缧绁见闻悲愤录

作者:佚名
缧绁见闻悲愤录

缧绁见闻悲愤录,一卷,佚名,记录清末广东番禺看押所的种种情况,暴露了旧监狱制度的积弊与黑暗。缧绁,读音为léi xiè,意思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

猜你喜欢的书

醉翁谈录

醉翁谈录

传奇和话本小说集。宋末罗烨撰。十集,二十卷。分为二十三类。所收传奇小说大多转述旧闻或节录前人作品,对后世小说颇有影响。并保存了一些少见的宋元戏文情节。又甲集卷一“小说开辟”一节分宋话本小说为八类,较他书记叙更清楚;所列当时小说名目至一百余种,亦为珍贵资料。

思怜诗

思怜诗

《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分别给以褒美和讥讽。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

风俗通义译注

风俗通义译注

有关汉代以前典礼流俗的著作。汉代应劭著。常省称为《风俗通》。原书二十三卷,北宋时亡佚二十二卷,今仅存十卷,附录一卷。卢文弨《群书拾补》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悉十卷外之所遗。现存十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书中保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材料,如“女娲造人”、“李冰斗蛟”两条是首见记录者;此外如有关“三皇”、“五帝”、封禅泰山梁父以及对灶神、稷神和民间杂祀祭祀的记述也可看出古代神话与传说在汉代的流传变异情况。应劭写作此书目的在于“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但对民间口传,他能指出:“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对于为政的重要性:“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还是很有见解的。

台湾郑氏始末

台湾郑氏始末

清沈云撰,沈垚注,凡六卷。该书根据清江日昇《台湾纪事本末》49篇,并参考他书,删订而成。该书叙述郑芝龙自明天启初年起兵,至其子郑成功攻克台湾,以及曾孙郑克塽降清期间的史实。其中有些史事的年月与实际不符。

论道

论道

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佛说胞胎经

佛说胞胎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入胎之因缘及胎中三十八个七日生长之相貌,出胎七日后所生八万尸虫之名字,末说五阴皆无常苦无我我所。即大宝积经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