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要
作者:翦伯赞
中国通史教材。翦伯赞主编。写于1961年,1964年7月出齐。全书约72万字,分为4册。第1册包括1—4章,叙述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的内容。第2册的5—6章和第3册的7—8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4册包括9—11章,叙述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对于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农民战争以及主要思想文化成就,叙述尤为详尽;对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及与汉族的交往也都作了必要的介绍。该书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资料丰富,吸收了考古发现的最新资料成果,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教材,适合大学历史系和本科学生之用。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未发现的自我
现代科技的巨大跃迁,给人类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足。然而,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有光明,哪里就有阴影。”在大工业和大众媒体的裹挟下,人变得千篇一律,个人的面孔越发暧昧不明,大众逐渐取代个性。 出于这种担忧,荣格在他生命的晚期写下了《未发现的自我》。在这本经典小册子中,荣格分析了工业社会是如何侵蚀人的个性,古老的欧洲文明为何无法阻挡这股潮流。在荣格看来,通过探究人的潜意识,精神分析师将激活那个被大众所遮蔽的自我,也重新唤起了那个古老的命题——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健余箚记
昔薛文清尝言:自朱子后,性理已明,正不必著书。程明道、许鲁斋皆未尝有专著,而言道统者必归焉。信足以定吾学之的矣。然文清未始无书也,读书录二十卷,其不得已而有言乎?夫言以足志所重,顾行而著书于世,每与行违、迹相似而实不同,此圣贤之所以欲无言而终有言、虽有言而异于有言者之言也!余自四十以还,笃信正学,而精力就衰,难于强记,有志未逮,终日在悔吝中,大惧荒落无成,因将耳目所经,凡切于身心、可以反求而得者,俱书于册,时时检点,用以自省自克,匪敢附于先儒读书诸录也。
博异志
传奇小说集,作者谷神子。本书自序称: “因寻往事,辄议编题,类成一卷。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辞,稍获周身之诫。只同求己,何必标名。是称谷神子。”关于谷神子的姓名,曾有不少人作过考证,历来说法不一。或曰郑还古,或曰裴铏,或曰冯廓。但多数学者认为谷神子即郑还古。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博异志》一卷,右题曰谷神子纂。序称其书颇箴规时事,故隐姓名。或曰名还古,而竟不知其姓。志怪之书也。”原三卷。今本一卷,十条。皆以人名为题,记神灵怪异故事,以箴时事。多构思新颖,叙事委婉,尤以词采见称。崔玄微条为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所本。引录诗歌,亦颇可观。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附补遗。
诫初心学人文
知讷在“诫初心学人文”中,明确了佛教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远离恶友,亲近贤善。受五戒十戒等,善知持犯开遮。但依金口圣言,莫顺庸流妄说。”
五家正宗赞
四卷。又作《正宗赞》。宋代希叟绍昙撰。收录从菩提达摩至雪峰义存以及禅宗五家的耆宿计七十余人的略传,各传之后附有四六排偶之赞,描绘诸禅师作略风貌,宋宝祐二年(1254)刊行。后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