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传

作者:张九成
孟子传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

张九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清稗类钞

清稗类钞

笔记集。清徐珂编著。不分卷。汇辑野史笔记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轶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体裁仿清初潘永因《宋稗类钞》,分门别类,按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相从,资料丰富,对研究清代文史颇有参考价值。全书自“时令”、“气候”、“地理”至“舟车”、“服饰”、“饮食”凡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三百万余言。内“著述”、“文学”、“艺术”、“鉴赏”、“戏剧”多述文人学者艺术家之事。因系编著者平时读书随手札记,故大半“隐括其事,贯穿而成斯篇,未能悉记来历”,后人引用,时有难以征信之感,此为本书最大缺点。有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分四十八册,冠以诸宗元序、徐珂自序及编辑凡例,1984年中华书局据以重印,分十三册。

续医说

续医说

医史著作。明俞弁撰。十卷。弁字子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平时癖于论医,时录心得收藏之。后仿《医说》体例辑成是书。约四万言。初刊于嘉靖元年(1522)。卷一原医,论述明朝医学、古之良医、医儒同道等,并介绍十部宋元医书;卷二论古今名医;卷三辨惑,论述脉诊、三焦、经脉及方药等部分医理;卷四释异法方宜、正治反治等专门名词,颇有发挥;卷五养生杂言;卷六至卷九论述临床医学中伤寒、内科杂病、妇、儿、五官科等部分证治;卷十药性,专论三十三种药物的性味功用。凡三十七门,二百二十八则。选录历代文献中所载医学掌故且未见于《医说》者,及个人耳目所及之医学奇闻轶事,作为补充,并注明出处。其中有些记载颇为可取。如于辨惑篇中,指出圣散子方因苏东坡作序而“天下神之”,宋末及明弘治间瘟疫大作,服此方而被害者不可胜数。乃分析其原因,客观指明此方的实际功效。另于药戒篇中强调寒食散有猛毒,指出服石之弊。叙述简练,编排有序,条理分明,为较好的《医说》读本。但因刊本不多,流传不广。有明嘉靖间原刻本,清宣统三年(1911)文明书局铅印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五陶凤楼本。

喉科指掌

喉科指掌

喉科学著作。6卷。清·张宗良(留仙)撰。刊于1757年。本书卷1总论咽喉病的诊治大纲、分经及针穴图等;卷2论选方及制药方法;卷3~6分论咽喉(11症)、乳蛾(7症)、喉痹(7症)、喉风 (12症)、喉痈 (11症)、大舌 (13症)、小舌(15症)及杂喉(7症)等八门,共为73病证治图说。内容较为丰富。1815年又有《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杓指》。署名包永泰撰),为在本书内容中加入了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4卷者。本书张氏著本现存十余种版本。最早为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刻本。另有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崇川日正轩刻本。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刊本等。包氏著本也存有十余种版本。最早为清嘉庆二十年乙亥 (1815) 刊本。1954年锦章书局出有石印本。

乾元子三始论

乾元子三始论

乾元子三始论,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乾元子似为唐代道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袭取《周易干凿度》之说,论述天地万物生成之序,认为天地起于无形无象之「太易」,太易一变而为太初,再变而为太始,三变而为太素。太初为气之始,太始为形之始,太素为质之始,三者合称为三始。「万物莫不由此三始而煦育焉」。天地之阴阳变化,终而复始,故曰自强不息。

尉迟恭单鞭夺槊

尉迟恭单鞭夺槊

元杂剧剧本。简名《单鞭夺槊》。无名氏撰。又作尚仲贤或关汉卿撰,皆无据。末本。尉迟恭,字敬德,为隋末刘武周手下勇将,惯用竹节水磨鞭,有万夫不当之勇;被唐元帅李世民率徐世勣等围在介休城。世民爱其勇,欲招降之。敬德谓,唯主公刘武周死后方降。世勣等用反间计杀死武周,传首敬德。敬德出降。世民为取敬德牌印回京。世民弟三将军李元吉,曾在赤瓜峪被敬德打过一鞭,怀恨在心。敬德今降,欲报一鞭之仇。趁元帅不在,诬敬德欲反,下入牢中,世勣赶回元帅,放出敬德。元吉畏罪,谎称敬德已走,自己持槊赶上,敬德举鞭便打,被自己夺鞭擒回。敬德谓,我可骑马空拳,让三将军持槊来赶,试能擒否。演武场中,元吉欲擒敬德,3次均被敬德夺槊而坠马。洛阳单雄信领兵欲犯,世民领世勋等往讨。值世民等观察洛阳城池际,单雄信出,追赶世民至榆科园。世勣为救世民,死拽雄信袍褂不放,雄信念世勣故人,不忍杀害,割袍断义。正危急时,敬德赶到,一鞭将单雄信打伤,夺其枣木槊,救出世民。此剧事出《唐书》尉迟恭本传。正末前为李世民,后为探子。为迁就四折一楔子的体制,第四折徐世勣又教探子将敬德救主事复述一遍,是为蛇足。今京剧《御果园》内容与此相同。“御果”为“榆科”之误。现存主要版本有:《古名家杂剧》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红大院

红大院

3幕话剧。初载1958年11月《剧本》。1959年5月作家出版社初版。现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2卷。1958年10月,此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次演出。剧本写了北京某胡同一个杂院里的几户人家原本各有各的繁难,彼此之间矛盾不断,是令人头疼的落后大院。后来在老工人耿兴久的团结疏导下,尤其在“大跃进”的“街道整风”推动下,大家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办食堂、办托儿所、建工厂,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大院”,并在国庆前夕提前成立了城市“人民公社”,走上了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作品是“大跃进”时代突击赶制的产物,留下不少当时的共产风、浮夸风和廉价乐观的表现,艺术上也存在图解时事政策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