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

- 姓名:聂耳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云南昆明
- 出生日期:1912年2月15日
- 逝世日期:1935年7月17日
- 民族族群:
聂耳(1912年2月15日~1935年7月17日),祖籍云南玉溪。生于云南昆明,卒于日本藤泽市。1918年聂耳入当地县立师范的附属小学,1922年转入私立求实小学。聂耳从小就显露出对文艺和音乐的爱好,并学会了笛子、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1925年春考入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开始参与学校的进步活动。l927年秋,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高中部,主修英语。1928年他加入了该校的中国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当年冬,背着家庭去投军(云南军阀范石生招募的学生军),曾到湖南郴州进行新兵训练。1929年春转赴广州,预备投考黄埔军校,未成。当年5月回到昆明,继续在省立第一师范上学。l930年春夏之交,因躲避反动政府对进步学生的镇压,只身取道越南至上海,在一家小店做店员为生。
1931年,聂耳考入由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舞剧社,作为其小型乐队的提琴手兼各种杂务。当年9月,该剧社正式与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签约,他成为联华歌舞学校附属乐队的一员。他曾师从该乐队的小提琴首席王人艺学习小提琴演奏。不久,王人艺离开该社,聂耳又自费师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第二小提琴首席、意大利籍小提琴家J.帕杜施卡学琴。1932年4月,聂耳结识了上海左翼剧联负责人、著名戏剧家田汉,并通过田汉参加了左翼剧联的电影小组。同年秋,聂耳公开表示与明月歌舞剧社在思想上存在分歧,并退出该社。同年8月,经上海左翼剧联介绍,他北上北平谋职。在那里他热情参与了北平左翼剧联和左翼音联的有关活动,同时向当时在北平的俄籍小提琴教授R.托诺夫学习。同年冬,他又回到上海,正式进入了“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先做场记等剧务,后任音乐股主任等职)。1933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开展上海的左翼音乐运动,在田汉的推动下,他与任光、安娥、张曙、吕骥等,组织了上海“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及发起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又称“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当时主要是为进步电影和戏剧写插曲和配乐。他先后为电影《母性之光》、话剧《饥饿线》、电影《一个女明星》等创作了《开矿歌》(田汉词)、《饥寒交迫之歌》(董每戡词)、《一个女明星》(安娥词),以及著名的儿童歌曲《卖报歌》(安娥词)、《小工人》(安娥词)等。
1934年4月,聂耳进入东方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同时接受上海各电影公司及进步文艺单位的约请进行音乐创作。先后创作了电影插曲《走出摄影场》(安娥词)、《雪花飞》(柳倩词);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写了《码头工人》(孙石灵词)、《苦力歌》(后名《前进歌》,田汉词)等;为电影《桃李劫》写主题歌《毕业歌》(田汉词),为电影《大路》写主题歌《大路歌》(孙瑜词)、插曲《开路先锋》(施谊,即孙师毅词),为电影《飞花村》写主题歌《飞花歌》(施谊词)、插曲《牧羊女》(施谊词)等。1934年,聂耳与任光等还发起组织了百代国乐队(又称“森森国乐队”),他为此创作了国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影业公司二厂音乐部主任,为该厂拍摄的电影《新女性》写主题歌《新女性》,为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写插曲《告别南洋》《梅娘曲》《慰劳歌》等,为影片《逃亡》写插曲《逃亡曲》(后名《自卫歌》,唐纳词)、《塞外村女》(唐纳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以及《打长江》(田汉词)、《采菱歌》(田汉词)等。他的音乐创作为中国左翼新兴音乐的发展和中国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的蓬勃展开起到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除音乐创作外,聂耳还参与了文艺评论的工作,主要有《中国歌舞短论》(笔名黑天使,1932)、《一年来的中国音乐》(笔名王达平,1935)等。1935年4月,为躲避反动政府的逮捕,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去日本考察,并准备赴欧洲及苏联深造,不幸溺亡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滨。
