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作者:佚名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

七十卷,卷首五卷。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奉高宗敕令撰修。乾隆五十一年末,台湾彰化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林爽文起义,这也是天地会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武装反清斗争,给了清朝统治阶级以极大的震动。本书的断限是:自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闽浙总督常青奏报台湾发生林爽文起义始,至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清廷查明“叛产”(即清廷镇压起义,查收起义者的财产),酌定章程止。本书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对林爽文反清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对这次起义与天地会的关系,对清廷为镇压起义而采取的方针、政策、军事部署及善后措施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真实、全面、具体的叙述,是研究林爽文起义和天地会历史的重要史书。该书共七十卷,卷首五卷。卷首五卷刊载了清高宗有关镇压这次起义的谕旨、批答奏章、御制诗等。该书后收入纪昀等纂修的 《四库全书》 中。

猜你喜欢的书

国语文法概论

国语文法概论

胡适著。全文分三篇,第一篇为国语与国语文法,第二篇为国语的进化,第三篇为文法的研究法。前两篇谈了语言的起源、功用、发展变化等。认为语言文学有许多用处,可以表情达意,记载过去的经验,是进行教育的工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媒介。由于作者没能把握住语言的本质,因此,常将语言与文字、文学混为一谈,将文字、文学的功用加于语言之上。探讨语言起源时认为语言产生于“灵感”和“神灵”,否定语言系统具有规律性。认为语言文字自然变化是无意的,莫名其妙的,没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动因。但是从文言发展到白话这段发展中,他却敏锐地发现了两个规律:即该变繁的都变繁了,如复音词的增加,字数的增加;该变简的都变简了,如词的概括性更大了,语法更简单了。在 “文法的研究法”中提出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方法:(1)归纳的研究法,(2)比较的研究法,(3)历史的研究法。认为语法的研究,归纳法是根本的,比较法是佐证资料,历史法是限制归纳法推广归纳效用的手段。反对搞独立的汉语语法,但也不赞成一味的模仿,要比较与参考。认为语言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汉语语法贫乏。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公平的。本书载《胡适文存》第三集,有1986年台北远流出版社铅印本。

益州名画录

益州名画录

又称《成都名画记》。 品评。宋代黄休复。三卷。1006年。有《画苑》本。 收录自唐乾元初至北宋乾德( 758~968)间于益州(今四川成都及周围地区)所见画迹和在蜀画家五十八人。品评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妙、能两格又各分上、中、下三品), 各立小传, 评述画艺作品。评为逸格一人,神格二人,妙格上品七人, 中品十人,下品十一人。而写真二十二处无姓名者附焉。能格上品十五人、中品五人、下品七人,而有画无名,有名无画者附焉。提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把“逸格”摆在第一位, 画之分品,至此成为定论。对研究四川成都这样某一区域性的画家群的品评,起到典范作用。

历代通略

历代通略

元陈栎撰。四卷。起自伏羲,迄于宋末,于历代帝王之行事,世系之源流,人品之高下,以及兴亡得失,均撮其精要,各为论断。每一代为一篇。自伏羲至五代为二卷,北宋、南宋则各占一卷。南宋止于宁宗。卷末栎自跋,谓理、度二朝,无史可据。书成于至大三年(1310)。

观经义贤问愚答钞

观经义贤问愚答钞

观经义贤问愚答钞,1卷,日本 证忍记。编号二二零八。

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

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

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同。谓逆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而达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