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成全书[标点本]

作者:王守仁
王文成全书[标点本]

三十八卷。明王守仁 (1472—1529)撰。王守仁,字伯字,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 (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因忤刘瑾,杖阙下,谪贵州龙场驿丞,起为南刑部主事,累官至南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号文成。著有《阳明乡约法》(已著录)、《阳明全书》。阳明著述本各自成书。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合梓以传,书前有徐阶序。共三十八卷,首编语录三卷为 《传习录》。次文录五卷,皆杂文。别录十卷,为奏疏、公移之类。外集七卷,为诗与杂文。续编六卷,则是文录所遗漏,又搜辑编刊的。集后又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也是钱德洪与王畿等编纂。王守仁虽然是一位大儒,但他的诗文创作均有功力,其初从李、何唱和,逐渐形成其诗调俊爽自然的风格。其诗感情较为浓郁,兴寄较为深长,擅于水到渠成地以结句点明主题。如《登阅江楼》中 “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不仅清雅而且颇多联想。其文亦写得畅达俊爽。如后世所传诵的《瘗旅文》,是他谪居龙场驿丞之时为客死异乡的陌生人所写的祭文。文意凄凉,催人泪下,颇有些艺术魅力。本集在明代末期版本佚失,以后有多种选本流行于世,但都缺略,不及此本完备。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猜你喜欢的书

北方档案

北方档案

《北方档案——世界迷宫II》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女性“不朽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第二部,是主要以父系家族史为脉络的回忆,讲述自己的祖父、父亲以及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生活。《北方档案》与《虔诚的回忆》《何谓永恒》共同组成《世界迷宫》三部曲,尤瑟纳尔将母亲家族与父系家族尽可能上溯到最久远的年代,细数两大家族走向没落的过程,两大家族最后只剩下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没有子嗣,还改变了姓氏,选择了与家族决裂的道路。家族的命运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历史纵然拥有作为佐证和借鉴的力量,但人类总是重复错误,悲剧性似乎不可阻止。

养生食忌

养生食忌

又名 《新刻养生食忌》。养生类著作。明胡文焕辑。一卷。文焕有《幼幼集》 已著录。本书首论五谷、五味、五果、五菜、五畜、诸禽、虫鱼、孕妇、乳母、小儿及十二月食忌等诸食忌。次论有毒的果、禽、鱼,及饮食害人、饮食相反等诸禁忌,凡十六门,每门数十条。多为日常生活之饮食禁忌,间有药物七情合和理论。如青豆忌与鲤鱼同食,青蒿同葫荽食气臭,韭忌与蜜食,生果停久或有损处者食之害人等。末附急救良方十四首,如急救六畜中毒、食诸蕈毒、巴豆毒、天行热病等山乡常见病证,均为民间偏方验方。所辑文字简练,惜未注明出处。有清刻 《寿养丛书》本。

钦定皇朝通典

钦定皇朝通典

一百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通典》。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开始编修,大约完成在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二年之间。其编纂目的正如其书总目中所指出的“用以昭示万年”。是书共分九典,分别为:“食货典”十七卷,“选举典”五卷,“职官典”十八卷,“礼典”二十二卷,“乐典”五卷,“兵典”十二卷,“刑典”十卷,“州郡典”七卷,“边防典”四卷,卷首并有“凡例”四则。是书主要根据《清律例》、《清一统志》、《大清通礼》、《大清会典》等书的内容编纂而成,汇总了清代开国至乾隆中期一百七十多年间的社会典章制度,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变化,其作用为研究清史所不可或缺。如“食货典”中榷酤、算缗等细目,“礼典”中封禅的内容,编书者认为这都是前朝的弊法,清代没有推行,所以尽皆删去不用,“兵典”中则增加了介绍清代八旗制度的内容,“州郡典”分省排列,改变了以前按九州叙述的成例,这些细目的更改,都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表明了是书的史料价值。但也应当指出的是,是书内容虽较充实,但毕竟不能与《通典》相提并论,书中为巩固清代统治的目的显而易见,其在总目中的自我吹捧,也是需要加以甄别注意的。是书有武英殿刊本和清末浙江书局的复刻本,都是与《三通》合刊的。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至1937年出版《万有文库》二集,其中的《十通》合刊本中《清朝通典》影印精装一册,是目前仍在通行使用的本子。

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

蒙文名《额尔德尼脱卜赤》,汉文译名或题《珍宝史纲》、《宝史纲》等。记述元明两代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彻辰萨囊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转译成汉文刊印,收入《四库全书》。后有沈曾植笺证、张尔田增补并校的孱守斋校补本及各种手抄本流传。在国外,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原文本和德译本。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出版蒙文本。另在日、美、德等国也有影抄本或译本出版。彻辰萨囊(1604—?),中国清初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个蒙古贵族,喇嘛教徒。依据多种史书和佛教经籍,撰成本书,意在写一部蒙古通史。共8卷,依喇嘛教为纲、各汗传统世系为纬、按年纪事,著述体例颇近于《蒙古秘史》。第1卷首讲佛教的“运数”,作为本书的缘起。第2卷记额纳特(又作卫拉特)、土伯特(又作图伯特)蒙古汗传世次序及崇尚佛教事迹。第3卷以后,则记蒙古族的发源和发展,兼述蒙古各部的兴衰治乱和遗闻佚事。本书最有价值之处,是提供了14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蒙古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珍贵史料。对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封建领地的分割,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以及喇嘛的传布等,也叙述的颇为清晰和详瞻。书中有许多韵文体记述,所记录下来的17世纪以前的蒙古语,有助于研究蒙古语言的历史。书末所附《红册》、《大黄册》等蒙文史料,亦颇珍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书与《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被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3大历史著作。

习斋四存编

习斋四存编

哲学著作。清颜元撰。十一卷。分《存治》、《存性》、《存学》、《存人》等四编。《存治编》原名《王道编》,一卷,二十四岁时作。大旨欲复井田、封建、学校等三代之制。《存性编》二卷,三十五岁时作。批驳宋儒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及气质有恶之论,以为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人之气质万有不齐总归一善,至于恶则后起之引蔽习染。《存学编》四卷,三十五岁时作。力矫理学空谈心性之弊,注重“习行”,强调功用。《存人编》原名《唤迷途》,四卷,四十八岁时作。专为辟佛、道等教而作,文词通俗浅近。上述诸编,较系统地阐发著者的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收入《颜李遗书》(清刻《畿辅丛书》本)和《颜李丛书》(1923年四存学会排印本)。今有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金刚经讲记

金刚经讲记

圣严法师便说过,他「一向主张『古为今用』,佛经不是仅供信仰持诵的,更当『如说修行』,应用於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法师也指出:「『解义』是对听到、读到的任何学问都能了解其内容。这又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种是从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望文生义,却不一定是真的意思;第二种则是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佛法的修行来通达、识透文字的内涵,根据实际经验,根据证悟层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认。」 由於圣严法师特别重视观念与实践,所以「义理透彻」、「善巧实用」便成了法师解经的两大特色;尤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经文本意与内在精神,并常以其一贯睿智幽默的譬喻,提示大众如何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落实在生活之中,读後总让人有当头棒喝、如梦初醒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