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逸史
作者:朱睦㮮猜你喜欢的书
瓦格纳事件
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这是本篇幅很小的书,共有序、正文12节,还有2则附言。尼采在书中称赞比才的音乐而贬抑过去好友瓦格纳及其代表的浪漫主义为颓废的音乐。他认为瓦格纳是欧洲近代文化疾病的表现,因此做了此书来分析这个“个案”。
读山海经
晋代组诗。陶渊明著。共13首。是诗人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时有感而作,其中多借古咏今。第1首是发端,叙幽居耕读的乐趣,第2首至第12首咏二书所记奇异事物,末首旁及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易牙、开方、竖刁,3人专权,继而为乱。很明显是为晋宋易代而发。这一组诗有起有结,当是入宋后同一时期的作品。今人王瑶定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在风格上,这组诗迥异于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其中颇有“金刚怒目”似的豪放之作。如“夸父诞宏志”一首就一反历来嘲笑夸父不自量力的俗见,大胆歌颂了他敢和太阳竞走的勇气。“精卫衔微木”一首,歌颂了精卫和刑天不屈于命运,敢于斗争的精神。《咏荆轲》一首写:“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为荆轲深表惋惜。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的话语出来。”其实,这种豪放,又岂止《咏荆轲》一首露出。整个《读山海经》这组诗,都可以说是体现了陶渊明性格中的豪放一面。其“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刘熙载《艺概·诗概》)。
闽海纪略
不分卷。清未著撰人。作者生平不详。是书记事起自顺治元年(1644年),唐王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止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此书各篇皆记郑氏史事,对清初禁海政策详述始末,对禁海政策对沿海各地人民造成的危害,亦有揭露。有抄本行世。
禅门修证指要
禅宗虽称不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相反地,倒是善用文字来傅播佛法的一个宗派。“不立文字”的主张,出於菩提达摩的<入道四行>所称:“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过了二百多年,至圭峯宗密的《中华傅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始有“然达磨西来,唯傅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傅心,不立文字”之句。到了宋朝,杨仪序道原的《景德傅灯录》时,也说,“首从於达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阶梯,经登佛地。”由於文字的教义,是用符号,形容事物整体或局部的观念,并不等於事物的本身。如果以为文字即是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观念的本身,便永远无法见到文字所要表达的事物了,所以达摩主张“不随於文教”。可是,文字仍是一种最好的工具和媒介,为了使人达到不立文字的目的,最初还得用文字来作为通往悟境的路标。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亦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
御制缘识
五卷,宋太宗赵炅撰。释家诗歌。诗歌完成于淳化(990-994)年间,《缘识》共二百九十二首,粗略统计其中四古九首,五古七首,七古三十二首,杂言古体诗三十二首,五律五十首,七律五十首,五绝诗五十首,七绝诗六十五首。收于高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