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作者:宋濂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10卷,系明朝宋濂、王祎等编著。书中内容从宋开禧二年(1206年)起到明洪武二年(1370年)止,记载了165年元之历史。洪武二年,李善长、宋濂、王祎等奉诏,征汪克宽等 16人为纂修,据元十三朝实录,修成159卷。洪武三年,复征朱右等13人再修,据元实录、典志、史料杂著等,修成为210卷本。计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本纪仿《两汉书》,志仿《宋史》,表仿《辽史》,列传仿历代史书而加变通。 保存了元代《实录》、《大典》及《一统志》中的原始史料。尤以天文、历法、地理、河渠四志较为珍贵;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五志,取材于元代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明代有洪武三年初刻本。明朝嘉靖时编刊廿一史,依旧板修补重刻,为南监本。万历年重刻、为北监本。清有乾隆、道光殿本。百衲本以残祖本与南监本合配影印。今中华书局订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种版本进行校订,为现行之最佳版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太祖
- 卷二·本纪第二·太宗
- 卷三·本纪第三·宪宗
- 卷四·本纪第四·世祖一
- 卷五·本纪第五·世祖二
- 卷六·本纪第六·世祖三
- 卷七·本纪第七·世祖四
- 卷八·本纪第八·世祖五
- 卷九·本纪第九·世祖六
- 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世祖九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世祖十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世祖十一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成宗一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成宗三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成宗四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武宗二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仁宗二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仁宗三
-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英宗一
-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英宗二
-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泰定帝一
-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泰定帝二
- 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明宗
-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文宗一
-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文宗二
-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
-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文宗四
- 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文宗五
-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宁宗
-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顺帝一
-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
- 卷四十·本纪第四十·顺帝三
-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顺帝四
-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顺帝五
-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顺帝六
-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顺帝七
- 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顺帝八
- 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顺帝九
- 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顺帝十
-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
- 卷四十九·志第二·天文二
- 卷五十·志第三上·五行一
- 卷五十一·志第三下·五行二
- 卷五十二·志第四·历一
- 卷五十三·志第五·历二
- 卷五十四·志第六·历三
- 卷五十五·志第七·历四
- 卷五十六·志第八·历五
- 卷五十七·志第九·历六
- 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 卷五十九·志第十一·地理二
- 卷六十·志第十二·地理三
- 卷六十一·志第十三·地理四
- 卷六十二·志第十四·地理五
- 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
- 卷六十四·志第十六·河渠一
- 卷六十五·志第十七上·河渠二
- 卷六十六·志第十七下·河渠三
- 卷六十七·志第十八·礼乐一
- 卷六十八·志第十九·礼乐二
-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礼乐三
- 卷七十·志第二十一·礼乐四
-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二·礼乐五
-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三·祭祀一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四·祭祀二
-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五·祭祀三
- 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六·祭祀四
- 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
- 卷七十七·志第二十七下·祭祀六
- 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舆服一
- 卷七十九·志第二十九·舆服二
- 卷八十·志第三十·舆服三
- 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
-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二·选举二
-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三·选举三
-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四·选举四
-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五·百官一
-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六·百官二
- 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
- 卷八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
- 卷八十九·志第三十九·百官五
- 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
-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
-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一下·百官八
- 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食货一
-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三·食货二
-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四·食货三
- 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
- 卷九十七·志第四十五下·食货五
- 卷九十八·志第四十六·兵一
- 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二
- 卷一百·志第四十八·兵三
- 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
- 卷一百二·志第五十·刑法一
- 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
-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
- 卷一百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
- 卷一百六·表第一·后妃表
- 卷一百七·表第二·宗室世系表
- 卷一百八·表第三·诸王表
- 卷一百九·表第四·诸公主表
- 卷一百十·表第五上·三公表
- 卷一百十一·表第五下·三公表二
- 卷一百十二·表第六上·宰相年表
- 卷一百十三·表第六下·宰相年表二
- 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后妃一
- 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睿宗
- 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三·后妃二
- 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
- 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五
- 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九·塔海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四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五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六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七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八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十九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四
-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六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七
-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八
-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九
-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三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
