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
作者:宋濂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10卷,系明朝宋濂、王祎等编著。书中内容从宋开禧二年(1206年)起到明洪武二年(1370年)止,记载了165年元之历史。洪武二年,李善长、宋濂、王祎等奉诏,征汪克宽等 16人为纂修,据元十三朝实录,修成159卷。洪武三年,复征朱右等13人再修,据元实录、典志、史料杂著等,修成为210卷本。计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本纪仿《两汉书》,志仿《宋史》,表仿《辽史》,列传仿历代史书而加变通。 保存了元代《实录》、《大典》及《一统志》中的原始史料。尤以天文、历法、地理、河渠四志较为珍贵;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五志,取材于元代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明代有洪武三年初刻本。明朝嘉靖时编刊廿一史,依旧板修补重刻,为南监本。万历年重刻、为北监本。清有乾隆、道光殿本。百衲本以残祖本与南监本合配影印。今中华书局订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种版本进行校订,为现行之最佳版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太祖
- 卷二·本纪第二·太宗
- 卷三·本纪第三·宪宗
- 卷四·本纪第四·世祖一
- 卷五·本纪第五·世祖二
- 卷六·本纪第六·世祖三
- 卷七·本纪第七·世祖四
- 卷八·本纪第八·世祖五
- 卷九·本纪第九·世祖六
- 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世祖九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世祖十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世祖十一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成宗一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成宗三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成宗四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武宗二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仁宗二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仁宗三
-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英宗一
-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英宗二
-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泰定帝一
-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泰定帝二
- 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明宗
-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文宗一
-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文宗二
-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
-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文宗四
- 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文宗五
-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宁宗
-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顺帝一
-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
- 卷四十·本纪第四十·顺帝三
-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顺帝四
-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顺帝五
-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顺帝六
-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顺帝七
- 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顺帝八
- 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顺帝九
- 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顺帝十
-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
- 卷四十九·志第二·天文二
- 卷五十·志第三上·五行一
- 卷五十一·志第三下·五行二
- 卷五十二·志第四·历一
- 卷五十三·志第五·历二
- 卷五十四·志第六·历三
- 卷五十五·志第七·历四
- 卷五十六·志第八·历五
- 卷五十七·志第九·历六
- 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 卷五十九·志第十一·地理二
- 卷六十·志第十二·地理三
- 卷六十一·志第十三·地理四
- 卷六十二·志第十四·地理五
- 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
- 卷六十四·志第十六·河渠一
- 卷六十五·志第十七上·河渠二
- 卷六十六·志第十七下·河渠三
- 卷六十七·志第十八·礼乐一
- 卷六十八·志第十九·礼乐二
-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礼乐三
- 卷七十·志第二十一·礼乐四
-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二·礼乐五
-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三·祭祀一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四·祭祀二
-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五·祭祀三
- 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六·祭祀四
- 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
- 卷七十七·志第二十七下·祭祀六
- 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舆服一
- 卷七十九·志第二十九·舆服二
- 卷八十·志第三十·舆服三
- 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
-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二·选举二
-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三·选举三
-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四·选举四
-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五·百官一
-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六·百官二
- 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
- 卷八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
- 卷八十九·志第三十九·百官五
- 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
-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
-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一下·百官八
- 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食货一
-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三·食货二
-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四·食货三
- 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
- 卷九十七·志第四十五下·食货五
- 卷九十八·志第四十六·兵一
- 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二
- 卷一百·志第四十八·兵三
- 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
- 卷一百二·志第五十·刑法一
- 卷一百三·志第五十一·刑法二
-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二·刑法三
- 卷一百五·志第五十三·刑法四
- 卷一百六·表第一·后妃表
- 卷一百七·表第二·宗室世系表
- 卷一百八·表第三·诸王表
- 卷一百九·表第四·诸公主表
- 卷一百十·表第五上·三公表
- 卷一百十一·表第五下·三公表二
- 卷一百十二·表第六上·宰相年表
- 卷一百十三·表第六下·宰相年表二
- 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后妃一
- 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睿宗
- 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三·后妃二
- 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
- 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五
