nachtigal)博士赴非洲西岸一带实行其获得殖民地之计划。不久果得非洲多哥兰(Togoland)及喀麦隆(Kamerun)两地土酋之承认,均愿受德国之保护。两地面积合得二十万方英里。同年布勒门商人名吕得累次(Lüdoritz)者亦受俾斯麦之命树德国旗于非洲西岸之安格拉佩揆那(Angra Pequena)地方,德国商人之经营此地者颇能尽力。不数年间德国政府将该地扩充之,计得三十二万方英里。名之为德属西南部非洲。欧洲人之居此者尚不及万五千人也。I12中华典藏网

德属东非 德属东部非洲面积尤广。一八八四年“德国殖民会”遣彼得斯(Karl Peters)博士赴该地调查一切。一八八八年向赞稷巴(Zanzibar)土酋租得一带狭长之地,长约六百英里。二年以后德国出二百万元之价购之。德国人经营颇力,德国政府并设农业试验场数处于此。I12中华典藏网

俾斯麦与三国同盟 俾斯麦于外交上极为活动。当德意志帝国统一时代俄罗斯为德国之益友。统一之后德国、俄罗斯、奥地利三国之皇帝互相携手以防法国之复仇。然在一八七八年奥地利因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中颇为得手,遂与俄罗斯决裂,俾斯麦乃助奥地利以攻俄罗斯,次年并与奥地利同盟。一八八二年意大利亦加入同盟之中即世称三国同盟者(Triple Alliance)是也。一九一四年夏日德国对奥地利之态度太形亲密,亦为欧洲大战近因之一。然战端既起,意大利竟脱离三国同盟而与德国、奥地利之敌携手。I12中华典藏网

第四节I12中华典藏网

威廉第二在位时代I12中华典藏网

威廉第二之即位 威廉第二既即位,俾斯麦之势力骤衰。盖德国宰相当先帝在位时代得威廉第一之信任,大权独揽,言听计从。新帝之为人则异是,深信君权神授之说。即位之始即宣言曰:“吾既入承吾祖之大统,吾将求助于万王之王。吾誓以吾祖为模范,为坚毅公平之君主,提倡忠孝及畏上帝,以和平为怀,援助贫困之人而为公平之保管者。”I12中华典藏网

俾斯麦之辞职 德国皇帝以青年而亲政,俾斯麦当然不能忍受。遂于一八九〇年三月中辞职。国民虽具爱戴之忱,而“铁相”(Iron Chancellor)已遂告归之志矣。俾斯麦既辞职,德国皇帝宣言曰:“吾所感之苦痛与丧吾之祖父同,然上帝所命吾人唯有忍受之,虽死可也。舵工责任加诸吾肩。船之方向未尝稍改,吾辈尚其开足汽力而前进!”I12中华典藏网

威廉第二对于社会主义之态度 新帝即位之始颇有与社会党人调和之倾向。一八七八年来俾斯麦所订压制社会党人之法律均于一八九〇年废止之。社会党人之运动遂复昔日之旧。新帝宣言彼将继其祖父之志以救济贫民为务。并谓彼对于工人困苦关切异常。然不久愤工人之非议政府渐改其常态,至谓社会民主党为“无异帝国及普鲁士之敌”。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之在远东 德国既实行其殖民政策,威廉第二亦置身于世界政潮之中。当一八九五年中日战争之后彼与俄罗斯、法国二国合阻日本之占据中国辽东半岛。二年以后德国人乃强占中国山东之胶州。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殖民政策之价值 德国之殖民地虽广,然得不偿失,初无价值之可言。所得诸地类皆不适宜于德国人之移居。非洲之殖民地尤劣。其地土人往往好勇很斗时有反侧之举动。当一九〇五年至一九〇六年间德国政府所用平定非洲土人叛乱之经费数达一千八百万元,而殖民地之进出口货合仅值银币四百万元而已。欧洲大战既起所有德国之殖民地乃丧失殆尽。I12中华典藏网

维新党及社会党之不满 德国中之反对政府者亦颇有人在。盖德国虽有成文宪法及民选之下院,然其政府之专制实冠西部之欧洲。政府中无责任内阁之制,人民非议政府者有被捕之虞。而且所谓下议院亦绝不足以代表真正之民意。议员之分配仍沿一八七一年之旧。其结果则如柏林一城虽有居民二百万人,应有议员之额二十,而事实上仅得其六。故社会党之选民虽多,而议员之人数卒不及保守党人之众。如一九〇七年之选举,社会党之选民得三百二十五万人而被选者仅四十三人,至于保守党之选民为数虽仅得一百五十万人而被选者竟达八十三人之多。至一九一二年时社会党被选之人数骤然增加,亦足见其势力之日大也。I12中华典藏网

德国无反对政府之巨党。唯有社会民主党时有反对武力主义及帝国主义之言论。然当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开始时社会党人之反对战争者实居少数,亦可见民族主义入人之深及国界打破之不易也。I12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