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
作者:吕思勉
秦汉历史研究专著。吕思勉著。开明书店1947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再版。香港太平书局翻印本流传亦较广。分上下两册,凡20章126节,约60万字。上册是秦汉政治历史,分列12章79节,以纪事本末体叙述自秦始皇26年(前221)至三国末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其中第1章“总论”,主要就社会组织来论述中国历史发展到新莽和东汉之际应为一大界线,自此豪强大族势力不断成长,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最终导致长期分裂割据。第2、3章叙述秦代历史。第4—11章将两汉政治历史分成11个段落,进行全面有系统的叙述。第12章记叙三国历史。本书并分析了秦汉各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设施的得失成败、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等。下册是秦汉社会经济文化史,分列8章47节,采用记载典章制度的体例,分别论述秦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其中不乏创见。本书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编著的第一部秦汉断代史著作,具有疏导开拓之功。它史料丰富,分析精细缜密,对秦汉历史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索,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其缺点是汉代断限过长。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作者是亚瑟·叔本华。逻辑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个先验的、在它之前的真理,这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形式。叔本华将引导至真理的途径分为逻辑的,经验的,超验的,超逻辑的。这四种理由和根据证明真理本身的同时也表现了充足理由律。人的行为动机被叔本华认为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必有其动机上的原因,并从动机上得到解释。事实上这一看法引出了他的另一部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奠定了它的伦理学说。
清静经图注
混然子王道渊 纂图,水精子增注。清同治十一年余明善重刻本。
摄生纂录
唐代王仲丘撰,1卷。《新唐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均著录。书书4篇;《导引篇》有赤松子坐引法、婆罗门导引法;《调气篇》载吐纳炼气法、胎食胎息法、食日月精法; 《居处篇》有摄理法、推岁德法、推月德法、埋沙法、老君说河曲父谢天地法、辟盗贼法、居家辟邪杂用方法;《行旅篇》则列举时日方向及吉日选择,列举六十甲子及五兵姓名,使人呼名自卫,以及念咒、佩符诸法。载《道藏》第321册。王仲丘,据民国五年(1916年)《临沂县志》载,为沂州琅玡人。
正一醮宅仪
正一醮宅仪。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祭五方宅神、五土将军,求居宅安宁去灾。
郑氏关系文书
本书(一册八三面四九、八○○字)集刊三种文献:一为「郑氏关系文书」,二为「石井本宗族谱」,三为「海外异传」。所谓「郑氏关系文书」,乃为日本前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市村赞次郎於清光绪二十七年夏在北京(今北平)紫禁城内阁东大库检出有关台湾郑氏之文书。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存有抄本,据以整理刊印。有「郑泰洪旭黄廷咨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文」、「钦命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等题本」及「南安县生员黄元龙密奏」三文并所附郑泰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及所谓「伪底册」等件,均为清康熙初年郑成功殁後闽海发生变化之原始资料。「石井本宗族谱」一名「延平郡王郑氏系谱」,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编印。首有郑芝龙、芝鸾等序文诸篇,次为「井江郑氏历代人物」,又次为「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及「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狮石乡郑氏图谱」。徵考各篇序文,有作於明崇祯十三年(芝龙、芝鸾),有作於清嘉庆六年(名山)、道光十三年(希石)及十四年(曾文峰),知原谱历修数次,此为断片抄本。在此不甚完整之谱牒上,可以获睹郑成功家世及其族人之状况。但有沿袭各种文献,如误芝龙平西侯、鸿逵靖西伯(「西」为「卤」之误抄,「卤」又为「虏」之同音字替代。并误鸿逵晋爵定虏侯为靖西侯),不可不注意及之。「海外异传」为一篇传记,日人斋藤正谦撰。此传记述山田长政之霸暹罗、滨田弥兵卫之胁红毛及郑成功之王台湾;後二人事,均与台湾史有关。由於前两种文献均为抄本,讹误脱漏所在多有;今本巳酌加订补,并作有「郑氏关系文书暨石井本宗族谱校勘记」附於书中。
法演禅师语录
凡三卷。北宋僧法演撰,才良等编集,哲宗绍圣年间刊行。又称五祖法演禅师语录、五祖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收录才良所编之初住四面山语录、清远所集之次住太平语录、景淳所集之次住海会语录、惟庆所编之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偈颂、赞等。由附录之序文得知此书编集于法演示寂前约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