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首卷
- 雍正实录卷之一
- 雍正实录卷之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三
- 雍正实录卷之四
- 雍正实录卷之五
- 雍正实录卷之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七
- 雍正实录卷之八
- 雍正实录卷之九
- 雍正实录卷之十
- 雍正实录卷之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一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
猜你喜欢的书
清容居士集
元代诗文别集。50卷。袁桷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苏天爵所撰《袁文清公墓志铭》及《元史》本传都说袁桷有集50卷,可见现存《清容居士集》是原刊旧本。卷首无序。卷1为赋,卷2为骚、辞、卷3—5为四、五言古诗,卷6—7为七言古诗,卷8为歌行、联句,卷9为五言律诗,卷10—12为七言律诗,卷13为五、七言绝句,卷14为五、六言绝句及秋闱倡和等作,卷15—16为开平集(1—4集),卷17为赞、箴、铭,卷18—20为记,卷21—24为序,卷25—31为碑、铭等,卷32为行状,卷33为表、志,卷34为传,卷35为内制,卷36—37为外制,卷38为表、笺,卷39为启,卷40为启、书,卷41为议、状,卷42为策问、问答,卷43为祭文等,卷44为杂文,卷45为为鲁国大长公主题画,卷46—50为题跋。卷末无跋及附录。清道光年间郁松年曾将《清容居士集》刊入《宜稼堂丛书》。郁氏所据原本,在明永乐年间即有残缺,为此,郁氏撰有《重刻清容居士集札记》,附于《宜稼堂丛书》本的卷末,这个本子又被收入《丛书集成》。本集常见的善本为元刊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清容居士集》是元代最主要的诗文集之一,历来颇受重视。
标准与尺度
论文集。朱自清著。1948年4月文光书局出版。收论文22篇。作者在《自序》中说:“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也许可以算是杂文吧,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书内关于文学的论文有:《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什么是文学的“生路”?》等。评介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文章有:《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等。另外,还有关于语文教育及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如《论国语教育》、《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古文学的欣赏》等。本书之所以取名《标准与尺度》,是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自序》)朱自清认为,“文学终于要配合上那新的 ‘民主’ 的尺度向前迈进”,“现在渐渐强调广度,去配合着高度深度,普及同时也提高,这才是新的 ‘民主’的尺度”。40年代后期,作者成了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的政治观与文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1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此书重排出版。
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李㦕(1476年11月23日—1506年11月20日),朝鲜王朝第10代君主(1495年—1506年在位),是朝鲜成宗李娎的嫡长子,朝鲜中宗李怿的异母兄,生母为废妃尹氏(齐献王后)。李㦕乳名无作金,幼年时母亲被废黜并遭赐死,因此他从小被贞显王后抚养。他在八岁时被立为王世子,十九岁继承王位。在位期间,他追求绝对王权,先后发动两次“士祸”(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屠戮朝臣,士林和勋旧两派都被打压。到了在位后期,他愈发荒淫无道,其暴政导致人心尽失。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一日,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等大臣发动政变,废黜李㦕,拥立其异母弟晋城大君李怿即位,是为中宗,史称中宗反正。李㦕之子皆被赐死,他本人也被废为燕山君,流放乔桐岛,两个月后病死,时年三十一岁。李㦕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以暴君著称,他是朝鲜王朝继鲁山君(朝鲜端宗)之后第二位废主,死后无庙号、谥号、陵号,后世一般以他被废后的封号“燕山君”(연산군)来称呼。
金光明经玄义科
金光明经玄义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判比量论
判比量论,一卷,新罗元晓述,惟存跋文、题记。
真唯识量略解
真唯识量略解,一卷,明智旭略解,内题唐玄奘师真唯识量略解,相宗八要直解第六(目录失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