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味集

作者:周作人
药味集

精选周作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此集“内容‘敝帚自珍’,以为其中颇有可看之小文”,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集子之一。周氏散文风格向被形容为“闲适”,在他看来这可分为“小闲适”与“大闲适”,后者即“唯其无奈何所以也就不必多自扰扰,只以婉而趣的态度对付之”,又说,“闲适原来是忧郁的东西”,其中欲说还休的情感成分,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苦味”。《药味集》最能体现周氏文章这一特色。

猜你喜欢的书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七真所说,内载六组二十一枚灵符。据称佩服灵符,可杀鬼灭魔,治病消灾。

太上说转轮五道宿命因缘经

太上说转轮五道宿命因缘经

经名:太上说转轮五道宿命因缘经。撰人不详,似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左玄真人等说宿命因缘。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说各种报应,劝人广种福田。

海岱会集

海岱会集

十二卷。冯琦编。凡12卷。是书为明石存礼、兰田、冯裕、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杨应奎八人唱和之诗,八人结诗社于北郭禅林后编辑所作《海岱会集》。兰田有《北泉集》。冯裕字伯顺,号闾山,临朐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澄甫字子静,号山泉,寿光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布政司参议。陈经字伯常,号东渚,益都人,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黄卿字时庸,号海亭,益都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渊甫字子深,号范泉,澄甫之弟,正德三年举人。应奎字文焕,号绳谷,益都人,官至知府。嘉靖年间,经以礼部侍郎丁忧里居,田除名闲住,渊甫未仕,存礼等五人并致仕。是集凡十二卷。前有序五篇,集中所录古乐府二卷,五言古诗二卷,七言古诗二卷,五言律诗二卷,五言排律一卷,七言律诗一卷,五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一卷,计诗七百四十九首。八人皆不以诗出名,而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而八人皆闲散之身,自吟咏外,别无余事,故互相推敲唱和,斐然可诵。有《四库全书》本。

佛顶国师语录

佛顶国师语录

凡五卷。全称定慧明光佛顶国师语录。又作一丝和尚语录、佛顶国师语录年谱塔铭。日僧一丝文守(1608~1646)撰,文光重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集录敕序、示众、法语、颂古、赞、佛事、榜、辨、警策、祭文、诗偈、年谱、发塔铭等。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

凡十三卷(或二十六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大钞。收于卍续藏第十四、第十五册。宗密于长庆三年(823)着成圆觉经大疏三卷,其后复撰本书加以详释。书中屡屡引用儒、道二教之典籍,论释广博,非仅限于佛教,故全书体裁已近于佛教百科辞典。本书与宗密之另二著作‘禅源诸诠集都序’、‘禅门师资承袭图’,并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文献。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