- 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九·塔海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四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五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六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七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八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十九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四
-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六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七
-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八
-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九
-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三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
-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五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九
-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四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
-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六
-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七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八
-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二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四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六
-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七
-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八
-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六十九
-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
-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四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五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儒学一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儒学二
-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八·良吏一
-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良吏二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忠义一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二·忠义三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三·忠义四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孝友一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五·孝友二
-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六·隐逸
- 卷二百·列传第八十七·列女一
- 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八·列女二
- 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
- 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方技等
- 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一·宦者
- 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二·奸臣
- 卷二百六·列传第九十三·叛臣
- 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四·逆臣
- 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
- 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六·外夷二
- 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
- 纂修元史凡例
猜你喜欢的书
雪窗集
宋文别集。2卷。孙梦观著。集后附录志赞诔文1卷。全书分奏议和故事两部分。“故事者,征引古书于前,而附列议论于后,更番进御,因事纳规。盖当时体制如是也。”(《四库全书总目》)如以“司马光谓众言纷纷乃朝廷好事,王安石谓公议为流俗”为题目,前引典籍,后加评论,否定了王安石的观点,认为君主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出“愿陛下恢宽容之量,以开众正之路”。又如以“吕蒙正尝言都城外不数里饥寒死者甚众”为题,提出“西土创残,北难方炽,尤当念民命之莫保湖湘,念民瘼之良苦”的议论。其奏议亦能以激昂的情感,对种种政治弊端,提出批评和建议。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一卷。近人王国维撰。《长春西游记》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述。《元史·宪宗本纪》载,元宪宗元年(1254)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李志常。长春在元世祖十八年(1281)二月八日,自宣德州启程,赴成吉思汗的西域之召,至二十年(1283)七月回到云中,往返历时三年。李志常从行,将其亲身经历的山川道里,于元初著成《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可与移敕楚材《西游录》相题并论。乾隆末年钱大昕于苏州元妙观读是书,始表彰此书并为其作跋。阮文达遂写此于内府,著录于委宛别藏。嗣后徐星伯、程春庐、沈子敦迭有考订,然诸氏考地理通病,疏史事则伤漏略。嘉庆十一年 (1806),王国维以辽金元三朝史事,以此书于蒙古史事有特发之复,不独为全真教史留一奇迹,创为之注。其中地理人物,颇有创获。如《至元辨伪录》称刘仲禄即刘温,也即《元史·河渠志》的刘仲禄。阅者如将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黑鞑事略》、《蒙鞑备录笺证》与此注对照参读,则金元间史事思过半。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钱穆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沧海丛刊于1984年12月印行,长沙岳麓书社凤凰丛书于1986年5月出(大陆)版。全书以文化不同学术亦异的文化学术观和比较学术方法,以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十二门立章,对中西新旧学术一一比较会通,探求异同。由此阐述了作者关于在文化学术上中国重会通和合,西方重分别专门的基本观点。并进而阐扬了重会通和合的中国学术传统、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反对“今人一切以西方为衡量”的学术文化观,认为中国古代学术原自会通和合,于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全体而始见其价值,并显发出中国的天人内外合一论和心性论。认为会通中西将更有一新学术新境界之向前发展。本书是钱穆文化哲学的代表作,在海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采菲录
《采菲录》,副题“中国妇女缠足史料”,共六册,初编、续编由天津时代公司于1936年1月、2月印行,三编、四集由天津书局于1936年12月及1938年2月印行,1941年又有新编和精华录问世。全书收集缠足史料、品莲文学、禁缠放足运动资料、政府法令、宣传文章、时人心得种种,并附有大量照片和插图,是至今为止整理汇编缠足史料最为齐全的著作,相信也是空前绝后的一部著作。当时,国民政府虽然已经出台禁止缠足的法令,但社会上对于缠足、禁足仍有相当争议,昔日以缠足为文明,今日以缠足为丑恶,如此天翻地覆,且放足一事关涉亿万妇女切身利益,社会舆论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姚灵犀有志气提倡讨论,收罗资料,更有勇气编印成书,留存历史,在惯于道德杀伐的中国,称得上见识与胆识兼备了。
西游补
长篇神魔小说。清董说著。十六回。说字若雨,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少补弟子员,应考落第,乃受业于复社主将张溥,并注名复社,于时弊多所抨击。明亡后绝意仕进,落发为僧,更名南潜,号月函。写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为鲭鱼精所迷,欲借秦始皇“驱山铎”使用,在青青世界万镜楼中见到古今之事,并当了半日阎罗天子,后得虚空主人一呼,始离梦境,寻着师父,化斋而去。崇祯间刊本,题“静啸斋主人著”,实为董说所作。据刘半农考证,此书作在明亡以前,作者年仅二十一岁,时值崇祯十三年。本书除崇祯间刊本外,尚有空青室刊大字本、申报馆排印本、北新书局排印本等。一九五五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崇祯本影印出版,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用前亚东图书馆的纸型印行,校以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并附刘复所撰《若雨传》。
简斋诗集
诗集,陈与义撰,三十卷。《外集》一卷。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本;《武英殿聚珍板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