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作者:劳格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六八四》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七○五)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七二)二月废右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以上据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任职,合称三院御史,其品阶与职责各不相同,而御史台的监察任务则主要由他们担任。

劳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集,是诗人从他的孟加拉文版《吉檀迦利》、《奉献集》和《渡船》诗集中选译成英文的。诗集共收103首,于1912年出版,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诗集中,诗人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无限的意志。诗人渴望与神结合,因为与神的分离,给人生带来痛苦,使现实变得黑暗,一旦与神结合,黑暗就会过去,镣铐也会被打碎,诗人和他的国家将会永享自由和幸福。诗人笔下的神是神秘莫测的,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是诗人感到他的存在,受到他的恩赐,得到他的启示。这位神既没有具体的化身,也没有高坐天庭,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与万物化为一体的泛神。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奔走于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之间,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诗人把他作为理想和真理的化身,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与神结合,实现美好的理想,进入自由的天国。因此诗集在强烈的宗教观念中透射出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诗人希望、探索、追求、苦恼、彷徨的矛盾复杂心情,反映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诗人,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企图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的途径来解决社会民族矛盾的改良主义政治理想。《吉檀迦利》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它那清新隽永的诗句,含蓄幽深的意境、朴实平易的比喻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使诗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我国已出版冰心译的《吉檀迦利》。

乌石山志

乌石山志

《乌石山志》由清代郭柏苍、刘永松纂辑,黄宗彝、郭柏芗参订,分宸翰、名胜、古迹、寺观、祠庙、第宅园亭、石刻、人物、仙释、志余10卷,全书31.3万字。主要介绍乌石山的自然风貌、人文事迹、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物。

彤园四集外科

彤园四集外科

外科学著作。6卷。清郑玉坛编撰。《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是书卷一为外科图形脉证,脉误总括、痈疽辩论、治法总括以及灸法、砭法、针法等12门;卷二为颈部、脑后、面部等11个部位的外科病证以及瘰疬门;卷三为胸、乳、腹、腋、肋、背、腰、下阴、后臀、臑肘、臂腕等18个部位的外科病证;卷四为疔疮、杂证、损伤3门及婴儿外科;卷五、卷六为外科医方考,列肿疡、溃疡、肿溃、疡溃、前后应用、去腐7门。全编以《医宗金鉴·外科》为主,汇集诸家之说足以相互彰明者以附之,绘图立说,旨归切要,外以辨其形色部位、十二经络穴道骨度,内以察其脏腑脉息、气血精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五方风土、六淫七情之类,反复申明,因证施治,使学者可汇观而统会。外科医方考集外科内治、外治方法约800余方,其方法独用者少,兼用者多,分门别类,选择精当。

九皇新经注解

九皇新经注解

《九皇新经注解》,一名《吕注北斗九皇丹经》,全称《太清紫微中天北斗九皇七元救生济死至真妙道尊经》,三卷,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注。全书大旨在发本命斗诀之理。书前有《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张大真人序》、《天机内相度人无量天尊葛大真人序》、《天枢上相净明普化天尊许大真人序》、《都雷上相清虚妙道天尊萨大真人序》、《玉清左相丹阳抱一马真君序》、《玉清内相纯阳演正警化孚佑上帝自序》,《玉皇赦罪大天尊开经宝偈》。盖自斗姆从西竺国静怡以来,修元始大道,以金莲九苞,化生九子,主持造化,掌握阴阳,而为天之枢纽,人之司命。其后斗姆化身开方便门,说北元统章,后世方知七元各有所掌,九皇各有所拜,因从斗中精微之理,阐出拜斗之法。吕祖纯阳为度尽众生,设法阐教,降笔临乩,于己酉年四月,演《九皇新经》,内寓本命斗诀,仅以引证,未曾讲明,乃又于己未岁九月,复演《注解》,以本命斗诀,阐出所以然之理,功夫效验,无不指点,使门下各认本命,依诀而行。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

唐诗别集。孟浩然撰。原书是由王士源在孟浩然死后不久,于天宝四载(745)收集遗诗编辑而成。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分为四卷。诗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录次而不弃耳。”天宝九载(750),韦滔又据王本重加整理,“增其条目,送上秘府”。宋代,《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为3卷,题名为《孟襄阳集》,诗的数目也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仍保留了原编情况。现存宋蜀刻本,题名《孟浩然诗集》,收诗201首,与王士源原编本最为接近。元明以后,刊刻者很多。有元刻刘辰翁评点本3卷,收诗233首;明弘治关中刻本3卷,收诗218首;吴下《十二家诗》本,收诗263首;明毛晋汲古阁刊本3卷,收诗266首。《四部丛刊》据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影印,共4卷,分体编次,计五古63首,七古5首,五排37首,五律129首,七律4首,五绝19首,七绝6首,总计263首。《四库全书》据江苏蒋曾莹家藏4卷本编录,收诗262首,但指出:“此本四卷之数,虽与序合,而诗乃二百六十二首,较原本多四十五首”,“则后人窜入者多矣”(《四库全书总目》)。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本重印。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发行。

断肠词

断肠词

词别集。南宋朱淑真(贞)撰。一卷。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人。据传由于婚嫁不满,一生抑郁。长于绘画,通晓音律。《蕙风词话》以为朱氏系北宋人。一说系朱熹侄女,待考。此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而世久无传。明毛晋刊刻,仅得三首。后得明洪武间钞本,其词二十七首,亦非原本。后,王鹏运订误补遗,得词三十一首。其词多自伤身世、忧怨伤感之作,因以“断肠”名集。明毛晋据洪武间抄本与《漱玉词》合刊,一卷。另有清王鹏运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