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著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
《吕著中国通史》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著名史学家吕思勉一部史学论著。该书系抗日战争期间吕思勉为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纂写而成,1940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上册,下册受当时条件限制于1944年出版。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探讨吕思勉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不仅对于我们把握吕思勉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探讨其断代史、专门史与通史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当今史学大众化和展望21世纪中国通史撰述在形式和内容的更好表述等方面具有必要性,而且通过对其研究,总结吕思勉通史撰述的成就,有助于分析和总结20世纪新型中国通史在体裁、体例方面的创新成就,进而分析体现在通史编纂与撰述中的历史观的变化和发展,展示通史撰述对于中国史学的重要意义。
章节列表
升序↑- 自序
- 绪论
- 第一章 婚姻
- 第二章 族制
- 第三章 政体
- 第四章 阶级
- 第五章 财产
- 第六章 官制
- 第七章 选举
- 第八章 赋税
- 第九章 兵制
- 第十章 刑法
- 第十一章 实业
- 第十二章 货币
- 第十三章 衣食
- 第十四章 住行
- 第十五章 教育
- 第十六章 语文
- 第十七章 学术
- 第十八章 宗教
-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辨要笺记
一卷,近代程门雪批注《伤寒辨要》书籍,《伤寒辨要》日·栗园浅田著,成书于1881年。全书共有1.5万字。该书体例,首揭六经之大旨,综述了三阴三阳之因、机、证、治。在每经之后加有按语,引有关注家之说,加以解释,并阐发自己的观点,次之辨合病、并病,表里寒热、阴阳错杂,逆治败坏,瘥后诸变,每辨之后亦加按语、引注,就阴阳对待以辨病位;据表里实虚以审寒热。其三阴三阳传变之理,悉穷微极本,条理通达,旨义尽见,可为临证之规矩方圆。“此著,余阅之,其议论尚中正,有可取,又分门类亦简括,故依其目而节录其可取者,附载臆义于后,以为它日之用焉。庚辰四月门雪录记。"
上池杂说
一卷。明冯时可撰。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今上海)人。隆庆年间进士,官至按察使。著有《众妙仙方》等。冯氏集诸家医论,于崇祯十七年(1644)撰成此书。此书为杂论医学之书,大旨偏重于温补,发挥东垣之学、贬抑丹溪之说。冯氏认为疾病发生与情志有关,异常的情志变化影响内脏功能。并引《内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等观点,论述各种情志所伤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论理有据,文字简约,然亦有偏颇之见。有1930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国医小丛书本,1939年协和医学院图书馆钞本。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晚朝仪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集福晚朝仪。
贵耳集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南宋张端义著。自序称: “耳为人至贵,言由音入,事由言听,古人有入耳著心之训,又有贵耳贱目之说。”因以名书、凡三卷,各自成集,一集成于理宗淳祐元年(1241),二集成于淳祐四年(1244),三集成于淳祐八年(1248)。有《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另《宝颜堂秘笈》本作二卷, 《历代小史》本作一卷,皆删略不全。本书以录宋代朝野遗事为主,兼及诗话、考证等内容。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他译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