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作者:陈光贻
地方志书目提要。十五卷,其中卷七、卷十二分上下,又有卷首、卷末二卷,实有十九卷。今人陈光贻编著。书成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七年出版。此书著录方志约一千二百种。按省、市、自治区为单位,视所收方志多少分卷,多者如浙江,分为二卷;少者则数省、市、自治区合为一卷。以通志、省志居前,次按各旧存府、州、厅、县、乡镇、卫、所、盐井、盐场、土司司所等志及乡土志、侨立志、杂志之序排列。所录方志大多为今存稀见之书;传本较多,但体例严密、简核尔雅之志,亦予著录;今存方志较少之省分,为平衡起见,著录从宽。宋、元、明善本方志,前人已著录且无需补正者,不尽著录。每一方志之下,标明卷数、收藏处或收藏者。提要首为撰修者简历,以下所叙为志乘原委、编辑体例、收藏故实、版本传抄之异同、修补增刊之始末,或系以评论。就版本言,有刊本、抄本、传抄本、写本、稿本、油印本、铅印本。刊本中,以康熙刊本为最多。
章节列表
升序↑陈光贻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新仪象法要
北宋著名科学家苏颂于宋绍圣元年至三年(1094—1096)著成,共三卷,内容为“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说明书。该书卷首有《进仪象状》,介绍了建台的缘起、经过和特点。上卷描述了一座复杂而完善的浑仪,不仅附有仪器全图,还画出了每一重要部件。中卷描述了一座天球仪(即浑象),并附有多幅星图,从而保存下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天象观测的成果。成为我国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星图之一。下卷描述了天球仪的机械装置,这种装置的动力由装有特种擒纵器的水轮提供,使天球和机轮保持不停的转动。据统计,全书所绘各类工程详图六十多种,描绘了一百五十多种机械零件,各图均附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解释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结构,为我们保存了仪器的全部制作方法,也显示了宋代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此外,其结构图采用透视和示意画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机械图纸。 苏颂所造“水运仪象台”,经过屡次战争的摧残,早已破损不堪,不能使用。正是由于有了这部详细的设计说明书,这台复杂的天文仪器才有重新复制的可能,宋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才得以传世。所以《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重要的天文仪器著作。
幽闲鼓吹
唐代轶事小说集。1卷。张固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张固《幽闲鼓吹》一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同。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刊《顾氏文房小说》本,有顾元庆跋语,说明他是据家藏宋本翻刻。全书25条,为张固在唐懿宗、唐僖宗时采录唐宣宗时遗事所成。张固生平不详。其书今本实分为26条,原因是今本误把“潘炎妻”一条分为两条。书中记事不限于唐宣宗时遗事,还有元和、会昌时事,是记载中晚唐帝王将相上层人物与著名文人轶事的小说集。《续百川学海》、《历代小史》、《宝颜堂秘笈》、《说郛》、《五朝小说》、《四库全书》、《唐人说荟》、《学海类编》、《古今说部丛书》、《说库》等丛书均收有本书。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有排印本(与《大唐传载》、《中朝故事》合订为1册)。其中较精彩的有:“杜黄裳”条记其廉洁俭朴,“潘炎妻”条记一位有识见的妇女,“顾况”条记其对白居易的赏识,“李贺”条记韩愈对其《雁门太守行》的赞赏,“李宗闵”条记李德裕与李宗闵的互相倾轧,都可作史料看。“苗晋卿”条与“刘禹锡”条记术数应验,有志怪意味。
金陵春梦之四:血肉长城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四集《血肉长城》以民众视角切入,描绘抗战中普通军民的浴血抗争,包括台儿庄大捷、长沙会战的惨烈,以及敌后游击战的艰苦卓绝,讴歌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的“精神长城”,凸显民族危亡下的集体牺牲。
北齐书
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南齐书》相区别。中国古代纪传体东魏和北齐史。李百药撰。本书北宋以后散佚很多,后人取《北史》及唐人史钞中相关纪传补全。传本保存原著约17卷,其余大部分为后人所补。常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唐定州安平(今河南安平)人。在隋为太子舍人兼东官学士,礼部员外郎。入唐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右庶子等官。曾受诏修定《五礼》、《律令》,其父李德林在北齐时曾预修国史,写成纪传27卷,隋初又奉诏续撰,增至38卷,书未完成而卒。贞观元年(627)李百药据其父旧稿,奉诏续修齐史,于贞观十年(636)定稿。记载了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至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共44年的历史,50卷,包括帝纪8卷,列传42卷。帝纪记述了北齐8帝的生平要事,列传共收各类人物260余人。书中语言通俗,叙事生动,较多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残暴腐朽行为,记载了不少有关东魏和北齐时的农民反抗斗争情况。因为今本是由众手杂集而成,所以体例混乱、脱误、前后文不联贯及详略不当之处较多,但本书原文保存了一些北史所没有的史料,故仍具有参考价值。
浮石禅师语录
十卷。清代释通贤撰。通贤,俗姓赵,字浮石,当湖(今地不详)人。生有奇特禀性,厌烦薰腥。稍长萌发出家之念,十九岁在越南削发出家,归回故里后,因其父母以独生子苦留,稍又蓄发。后转投佛门,于武原普净庵受沙弥戒。后长住天童寺直至七十五岁圆寂。通贤回首平生,静思往事,自闻佛经,感慨颇多。遂思绪集于笔端,勤功用于著述,将其一生奉佛行法所得,用语录体撰成《浮石禅师语录》十卷。成为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产,现见载版本有清康熙元年壬寅刊本。
入楞伽心玄义
全一卷。又作入楞伽经心玄义。唐代僧法藏(643~712)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乃注解入楞伽经之著作。分为十门,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摄、显教差别、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部类传译、义理分齐、随文解释等,并立有相宗、无相宗、法相宗、实相宗等四宗之教判,旨在揭示法相、实相之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