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皋藏稿
作者:顾宪成
文集。明顾宪成(1550—1612)撰。二十二卷。宪成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或称泾阳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以耿直著称。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因议论朝政,形成清流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有《小心斋札记》,《顾端文遗书》。是集约十七万字。含疏书等五卷,序记六卷,说一卷,题辞三卷,墓志铭,墓表三卷,传、祭文、行状等四卷。其文多议朝政大事,反映东林派思想。《四库全书总目》称“宪成持身端洁,恬于名利,且立朝大节,多有可观。其论说亦醇正,未尝挟私见以乱是非。”有《四库全书》本,《顾端文公遗书》(光绪本)本。
顾宪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群书治要译注
一称《群书理要》。唐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编。五十卷。书成于贞观五年(631)。太宗李世民欲览前代得失,因命辑录经史诸子有关治道政术者,纂成此编。叙自传说中的五帝至晋历代帝王兴衰事迹,旨在阐明兴邦治国要义。包括经书十卷,十二种;史书二十卷,八种;子书二十卷,四十七种。所本诸书多属唐初善本,有裨校勘。内收《晋书》二卷,为十八家晋史遗文,尤为珍贵。桓谭、崔寔、仲长统、袁准、蒋济、桓范政论,亦赖本书得存梗概。国内久无传本。今本系本日本宽政、天明、尾张诸本刊出,缺卷四、十三、二十共三卷。有《四部丛刊》本等。此为译注本。
中庸指归
一卷,宋黎立武著。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今江西新喻)人。咸淳进士,官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宋亡,不仕,闲居三十年而终。宋代《中庸》之学传自程颐。程颐卒后,弟子各述师说,分门别户。游酢、杨时之说为朱熹所吸取;而郭忠孝《中庸》说,以中为性,以庸为道,亦称为程颐晚年定论。黎立武之书即以阐发郭忠孝说为指归。
玄奘上表记
全称《□□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佛教文献。唐佚名辑。一卷。约成书于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日玄奘逝世后不久。此书在中国已佚,现存本是日本小泉策太郎收藏的唐代写本。题中所缺两字,应是“玉华”。此书辑录了玄奘自印度归长安后到临终前所上的各种表启,以及皇帝的敕答,共四十二篇。其中在高宗朝的上表二十三篇,太宗的敕书四篇,高宗的敕书三篇(内有诗一首)。表启内容反映了玄奘回国后的主要活动,特别是贞观二十年至龙朔三年(646—663)十八年间的译经、交往以及晚年的思想情况,很有史料价值。特别是《重请入山表》、《谢得入山表》、《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三篇,是玄奘一生最后的表章,为此书所独有。但此书所收玄奘的表启并非全部,且多省略了上表的时间,阅读时须借助《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注无量义经
注无量义经,3卷,日本最澄撰。编号二一九五。
庞居士语录
庞居士语录,三卷,唐庞蕴说,于頔编集。南岳下第二世,嗣马祖一。明崇祯十年(1637)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卷上辑录庞蕴与马祖、石头、丹霞天然、普济、松山、大梅等人之机缘对话,显示其空空无相、无为无我之心行;卷中、卷下为五言、七言诗及杂句,多为可资学人参悟之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