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宋书

作者:沈约
白话宋书

《宋书》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沈约撰。一百卷。分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记载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至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六十年间历史。其八志上溯三代秦汉,尤详于魏晋,可补《三国志》之缺。此为《宋书》白话文。

沈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皇甫持正集

皇甫持正集

别集。唐代皇甫湜(字持正)作。此集“唐志作三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六卷,杂文三十八篇”(见《四库全书总目》)。后经五代兵乱,原本已佚。现存明毛晋刻本与影印宋刻本《皇甫持正文集》6卷,为宋人所重编,亦被《四库全书》所收入,其卷数、杂文篇数均与晁公武读书志同。文按赋、策、论、序、碑、记等顺序编次,集中有赋六篇,其《东还赋》、《伤独孤赋》、《醉赋》等较有名。这些赋言语著力铺排,借物抒情言志。清光绪年间冯焌光辑《三唐人辑》,有补遗一卷。近人缪荃孙辑《三唐人辑》本,并撰有校记。

遂初堂书目

遂初堂书目

私人藏书书目。南宋尤袤撰。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作者遂初堂藏书为近世之冠,杨万里《诚斋集》有为作者作的《益斋书目》,其名与此书不同,但马瑞临《文献通考》引杨序列《遂初堂书目》条下,知为一书。今本无此序,而有毛并一序,魏了翁、陆友仁二跋。此书分经为九门:经总类、周易类、尚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孝经孟子类、小学类。分史为十八门:正史类、编年类、杂史类、故事类、杂传类、伪史类、国史类、本朝杂史类、本朝故事类、本朝杂传类、实录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姓氏类、史学类、目录类、地理类。分子为十二门:儒学类、杂家类、道家类、释家类、农家类、兵家类、数术家类、小说家类、杂艺类、谱录类、类书类、医书类。分集为五门:别集类、章奏类、总集类、文史类、乐典类。其例略与史志同。惟一书而兼载数本,以资互考,首创版本目录学先河,多为后人仿效。此书无解题,另外还不载诸书卷数及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其为传写者删削。其子部别立“谱录”一门,以收香谱、石谱、蟹录等无类可附者,是从宋代新出现的书籍实际出发,“为例最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然此书分类也有不妥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宋人目录存于今者,《崇文总目》已无完书,惟此与晁公武志为最古,固考证家之所必稽矣。”

太上感应篇译注

太上感应篇译注

宋代李昌龄撰。一卷。全文1200字,以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极,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 叙述行善积德与长生多福的关系。列举20多条善行和 100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并说人体中有“三尸” 神专司人过,随时记录人的恶行,于每月庚申日上白天曹、 下讼地府,由此定夺人的寿夭祸福。它将道教的方术和戒 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评 判,要求人从一念处下工夫。全篇主要宣扬天人感应,因 果报应思想,熔儒、释、道三教思想于一炉。此书问世以 后,受到历代统治者欢迎,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御定星历考原 [四库本]

御定星历考原 [四库本]

六卷。清李光地等奉敕撰。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命廷臣会议修辑《选择通书》,与《万年历》一起颁行,但二书未能划一,其中尚沿旧说。康熙五十二年(1713),命大学士李光地等对曹振圭《历事明原》重为考定,而成本书。本书六卷分六部分:象数考原,年神方位,月事吉神,月事凶神,日时总类,用事恒忌。古来有所谓神煞之说,汉代已经盛行,吉神当值之时办事顺遂,煞神当道则百事不顺,凡出门、动土、买卖、婚媾等等,都有固定的适宜或不宜的日子。本书之主要内容,即定出阴、阳、宜、忌的日时,以为人们参考利用。历代方技家所传不一,辗转附益,越讲越繁,本书删汰诸家鄙陋繁琐之说,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而括其纲要,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趋利而远害。当然,其中之迷信附会成分极大,不足详辨。今有《四库全书》本行世。

书诀

书诀

明丰坊著。1卷。是卷分段论述学书之法。即有笔诀书势、笔砚器具、篆法、悬腕用笔之法等等。对书法艺术中筋、骨、肉的产生与执笔、定腕、用墨的关系,论述得精辟,为前人经验之总结,总结了前人书论而归纳出来的两段话,即十六字的笔诀:“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和十九字的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可资参考。有《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南西厢记

南西厢记

明代传奇。崔时佩、李景云作。有《六十种曲》本。系根据王实甫《西厢记》改编而成。因王《西厢》乃北曲,不适于笙笛,遂改作南曲。原本已佚。今存明代李日华《南西厢记》,即根据崔本增补而成。叙张生和崔莺莺事。《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四回,描写西门庆迎接宋御史、安郎中到厅上叙礼。饮酒间“安郎,中唤戏子:‘你每唱个《宜春令》奉酒’”,于是,贴、旦唱了《宜春令》等几支曲子。它们均引录自本剧的第十七出《东阁近宾》中红娘所唱的曲子。小说在引用时,作了不少字句上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