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首卷
- 雍正实录卷之一
- 雍正实录卷之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三
- 雍正实录卷之四
- 雍正实录卷之五
- 雍正实录卷之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七
- 雍正实录卷之八
- 雍正实录卷之九
- 雍正实录卷之十
- 雍正实录卷之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一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四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六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
猜你喜欢的书
萨郎宝
福楼拜著,译李健吾。《萨郎宝》是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继《包法利夫人》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公元前3世纪的迦太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战争故事。 名家名译,李健吾先生生前未能完成全书翻译,由其旅居加拿大的孙女李昡补译完成。为李健吾先生未竟的福楼拜文集翻译事业画上了一个句号,具有特别的意义。该译本从未出版过。小说描写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道的带领下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道爱上了迦太基统帅哈米加的女儿萨郎宝,在希腊奴隶司攀迪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由萨郎宝负责守护的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哈米加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幸亏萨郎宝只身走进马道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局势。哈米加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各个击破,彻底消灭。马道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郎宝的目光同马道的目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
躯体的智慧
美国W·B·坎农教授诸多科研成果中的精华,是他个人学术成就的代表作。本书根据伦敦1932年版译出,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出版。全书16万字,共分17章:机体的液体,有效液床的维护,保证供应的手段——渴咸和饥饿,血液中水含量的恒定,血液中盐含量的恒定,血糖的稳态、血液蛋白的稳定,血脂的稳态,血钙的稳态,充足供氧的维持,血液中性的稳态,体温的恒定性,机体的天然防卫,躯体结构与机能的安全界限,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的一般机能,交感——肾上腺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机体稳定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稳态与社会稳态的种种关系。作者致力于生理学研究30多年,他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首先详细论述了稳态的基本条件,然后又深刻地讨论了当正常状态受到干扰时,使之恢复正常状态的各种不同的生理装置。在探讨这些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将会逐渐地熟悉调节和控制许多过程和我们正常流动所需要的物质供应的一般性装置。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神经系统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个部分是对外界环境发生反应,另一部分是对机体内部发生作用,协助保持生命体内部的恒定和稳定状态。《躯体的智慧》一书已经问世60年了,仍是今人研究稳态的必读之书。
陵川集
元代诗文别集。39卷。郝经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所附序及传记资料较多,重要的有:明正德二年(1507)陈凤梧序,元延祐五年(1318)李之绍序,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以及《元史》本传、神道碑、墓志、行状、封赠、年谱。现存《陵川集》是郝经的学生、集贤学士郭贯呈请朝廷批准,与《续后汉书》一并梓行于江西。明人于正德年间重刊于鄂州。本集卷1为赋,卷2—5为古诗,卷6—7为和陶诗,卷8—12为歌诗,卷13—14为律诗,卷15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卷16为图说,卷17—19为论,卷20为杂著、文、哀辞,卷21为祭文、箴、铭,卷22为赞、说,卷23—24为书,卷25—27为记,卷28—30为序,卷31为述拟,卷32为奏议,卷33—34为碑文,卷35为墓志铭,卷36为墓志铭、行状,卷37—39为使宋移文。另外,清人姚莹等所辑《乾坤正气集》,收入郝经诗文25卷,题为《郝文忠公集》。
诗境浅说
诗学专著。俞陛云撰。陛云,字阶青,浙江德清人,清光绪戊戌进士。是书选录王勃、杜审言、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卢纶、白居易、许浑、李商隐、杜荀鹤等近八十位唐代诗人的诗歌或摘句。另续编收录绝句三百九十三首。所选诗歌、摘句后皆有疏解串说。凡命题、作意、境界、典实、句法、字法、声调、格律均剖析言之,从中可以窥见作者诗学思想的鳞爪,如学诗宜求意义,勿猎浮词;品诗见仁见智,无所不可;诗贵天然,不在专工雕琢;写实亦应以诗意融化而出,切忌语太说尽等。该书重视诗歌艺术性,收录了一些今人唐诗选本罕见的小家名篇。且能注意不同诗人相似或不同诗意、诗风的比较。是书有1984年上海书店根据1947年开明书店版影印本。
项氏家说
十卷,《附录》二卷。南宋项安世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亦与此相同。自明初以来,原本久佚,仅散落在《永乐大典》中。所载多兼及《说经》、《说事》、《说政》、《说学》等篇名,而逐条又各有标题,其原书体例约略可见。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是为今本。卷一、卷二为《易说》,卷三《书说》,卷四《诗说》,卷五《周礼》,卷六《礼记》,卷七《论语》、《孟子》,以上为说经,主要是对诸书的解释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如认为,《诗经》中的“思”字,是语气辞,用于句子末尾,亦有时用于句首。解释“圭田”时,称古者圭田五十亩,自卿以下皆同等。而今之职田,以职务的贵贱而定田亩的多寡,此非古制。卷八、卷九、卷十则先为其《说事篇》,次为《说政篇》,再次为《说学篇》,阐发自己的社会观。如认为,处事必须验之于心,自心不安,则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则自己不得安。《直斋书录解题》记载,《附录》四卷为《孝经》、《中庸》、《诗篇次》、《邱乘图》,各为一卷。原各为单书行于世,以后才附于此书之后。今本《附录》仅有《孝经说》、《中庸臆说》二书为二卷,主要是阐发二书的思想。如认为,孝是德之本,五常百行无非是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中”;率性之谓道,自然之“和”;修道为教,君子通过学习以致其“中和”。项安世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复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然出于同时诸家之上。有《四库全书本》,清许氏刊卢文弨校本,闽刻本及杭州刻本。
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