聂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名士风流
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4年。小说主要讲述了法国知识分子在二战后为法国的前途进行求索的故事。1944年的圣诞节之夜,功成名就的作家亨利在家里举行聚会,庆祝战争的胜利,讨论国家的前途。他们是思想文化界、政治界的一些风流人物。他的老师兼挚友迪布勒伊是位有影响的政治家,他成立了一个独立性较强的左派组织,并把亨利创办的《希望报》纳入到这个组织中。战后两大阵营进入冷战,国际形势紧张,亨利和迪布勒伊发生了分歧。最后,由于两人的信念一致,走到了一起,亨利娶了迪布勒伊的女儿,迪布勒伊的妻子也因不切实际的婚外情又回到家里。综观整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展示,真实地反映出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彷徨、求索的急切心情,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内部两大阵营的矛盾与冲突。该作获得1954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都尔的本堂神甫
主要讲述了一个主教是如何从默默无闻、潜伏在最底层,受人压抑十余年,在众人都看着他表面即将要死放松了警戒的心、并带着同情怜悯的态度时,一步步靠什么手段最后成功地攀爬上主教地位;又是如何在最无望的时候,翻身攻击的。
对反民主的抗争
1946年7月出版。邹韬奋,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耀眼的新闻出版记事。《对反民主的抗争》收《美国政治顾问与中国政治》、《对苏联的态度问题》、《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邓演达先生的精神不死》等27篇。以探讨民主政治为重点,间或论述当时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及国内抗战局势,以及中美和中苏关系。
嵩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54卷。晁公遡撰。本集原刊行于乾道四年(1168),皆为作者守眉州之前的作品。据师璿序称:“尝窥公所谓《抱经堂稿》者,以甲乙分第,汗牛马而充栋宇,傅甫之所得殆管中之豹。”因而此集当非作者全集。其书卷1为赋5篇,卷2至卷14为古今体诗452首;以下诸卷为表、笺、状、青词、启、乐语、文、柬、札子、书、序、记、杂著、传、墓志等各体文章,其中启10卷、柬5卷、札子11卷。卷首载师璿序。序称其文章“雄深雅健,钜丽俊杰”。《四库全书总目》亦称:“王士祯尝评其诗,谓在无咎、叔用之下。盖体格稍卑,无复前人笔力,因由一时风气使然,而挥洒自如,亦尚能不受羁束。至其文章,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以视景迂、鸡肋诸集,犹为不失典型焉。”北京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均藏有本集的清抄本。
医验随笔
方书所载之因症脉治有定,而临床诊治则变幻无定。是故医生于精研方书之外,尤当熟玩 医案,庶几神明变化,活法在人,不为疾病所困矣。本书系无锡中医友谊会理事沈奉江先生口 述,门人周逢儒君笔记。案虽不多,而诊断之精确,用药之工稳,直可上追古人,下启来学。盖沈 君为孟河马培之征君高足,学有根柢,识超侪辈,曾著《全球医通》一书,日久遗失,知者惜之。
仪礼要义
五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大学生,佥书枢密院事。治学反对佛老学,推崇朱熹理学,独穷经古学,自为一家,为南宋名儒。开门授徒,学生争相报名。曾在靖州建鹤山书院。着有《九经要义》、《经外杂钞》、《师友雅言》、《鹤山全集》。《仪礼要义》是《九经要义》之一篇。《仪礼要义》每篇名物条目,以西汉郑玄、唐贾公彦《仪礼注疏》为主,并以保持《注疏》之原为宗,进行删繁取精,录于下方,体例与《周易要义》略同。《仪礼要义》可视为郑贾注疏之提要,为读郑贾注疏之门经,于初学者最为有功。版本有宋淳祐十二年(1252)魏克愚徽州刊本;清补罗书屋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振绮堂景宋钞本;江苏局本;清初汲古阁钞本;《五经要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