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纪事本末

作者:张鉴
西夏纪事本末

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夏一代史实。录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的资料,排比成书。党项羌族据银、绥400余年,先后与宋、辽、金抗衡。立国后,实录、国史具备。元修宋、辽、金史,附西夏于外国。西夏轶闻往 事,多湮没不传。清有西夏史书10余种,惟张鉴之书首尾完整。 每卷一事,卷首附图表二卷。集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资料编次勒成。《年表》、《西夏堡塞附图》、《历代疆域节略》及《职方表》,史料价值尤高。有光绪江苏书局初刊本,1992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张鉴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主要伦理学著作,1788年出版。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三部著作中的第二部,全面阐述了作者的伦理学体系,提出了一整套以“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为基础的道德理论,是动机伦理学的典型代表。 这部著作沿袭了传统的章节安排方法,分为极不平衡的两部分:“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原理论”对其伦理学观点进行理论论证,占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包括两卷:“第一卷半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和“第二卷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方法论”则论述了个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问题。 康德认为,以追求快乐或幸福为目标的经验主义伦理学不可能提供一个有效的道德原则。道德法则与行为的效果无关,而只涉及主体的行为动机。因此,从行为的对象方面得不到普遍的道德原则。这种原则只能从理性的和形式的方面得出。一切道德行为的源泉都在于听从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在康德看来,在人的尘世生活中,德行与幸福是矛盾的。有德行者未必幸福,享受幸福者多是恶棍。二者只有在“至善”概念中才能统一起来。但至善决非现实的人所能达到的,只有在彼岸世界中,才能达到至善。对于有生有死的人来说,唯一的可能是从不完善不断走向完善。人可以追求至善,但永远不能实现至善。所以,为了有效地说明道德行为这个事实,“意志自由”、“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人生五大问题

人生五大问题

原名《情操与习尚》,系法国小说家安德烈·莫罗阿的伦理学著作。傅雷的中译本于193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收入“文化生活译丛”。本书1986年由三联书店根据初版再次排印发行。全书7万余字,正文由5篇演讲组成,即论婚姻、论父母与子女、论友谊、论政治机构与经济机构、论幸福。作者在原序中指出:“人类之于配偶于家庭于国家究竟如何生活,斯为本书所欲探讨之要义。”本书的特色“是盖现世之人本主义论,亦二十世纪之道德论也。”作者认为婚姻是建筑于本能之上的制度,其成功须有意志、耐心、相互的接受及容忍,才能形成美妙的坚固的情感。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也是如此。真诚的友谊是在高尚的情操指导下的,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士间的知己。幸福乃系把心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本书论及的诸种观点对当今的伦理学研究仍有裨益。

高宗御制文集

高宗御制文集

文别集。清高宗弘历(1711—1799)撰。四集,九十二卷。于敏中、梁国治、沈初、彭元瑞等奉敕编。弘历有《唐宋文醇》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四十七万字。初集三十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记五卷,序、后序六卷,跋、书后、问、碑文、赋、颂、赞十七卷,凡五百七十篇。按年编次。二集四十四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解、谕、记十三卷,序、题、跋五卷,考、辨、碑文、书事十七卷,赋、铭七卷,凡四百余篇。三集十六卷,经筵御论一卷,论、说、谕、诏、训、记七卷,序、题辞、跋、辨八卷,凡一百九十四篇。余集二卷,含诏、谕、记、序等文三十六篇,共计一千三百九十一篇。所论广涉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水利、农桑诸多方面,倡导德、宽、信、仁、敬、孝、义、礼等儒家思想,强调“圣人”要养贤以及万民,“君子”以自强不息,治国要“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主张文章“各以己意和之,不必拘体赓韵。”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关尹子

关尹子

或作《关令子》,又称《文始真经》,《无上妙道文始真经》。三卷,旧题周尹喜撰。《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书》及两《唐志》均无著录,可知其亡佚已久。南宋时此书复出;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记,乃“徐蒇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而“未知孙定从何传授”。书首有刘向《叙录》(陈振孙认为其文亦不似刘向手笔),称此书由盖公授曹参,曹参死,以之陪葬。汉武帝时,有方士献此书,作七篇,存于太常;而淮南王刘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后刘安以谋反得罪,书归刘向之父刘德,刘向即据七篇本与九篇本“除错不可考,增阙断续者”,定为九篇。明学者宋濂《诸子辨》称此书当即孙定伪托,《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或唐末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书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九篇,篇目下各缀数语解题。今本作三卷。其书杂采道、儒、释及神仙方技家言,颇有理致,兼富辞采,实属道家要籍。有《说郛三种》本、《墨海金壶》本、《四部备要》本、《珠丛别录》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玄奘

玄奘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玄奘》孙毓修著。玄奘,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经论。因感国内众说纷纭,决心西行赴天竺求法,以释所惑。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七年,名震五竺。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又记旅行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和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史地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中国民间根据其经历演绎创作出不少文艺作品,著名的有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创业起居注

唐温大雅撰。大约在唐武德九年 (626) 前写成此书,凡3卷。记述李渊父子创建唐王朝的经过。第一卷记他们起兵至发引48日之事。中卷记他们自太原攻克长安126日之事。下卷记李渊摄政至即帝位183日之事。叙述了李渊打败历山飞、智胜突厥、又长驱直入长安,一路纪律严明,赈济穷困,选任贤能,清理狱讼,以及宇文化及发动宫廷政变、勒死隋炀帝,直至宇文化及失败,李渊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武德等事。书中多次提到李密、称颂他 “恭俭自励,布衣蔬食,所居之室,积书而已,子女珍玩,一无所取,赈贷贫乏,敬礼宾客”。书中并与一般唐代史书多只记二郎,而删去大郎不同,多次将建成与世民并提。作者温大雅,曾随李渊起兵,任记室参军,专掌章表书记文檄。所记多为亲身经历。又在秦王任太子之前写成此书,因此得以如实反映历史实际。《秘册汇函》、《津逮秘书》、《唐宋丛书》、《说郛》、《四库全书》、《学津讨原》、《藕香零拾》、《山右丛书初编》、《丛书集成初编》 均收此书。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今人李季平、李钖厚的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