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集
作者:王质
诗文别集。南宋王质撰。十六卷。质有《雪山词》已著录。是集阮《序》称:听其论古,如读郦道元《水经注》,名山支川,贯串周匝,无有间断。其集原四十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掇拾排次,厘为十六卷,凡岁月可稽者,附考于题下。卷一至十一为文,有奏议、表、论、序、题跋、记、书、启、铭、传诸体凡一百一十篇;卷十二至十五为诗,有赋、雅四首,古体诗五言十一首;七言三十五首;律诗五言七十三首,七言七十二首;五言排律一首,五言绝句四首;卷十六为词,凡七十五首。另删除青词一体,文七篇,未收。质学博而才瞻,故奏札诸篇,详明剀切,语词精妙,论理高瞻。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湖北先正遗书》本。另今人栾贵明据现存《永乐大典》辑得清四库馆臣漏弃者一十二条,见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猜你喜欢的书
地球的故事
在这《地球的故事》里,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为什么丹麦人喜欢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近代疯狂地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难道国家性格真的与国家地理有关?在这《地球的故事》中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房龙没有罗列苍白的数字,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把人作为重点,来探究人的生存命运。他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识于无形,无论是地理学家或地理爱好者,敬畏地球或蔑视地球者,还是敬畏生命者或蔑视生命者都能从《地球的故事》中获得不少启发。
我的世界观
《我的世界观》完整收录了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该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专享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展示了爱因斯坦一生几个主要方面的活动和成就。第一部“我的世界观”,是思想性论文,内容涉及哲学、宗教、道德、人生等主题。第二部“追求和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文章。第三部“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是二战初期宣布放弃德国国籍和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的声明和文章。第四部“犹太人的理想”,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犹太人对犹太精神传统的阐释。第五部“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是对相对论的创立过程和基本理论的阐述。
苏格拉底的申辩
古希腊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著。该书记叙苏格拉底被美勒多等人指控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等罪,在法庭受审并判处死刑的经过以及他在法庭上为自己所作的辩护。该书由自我申辩、定罪后的态度和定罪后的遗言3部分组成。在自我申辩中,苏格拉底首先简述其一生的业绩:为祖国而战,有功于国,充当民族的“牛虻”,随时披露弊端以激励祖国前进;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判处十将军死刑;不屈服于三十僭主的权势与淫威,拒绝参与残害民主人士。其次,他列出理由以反驳诬告者:首先,原告肯定其不信神是无神论者,又说另立新神,前后自相矛盾;他宣称信奉神灵,而且是神派往雅典的“牛虻”。其次,原告诬陷其败坏青年,他辩护道:若我教人为坏,为何还受被害者及其家人之感谢和帮助?从逻辑上推论,同坏人接近将会危害于自身,若我引诱和败坏青年,岂不贻害自身?该书对于研究苏格拉底生平及其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见严群的中译本《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制度经济学
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康芒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制度学派出现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这时美国在世界工业产量上已占首位,并且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制度学派就是为适应垄断资本的需要而产生的。康芝斯认为,“制度”乃是经济制度进化的动力。“制度”就是所谓“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然而集体行动牵扯的范围很广,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包括“无组织的习俗”,也包括家庭,股份公司、同业协会等。最主要的则是法制。他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归功于法院,认为法院保证了资产阶级法制的胜利,破坏了封建社会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管理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管理的资本主义”,也是由于法制的作用,由于国家法律加强了对私人企业活动的干预。这就他所谓的“法制居先于经济”的论断。“阶级利益调和论”是唐芝斯的“法制居先于经济”的理论核心。他认为社会关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冲突、二是依赖、三是秩序。冲突、依赖互相制约,社会秩序赖以维持。这三大因素通过“交易结合在一起”。所以只有可以调和的“交易”冲突,没有什么对抗性的矛盾。本书共分8章,分别为观点、方法、魁奈、休谟和皮亚斯、亚当·斯密、边沁对布莱克斯顿、马尔萨斯、效率和稀少性。本书是根据麦克米伦公司纽约1934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出版。
洞霄图志
宫观志。南宋邓牧(1247—1306)撰。六卷。 牧字牧心,号九鉴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者。宋亡隐居于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号“三教外人”。著有《伯牙琴》。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天柱两山间,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时牧隐居于此,受超然馆住持沈多福嘱,与本山道人孟宗宝搜讨旧籍,作此志。于大德九年(1305)成书,五万余字。分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六门。宫观门记洞霄宫、九锁山门、虚皇坛、三清殿、冲天观等宫观建筑四十七处,述其位置、历史沿革。山水门记天目山、大涤山、天柱山、白鹿山等名山多处。可为开发旅游业提供资料。五卷后附住持知宫等题名,有及大德十年事,疑为道人所增。人物门有邓牧及叶林二传,前题“续编”二字,不知续者。书名图志,然有志无图,当为传写脱佚。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