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日记
作者:聂耳聂耳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刍荛集
六卷。明周是修(1354—1402)撰。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江西泰和人。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训导,擢周府奉祀正。逾年,从王北征至黑山,还迁纪善。建文元年(1399),改衡王纪善。因王未之藩,他也留在京师,参与翰林纂修,好荐士和陈说国家大计。朱棣兵陷京城,他留书别友,入应天府学,自缢于尊经阁。著有《纲常懿范》、《进思集》。是集为其孙应鳌所编。凡诗三卷,赋及杂文共三卷。大抵风骨棱棱,溢于楮墨,望而知为忠臣义士之文。其矩度波澜,亦具合古法,不在当时作者下。然世不甚称,殆因为以气节相掩。史称周是修由霍邱训导,迁周王府纪善。王多不法,周是修动绳以礼。今观集中,《修己十箴》与《保国直言》二篇,盖即是时之所作。末附解缙所作志铭及杨士奇所作传。但志铭与传均有一定出入。盖解缙所作志于永乐九年(1411),党禁方严,故讳其事,而杨士奇作于宣德四年(1429),时公论稍明,故著其实。今观其集,诗文亦肖有其为人,忠直耿介。诗作左调逸情,寄托遥深。文则忠言耿耿,颇动人心。虽不以诗文名,亦自有价值。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封神演义
长篇小说。明许仲琳撰。 一百回。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仲琳,南直隶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一说为明陆西星撰。西星南直隶兴化县人。诸生。著有《南华经副墨》、《方壶外史》等。全书根据《武王伐纣平话》,参照有关古籍和传说故事敷衍而成。叙述商末政治纷乱及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全书以纣王进香,题诗渎神,女娲命三妖惑纣为楔子,铺叙纣王、妲己荒淫暴虐之罪行,以及姜子牙晚年知遇、西伯侯脱祸归周,武王起兵伐纣等事件,着重描写商周之战的曲折过程。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分封诸侯作结。小说力揭纣王的荒淫残暴,赞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宽惠爱民,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情节,亦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对纣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随意诛杀大臣等描写,曲折地反映了明代后期的腐败政治和黑暗现实。在艺术上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和夸张的特长,情节离奇,曲折生动。人物描写也有一定成就。明清以后在民间流传很广。但全书充斥大量神怪斗法描写,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宣扬“劫数”、天命等宗教迷信观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明金阊舒载阳刊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清覆明本,别题《封神传》。蔚文堂覆明本,别题《商周列国全传》。以上二本均载长洲周之标君建序。四雪草堂原刊本,首康熙乙亥(1695)年褚人获序。今唯周之标序本及褚人获序本通行。 解放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本。
古乐府
乐府诗选集。元左克明编选。克明,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其书自序题至正丙戌(1346),则当是元顺帝时代人。此书共十卷。专录唐以前古乐府诗,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自序云:“首以古歌谣辞者,贵其发乎自然也。终以杂曲者,著其渐流于新声也。”此书编著时当参考了《乐府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元童万元刻本《乐府诗集》李孝光序,称其书岁久将弗传,至正六年(1340),济南彭叔仪始得元本校刻,因谓《乐府诗集》校刻,“仅在克明成书前六年,其版又在济南,距江西颇远,则编此集时当未必见郭书,非相蹈袭”。但《乐府诗集》实有宋刻本,流传已久,左氏此书各类歌辞小序及各曲调题解,大抵采用郭氏之题解而加以简化。尤其是杂曲歌辞一卷,各曲调先后次序,基本上同于《乐府诗集》,因袭之迹,极为明显。但《乐府诗集》卷帙繁多,不便浏览,此书屏弃死气沉沉之郊庙燕射歌辞不录,于其他古乐府亦不全录,如《子夜歌》晋宋齐辞,《乐府诗集》有四十二首,该书仅录二十首。“所重在于古题古辞,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颇为后人重视。但其对《乐府诗集》的考订加以简化,有失妥之处。如郭书鼓吹曲辞题解引《宋书·乐志》之说,以为短箫铙歌至魏晋世始名鼓吹,然后引《晋中兴书》加以驳斥;此书略去《宋书》之文,而照录郭书驳论,变成无的放矢。更有误解郭书考订语者。郭书于吴声歌曲末尾录《黄竹子歌》、《江陵女歌》,引唐李康成语曰:“二歌皆今时吴歌也。”“今时”乃指唐代,左氏亦编入《古乐府》。故从研究角度言,此书颇多疵漏。有明嘉靖汪尚磨刻本。清初又有吴门刊本,不佳。
玉栖述雅
况周颐撰。此书专论清代闺秀词,因李清照有《漱玉词》,朱淑贞有《幽栖居士词》,为今存最早的女词人别集,故取“玉栖”为名。全书三十三则。其论闺秀词特点,颇有见地,云:“论闺秀词,与论宋元人词不同,与论明以后词亦有间。”“但当赏其慧,勿容责其纤。”又云:“闺秀词心思致密,往往赋物擅长。”“轻灵为闺秀词本色。”所评词人有钱餐霞、关瑛、顾春(太清)、熊琏(商珍)、伦灵飞等,或云“以意境胜,无庸刻划为工”,或赞“词诗俱妙,出自性灵”,甚为惬当。此书成于1920、1921年间,况氏生前未刊。其弟子陈运彰于1940年将它发表于《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第六期,后收入《词话丛编》。
春秋四传质
二卷。王介之撰。王介之字石子,号石崖,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经学家,清代着名哲学家王夫之之兄。明崇祯时,介之与其弟夫之同举于乡,明亡,遂隐居不仕。除此书外,王介氏还撰有《周易本义质》、《诗经尊序》诸书。此书取《春秋》三传及胡传之异同而断以己意。王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屡变,文亦屡易,四传各存其说。而断以义,则《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质以事,则《左氏》有征为可信也。”此即是本书之宗旨。此书有本旧说者,如隐公元年用杨时《答胡康侯书》以驳胡氏“元即仁”之说;有据一传而去取互异者,如隐公元“王正月”既采《公羊》大一统之说,又驳《公羊》王即文王之说;有就四传互质者,如文公四年“逆妇姜于齐”,四传异说,王氏舍《左》、《公》、《胡》而从《穀梁》“礼成乎齐”之说;有专据《胡传》而不尽从者,如定公从祀先公,取胡氏昭公始祀于庙之说,而驳其事出阳虎而不可详之说。要之,王氏之治《春秋》,归之于“君子原心”,“绝恶于未萌”。桓公元年“公即位”,王氏说云:“恶莫憯于意,意者,不可如者也。故《春秋》之法有诛意以殊诸文者矣,未有因其意而为文以执法者也。意动于微而滔天之恶从之以生,圣人笔削以夺其意,所以窒乱源而遏人心之横流也。”《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净土晨钟
净土晨钟,十卷,清周克复纂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