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南巡盛典
作者:高晋
清高晋等初编。萨载等续编。阿桂等合编。是书先有前编,由高晋等纂,于乾隆三十五年 (1770) 书成奏上。共120卷,分恩纶、天章、蠲除、河防、海塘、祀典、褒赏、吁俊、阅武、程途、名胜、奏议十二门记载高宗皇帝于乾隆十六年 (1751) 至三十年四次南巡之事。因只为巡幸江南一地的记录,故乾隆御旨,荟萃巡幸浙江、直隶、山东等地之事,由萨载等续编。阿桂等把两编中的程途、名胜门的重复之处合并,又将天章门移到恩纶门之前,经汇纂成书,共100卷。其中:卷1至卷24为天章门,卷25至卷30为恩纶门,卷31至卷34为蠲除门,卷35至卷54为河防门,卷55至卷64为海塘门,卷65至卷68为祀典门,卷69至卷73为褒赏门,卷74、卷75为吁俊门,卷76、卷77为阅武门,卷78至卷80为程途门,卷81至卷88为名胜门,卷89至100为奏议门。乾隆皇帝这次南巡的事迹,也散见于《清史稿·高宗本纪》 中,但不集中、完整。是书则详尽地介绍了乾隆皇帝于南方各地的活动: 有他庆典颁赏的记录,劝课农桑、崇尚节俭的言论,有他养耆年、衅庶狱、提拔官吏、振兴文教、整顿武备的种种举措,并有他视察海塘防筑、对湖河疏蓄所作的具体指示以及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所作的题咏。由于这几次巡幸高宗多奉太后偕行,书中不但有帝、后起居的记述,还在
章节列表
升序↑- 钦定南巡盛典卷首上
- 钦定南巡盛典卷首下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
- 钦定南廵盛典卷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
- 钦定南廵盛典卷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
- 钦定南廵盛典卷十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四
- 钦定南廵盛典卷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九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
- 钦定南廵盛典卷二十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四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九
- 钦定南廵盛典卷三十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三
- 钦定南廵盛典巻三十四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九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四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九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四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九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
- 钦定南廵盛典卷六十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四
- 钦定南廵盛典卷六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九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一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四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九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
- 钦定南巡盛典巻八十一
- 钦定南廵盛典卷八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巻八十四
- 钦定南廵盛典巻八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巻八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九
- 钦定南廵盛典卷九十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一
- 钦定南廵盛典卷九十二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三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四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五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六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七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八
-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九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一百
高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百城烟水
区域志。清徐崧、张大纯辑。九卷。崧有《大兴徐氏三种》已著录。大纯字文一,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徐氏好游览,出必囊书载笔,以所录见闻,辑而成篇,未终而卒,托其好友大纯续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加编辑,补缀完书。记事止于康熙十九年,约三十万字。冠尤侗、大纯二序。正文以苏州府之吴、长洲、吴江、常熟、崑山、嘉定、太仓、崇明八政区为序,各为一卷。每卷首载历史沿革、筑城始末,占地面积,城门城楼。然后胪列名胜古迹,历代名人有关诗词,颇仿《方舆胜览》体例,以词藻为尚,不以考证为重,但所考内容颇富史料价值。凡苏州地区各城镇及其城乡名胜、古迹、园林、山谷、湖溪,均详载其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水陆交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等。可考历代生态演变、经济兴衰。地形地貌、水陆物产、地方经济,一目了然。堪称清代重要城市志。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翠轩刻本,1979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本。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黑龙江乡土志。清富尔丹纂修。一册,不分卷。富尔丹,满洲正红旗人。官副都统。宁古塔,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城,清初为吉林将军驻守处。是志为修《吉林通志》提供资料而奉檄编撰,光绪十七年(1891)成书,约七千六百字。首冠长顺修志令全文。正文分沿革、城池、驿站、仕宦、官署、田赋、坛庙、疆域、桥梁、渡口、古迹、山川、物产、户口十四目。是为宁古塔第一部以调查材料为主的志书。所记人口、田赋、城池、桥梁、渡口等均有确数,列历任将军、副都统五十九人姓名、籍贯和任期等。为考证清代东北版图变化和吉林、黑龙江沿革的重要材料,然亦偶有失实之处。有光绪十七年(1891)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诊宗三昧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12篇。清·张璐(石顽)著,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成书于1689年(康熙28年)。张璐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首先阐明脉学宗旨,以下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络、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共十二篇。其中“医学篇”,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璐认为习医和学习脉诊,如“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意即编写此书,应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宗三昧》为书名。本书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滑、濇、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书中论述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亦颇精要。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每多贬词,给读者以自诩而不够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作者在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那一套欺人之谈。此书有多种刊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平书
清王源著。十卷。王源于五十六岁执贽颜 门,遂绝空虚文字之习,以倡明颜学为己任。他怀抱“使 民生遂,人才出,官方理,国日富,兵日强,礼教行而异 端息”之愿望,参酌古今,变而通之,撰成“平天下之书” (《颜氏学记》卷八),即《平书》。本书内容分十个方面: 一曰分民,二曰分土,三曰建官,四曰取士,五曰制田, 六曰武备,七曰财用,八曰河淮,九曰刑罚,十曰礼乐。 书成后与李塨商订,塨撰成《平书订》。《平书》基本思 想是主张封建制与郡县制并建,惟耕者有田,废科举, 兴学校,举贤才,公用人之权於天下等。但未刊行,全文 存于《平书订》中。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孔子七十弟子后学所记,汉戴圣传述。晋朝陈邵的《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大戴礼》的篇章多已佚失,流传下来的《礼记》是指《戴礼》,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对古代仪礼所作的理论说明。虽然有不少理想化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古代的某些史料和思想资料。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参考书,其中有些篇章如《学记》、《大学》、《中庸》、《乐记》、《王制》、《文王世子》、《内则》、《表记》、《儒学》等篇,记载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参考书。
六十颂如理论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明诸法离有无二边,不可说有性,不可说无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