-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五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九
-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四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
-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六
-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七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八
-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二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四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六
-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七
-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八
-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六十九
-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
-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四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五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儒学一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儒学二
-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八·良吏一
-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良吏二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忠义一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二·忠义三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三·忠义四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孝友一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五·孝友二
-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六·隐逸
- 卷二百·列传第八十七·列女一
- 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八·列女二
- 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
- 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方技等
- 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一·宦者
- 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二·奸臣
- 卷二百六·列传第九十三·叛臣
- 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四·逆臣
- 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
- 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六·外夷二
- 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
- 纂修元史凡例
猜你喜欢的书
歌德谈话录
德国古典文艺理论论著。由歌德的朋友爱克曼辑录1823至1832年间他们之间有关文学艺术的谈话而成。在这部著作中,歌德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千百年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对文艺的诸多基本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在艺术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摹仿说”,他认为,世界是伟大而丰富的,生活是万象纷呈的,所以不怕没有作诗的机缘,一切诗都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机缘和材料。作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讲,他的一切诗都是由现实生活激发起来的,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作者在强调以现实为蓝本的同时,也注重改造自然的理想。他说,一个特殊的事件只要由诗人处理过,它就变成有普遍性和诗的特质的东西。艺术家对于自然,有两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艺术家必须用人世间或自然界的材料来创作,但又使这些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艺术要通过一种整体向世界说话,而这种整体不是在自然中,而是在艺术家的心智中找到的,是心智的果实。对于现实主义(古典诗)和浪漫主义(浪漫诗),作者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他认为古典诗是健康的,而浪漫诗是病态的。他主张诗要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反对用完全主观的写作方式。在《谈话录》中,作者还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在他看来,世界文学应当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与各民族文学本身并不对立。作者希望各国各民族的作家为世界文学的早日来临作出自己的努力。
八十一梦
长篇小说。张恨水著。 写于1939年。同年12月开始在《新民报》连载。1941年由南京新民报社初版。书名《八十一梦》,实则只有十四梦。而这十四梦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名为长篇,实则是短篇的结集。小说运用“说梦”的形式,放笔直书,触及了当时社会现实的许多黑暗的角落,描画了各式人物的众生相:《号外号外》和《生财有道》揭露了某些人利用抗战捞一把的“生财有道”术; 《退回去了二十年》让人们看到了官场中任人唯亲、乱提乱拉的腐朽作风;《我是孙悟空》揭露了那些吃人肉、喝人血,杀人如麻的“有权有势”的大小妖精; 《在钟馗帐下》则辛辣地刻画了善于拍马的“势利鬼”(外号“有隙必钻”)、“贿赂胜于一切”的“阿堵关”以及以“浑谈”著称的“浑谈国”等人类丑角的肖像画等等。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精巧的构思,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中,夹以杂文笔调来“针贬时事”,字里行间不乏昝策之言和哲理之论,时时进发出讽刺火花,给读者勾画了一幅“青天白日”(指国民党党旗)下弥漫着冲天“妖气”的群丑图。陈铭德在1941年冬所撰写的《<八十一梦>序言》中断言: “《八十一梦》是恨水先生作品中的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冲破了旧时代旧小说之藩篱,展开了—个新局面。寓意之深远,含蓄之蕴藉,寄情之豪迈, 每一个读者,必当和我一样,起了共鸣,起了同感。是抗战声中砭石,也是建国途上的南针。”周恩来也在1944年5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上撰文,给予作品恰当的评价: “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起了一定作用吗?”
东南纪闻
三卷。撰者不详。从所载的内容看,大约是宋末、元初人所作。此书元以前诸家书目均不载,原本早已亡佚,卷数无考。清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分成三卷。共计八十四条,书中内容大部分是追记南宋时事,故曰“东南”,间及北宋旧事。所述史实,颇足以补史传之缺,但抄袭现象严重。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证,此书各条或全录,或摘抄,或仅字句少有异同,全都是从岳珂 《桯史》、曾敏行《独醒杂志》等书中抄袭缀辑而成,无一条为作者自撰。今传版本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 本、《守山阁丛书》 本。
项氏家说
十卷,《附录》二卷。南宋项安世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亦与此相同。自明初以来,原本久佚,仅散落在《永乐大典》中。所载多兼及《说经》、《说事》、《说政》、《说学》等篇名,而逐条又各有标题,其原书体例约略可见。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是为今本。卷一、卷二为《易说》,卷三《书说》,卷四《诗说》,卷五《周礼》,卷六《礼记》,卷七《论语》、《孟子》,以上为说经,主要是对诸书的解释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如认为,《诗经》中的“思”字,是语气辞,用于句子末尾,亦有时用于句首。解释“圭田”时,称古者圭田五十亩,自卿以下皆同等。而今之职田,以职务的贵贱而定田亩的多寡,此非古制。卷八、卷九、卷十则先为其《说事篇》,次为《说政篇》,再次为《说学篇》,阐发自己的社会观。如认为,处事必须验之于心,自心不安,则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则自己不得安。《直斋书录解题》记载,《附录》四卷为《孝经》、《中庸》、《诗篇次》、《邱乘图》,各为一卷。原各为单书行于世,以后才附于此书之后。今本《附录》仅有《孝经说》、《中庸臆说》二书为二卷,主要是阐发二书的思想。如认为,孝是德之本,五常百行无非是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中”;率性之谓道,自然之“和”;修道为教,君子通过学习以致其“中和”。项安世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复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然出于同时诸家之上。有《四库全书本》,清许氏刊卢文弨校本,闽刻本及杭州刻本。
因明正理门论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因明之根本理论书。本书与玄奘所译之‘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为同本异译。盖陈那当时之外道鼎盛,佛教正道不显,为排斥外道,以振兴佛教,则必须依完整之理论,遂继承古因明学说,更创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显诸法本真之体义,为印度论理学开一新纪元。本书于唐景云二年(711),在洛阳大荐福寺译经院由义净译出,弟子玄伞、知积等笔受。本书内容与玄奘之译本大致相同。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三卷,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同《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分为十三品,第十二品月首,即世王太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