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述

作者:邹韬奋
人物评述

1932年11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收文59篇。邹韬奋,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人性记录

人性记录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书通过一段故事,来阐明人性,也是一种记录的方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团谜——由矛盾复杂的激情、欲望和态势构成的迷宫……我们自己做出的判断,十有八九是错的。”我们的女主角:电影明星简·威尔金森,是一个绝对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物,她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办不到的。这不,她委托大侦探波洛为她办一件事,居然是让他去说服她的丈夫——埃奇韦尔男爵,和她离婚!他要是不肯离婚,她大笑着说,我叫辆出租车,自己去把他干掉!连波洛自己都尴尬地说,帮别人摆脱丈夫,可不擅长啊。不过他还是答应了。波洛把意思传达给男爵,埃奇韦尔男爵告诉波洛他早已把关于同意离婚的信寄出去了。当天晚上,男爵被杀……

游廌山集

游廌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4卷。游酢撰。《四库全书》据采自福建的清抄本录入,其抄本(四库底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宋代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称游酢所著“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而书末所列《年谱》则说他29岁时录明道先生语录,41岁时录伊川先生语录,其它各种著作亦非成于一时,不曾言及有文集。此集以《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为1卷,以《易说》、《诗二南义》为1卷,以《师语》、《师训》为1卷,又以7篇文章、13首诗及墓志、年谱为1卷。但《中庸义》后有《拾遗》、《孟子杂解》仅8条,《诗二南义》仅2条。可见系后人掇拾重编之书,不但非其原本,而且并非完书。其诗仅存13首,但有些写景的小诗却也清新可读。如六言绝句《山中即景》:“翠霭光风世界,青松绿竹人家。天外飞来野鸟,涧中流出桃花。”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约檀河之水

约檀河之水

1920年发表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是张资平的早期作品,大多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渴求解放的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是相吻合的,使得他成了前期创造社中仅次于郁达夫的重要小说家。20年代中期以后,张资平小说创作的重点发生了转移,三角、四角乃至多角恋爱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主调,令他红极一时,拥有大批的读者。恋爱小说给张资平带来了广泛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多的批判。

隐忧续记

隐忧续记

浙江杭州林西藩著。南京图书馆藏稿本,1卷。起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止同治三年。太平军二克杭州时,作者适在城中,后去宁波,并在太平军中供事。内中记太平军在浙江的情形,以及中、法反动武装联合镇压太平军事。多为其亲见,有较大参考价值。

魏书

魏书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系北齐魏收所著。全书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国(386年),讫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全书记载了北魏165年的历史。北魏立国即置史官,尚书郎邓渊的十余卷《代记》,是修史之始。后来,崔浩、崔鸿、邢峦、温子升、元晖业等均有修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诏撰修。搜采亡遗,缀续后事,至天保五年写出初稿。后经3次修改。原版本为130卷,到北宋,残缺39卷。刘颁等校定时,取隋魏澹《魏书》、唐代李延寿《北史》及张太素《后魏书》、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补之,仍维持130卷。计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创《释老志》,述佛道之源流。旧有秽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已甚之词”。 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