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台湾笺释

作者:佚名
哀台湾笺释

本书(一册八○面四八、○○○字)全一卷,原题为「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抄本;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但凭所题,殊难断定李鹤田为「哀台湾」作者,抑为笺释者。至鹤田为何许人?亦无法查考。本书正文为一首古诗,长达一千零二十七字;咏自甲午战后割让台、澎至台民抗日失败,凄怆感慨,充分宜达故国山河之沉痛。笺释之文,除引据旧籍以明诗中所用典故之外,并采取「中日战辑」及「中东战争始末」所记指陈事实。书末,今附录古今体诗七十一首,乃选自曲阜鲁阳生(孔广德)编「普天忠愤集」按甲午之役割地赔款,国内舆论愤激,对当事者颇多责难。孔编博采此类文字,次为章奏、论议、诗赋三门。选诗中「吊台湾四律」之作者陈季同,乃为当日「台湾民主国」从事抗日之外交主持者。

猜你喜欢的书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

端木蕻良的红学论集,详细描述自己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不解之缘,共收其红学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如《红楼梦》的艺术、人物描写特色、《红楼梦与饮食文化》、服饰,《红楼梦》与其它文学创作的关系,曹雪芹的生平、创作观、情欲观,曹家的遗迹文化等等。为了阐释曹雪芹精深的思想,端木先生从《红楼梦》的情节中爬梳剔抉,找出一个个闪光点拿来与孔夫子、屈原、戴震、王夫子等思想大家作比较,梳理出曹雪芹的唯物哲学思想。这一点在别的红学著作是很少见的,而这又可以加深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散杂的几十篇短文里,是端木蕻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理解的精髓。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为笔记。近代吴庆坻著。八卷。作者在世时尚未定稿,卒后由其长子吴士鉴整理 分类,由刘承幹校阅作序,为其刊行。刘序谓全 书分为八类,“曰国闻,曰里乘,曰忠义,曰经 籍,曰金石,曰书画,曰嘉言,而以杂记附焉”。“国闻”记同治以后政事。“里乘”记浙江人物遗 事与名胜古迹。“忠义”记明末遗民最多。“经 籍”、“金石”、“书画”记作者收藏或寓目之书籍 版本、金石文字、书画真迹。“嘉言”记清人家 训。内记“西泠十子”中丁澎轶事,记《清诗铎》 编者张应昌身世,记杭州诸诗社,记《王荆公诗 注》版本,记郝莲所选清人诗,记三多辑《柳营诗传》,均有文学史料价值。

存神炼气铭

存神炼气铭

道教书名。唐道士孙思邈述。4篇同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云笈七签》收入于卷三十二,题为《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该书言形体与神气的依存关系,谓身为神气之宅,身之生死乃是神气之聚散。身安年永须炼气、安神、存身,使气海充盈,心静神定。把修炼的过程分于五时七候。五时为摄养心境的五种过程,旨在使心境由动入静以至纯静。由此而入七候,七候为修炼的七种境界。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抱一守中,名为得道;第二候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神人;第四候炼身成气,名曰真人;第五候炼气成神,名曰神人;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第七候身超物外,名曰究意。谓此乃胎息定观,留形驻形之道。为研究中国养生学的主要典籍。

独醒杂志

独醒杂志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曾敏行(号独醒道人)撰。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等。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杰人点校本。本书所载内容十分丰富。杨万里所作序称“人物之淑慝,议论之予夺,事功之成败,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但主要部分则为记载自五代末至南宋初年的遗闻逸事,于朝廷政事与典章制度的沿革,记载较详;对宋代著名人物的遗闻佚事,也有不少精采的记录。如记王安石请人吃饭,十分俭约,客人生性骄纵,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顾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这位名相的生活作风,可见一斑。有关苏轼的记载,也极其珍贵。对于南北宋之间的重大事变,如靖康间和战之争、岳飞、刘锜等与金人作战的战绩,也记之甚详。此外,书中还有不少有关江西风土人情、山水名胜的描述。有些部分的记载言及鬼神变化,如卷四云狄青南征侬智高时曾往访何仙姑,预知未来之事,即属此类。

艺苑卮言

艺苑卮言

诗论。明王世贞撰。八卷。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此编系从“四部稿”中摘出,原尚有附卷四卷。此为王氏中年时期著述,成书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又经陆续修改、补充,于嘉靖四十四年脱稿。晚年又复修订、补充,以毕生精力而成之作。论唐诗语集中在卷四(《全唐诗说》即取此卷中语而成)。它是作者经历大半生时间写成的。论诗强调盛唐李杜以前。书中许多观点值得重视。著者肯定了四杰在诗歌转折上所起的作用(“词旨华靡,固尚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指出陈子昂“律体往往入古,亦是矫枉之过。”还比较了各种诗体的不同风格及美感效应(如“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然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歔唏欲绝者,子美也”)。对唐诗艺术规律的揭示也很深刻(如“七言绝句,盛唐主气,气完而不甚工。中晚唐主意,意工而不甚完”,五言绝句“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书中还对王昌龄、王勃、崔敏童、王翰、贾岛、顾况等人的诗歌技法进行探讨。由于有鄙薄中晚的成见,著者于韩愈、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等多有微词,未见公允。

增一阿含经选译

增一阿含经选译

本经的节选打破原有的依品或依法数进行叙述的方式,而是重新按主旨归类,共为十类,每一类下节选一经或旨趣相同的数经。这十类为:(一)序品,(二)如来出世,(三)缘起经,(四)四念处经,(五)四谛经,(六)三十七道品,(七)大乘菩萨,(八)空义的宣扬,(九)佛土思想,(十)佛出人间。其中,如来出世、缘起经、四念处经、四谛经、三十七道品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及精神,而大乘菩萨、空义的宣扬、佛土思想、佛出人间则体现了本经的大乘色彩。节选序品是因为序品叙述了结集经典的因由,以及结集《增一阿含经》的方法及目的,还解说了菩萨的发心与六度行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