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宣统政纪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书目简介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卷之十五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
- 卷之十九
- 卷之二十
- 卷之二十一
- 卷之二十二
- 卷之二十三
- 卷之二十四
- 卷之二十五
- 卷之二十六
- 卷之二十七
- 卷之二十八
- 卷之二十九
- 卷之三十
- 卷之三十一
- 卷之三十二
- 卷之三十三
- 卷之三十四
- 卷之三十五
- 卷之三十六
- 卷之三十七
- 卷之三十八
- 卷之三十九
- 卷之四十
- 卷之四十一
- 卷之四十二
- 卷之四十三
- 卷之四十四
- 卷之四十五
- 卷之四十六
- 卷之四十七
- 卷之四十八
- 卷之四十九
- 卷之五十
- 卷之五十一
- 卷之五十二
- 卷之五十三
- 卷之五十四
- 卷之五十五
- 卷之五十六
- 卷之五十七
- 卷之五十八
- 卷之五十九
- 卷之六十
- 卷之六十一
- 卷之六十二
- 卷之六十三
- 卷之六十四
- 卷之六十五
- 卷之六十六
- 卷之六十七
- 卷之六十八
- 卷之六十九
- 卷之七十
猜你喜欢的书
皇明经世文编
明陈子龙主编,列名选辑者24人,参阅者142人。成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正编504卷,另补遗4卷,总目1卷,姓氏里爵1卷,凡例1卷。取材于明文集一千余种,以作者为纲,年代先后为序,采录有关时政、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漕运、科举、铨选、军务、边防等各类奏疏、文章,而以经世致用为主旨。他们选编这部书的目的在于总结明代统治经验,以经世致用,作为当时和以后施政的借鉴。他们是由所搜集到的1000多种文集选编成这部书的,有些文集今天已经没有传本,其中的文章正是靠着这部书才得以流传下来。选入的文章大量的为奏议,也有许多书信、议、序、记等,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时政、礼仪、宗庙、职官、国史、兵饷、马政、边防、军务、海防、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钞法、税课、役法、科举、宗室、弹劾、谏诤等。编排上以人为纲,以年代先后为次。全书编成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由云间平露堂刊行。卷首有方岳贡、张国维、任濬、黄澍、张溥、许誉卿、冯明玠、徐孚远、陈子龙序和宋征璧所写凡例。由于这部书收入了一些为清朝满族统治者所不愿见到的历史文献,因此在清朝被列为禁书。中华书局1962年据崇祯刊本将本书影印出版,改名为《明经世文编》。书末增加了《作者姓名索引》和《分类目录》。
太上感应篇直讲
印光法师: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 太上感应篇直讲是印光大师在世时极力赞扬并广为流通之善书。印祖在提倡每日诵读《感应篇》、《阴骘文》等之同时,复倡通文义者,“以此教子孙,为入德之门。俾幼时即知为人之道,与因果之理。则后来决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中国道教善书,托称太上老君所授,是流传最广的善书。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太上感应篇》,以劝善为蚕雷、化俗济世为目的。全文仅一千二百多字,开篇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个人修身养性、提升道德的必读书,也是劝人为善、共处和谐的必备书。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儿科著作。清吴谦等撰。六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是书即《医宗金鉴》卷五十至卷五十六幼科杂症部分。刊于乾隆七年(1742)。约十六万字。内容为四诊总括及初生、惊风、痫证、疳证、吐证、泻证、感冒、瘟疫、暑证、霍乱、痢疾、疟疾、咳嗽、喘证、痰证、疝证、淋证、腹痛、黄疸、水肿、腹胀、发热、积滞、癖疾、汗证、失血、杂证等二十七门。首论新生儿护理,次叙儿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以歌诀夹注的形式叙述,便于记诵,为学者所重,为儿科有价值的参考书。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及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刊本影印本及一九六三年精装铅印本。
聊斋志异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 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应县令孙蕙幕外,一生都在缙绅家设帐教学,七十一岁始成“岁贡生。”长期的塾师生活使作者得以深入下层,体会人民疾苦,反映人民要求,著有小说、文集、俚曲、诗、词、杂著等数百万字。此编为蒲氏代表作,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719),全书共490余篇。其故事大多采取民间传说及野史佚闻,内容多写孤鬼怪异之事,作者自称“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鬼狐世界以反映或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现存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历城张希杰《铸雪斋钞本聊斋志异》,分十二卷,有目四百八十八篇;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即一般通行本底本,分十六卷,四百余篇,但篇目并不完全。1962年中华书局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计四百九十一篇。
曲律
曲论。明王骥德撰。四卷。骥德有《古杂剧》已著录。是书论作曲各法,从宫调音韵乃至于科诨部色,门类详备。见解多精湛独到,是一部有关南北曲作曲、戏剧创作以至散曲创作的重要论著。有天启四年原刻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苏州刊本,《指海》本,《学术丛编》本等。
古今列女传
明解缙 (1369—1415年) 等所撰历代名女传,3卷。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曾任《永乐大典》总裁官。是书系永乐元年(1403年)仁孝皇后徐氏为阐扬 “风教” ,劝成祖敕令缙及黄淮、胡广等人共同撰辑。上卷为历代后妃,中卷诸侯大夫妻,下卷士庶人妻。全书所录,皆为旌表按封建伦理规范行事之妇女事迹。如,明 “真定高邑许颙二妾陈氏、牛氏,颙卒,皆自经死,事闻,诏旌为‘双节之门’。” 书成后,即 “颁之六宫,行之天下,俾为师氏知所以教,而闺 门知所以学。” (成祖《序》)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明清以来,夫权愈重,妻位愈卑,囿于“三从四德” 、“从一而终” 、“为夫死节” 之事,愈演而愈烈,是书实有深远影响焉!有明原刻本及《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