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杂记
作者:周作人
随笔集。周作人著。1936年2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前有《小引》,后有《后记》,收文章49篇,多为读书随笔。如《谈金圣叹》、《读禁书》、《关于禽言》、《谈油炸鬼》、《说鬼》、《谈土拔鼠》、《关于活埋》、《情理》、《常识》、《谈文》、《再谈文》、《谈中小学》等等,都是很有名的随笔文字。其他读书札记也不少,如《 〈冬天的蝇〉》、《 〈醉余随笔〉》、《 〈煮药漫抄〉》、《 〈如梦录〉》、《 〈古南余话〉》《〈广东新语〉》、《〈我是猫〉》、《 〈日本话本〉》等等。《儿时的回忆》、《孔德学校纪念日的旧话》一类的抒情文字,比较少见。在《小引》中,周作人说,《庆宝会稽续志》记载:“山阳县有苦竹城,越以封范蠡之子,则越自昔产此竹矣。”而《嘉泰会稽志》则云:“苦竹亦可为纸,但堪作寓钱尔。”周作人说:“我写杂记,便即取这苦竹为名。”自30年代初始,周作人的随笔,多抄古书,如《夜读抄》、《苦茶随笔》中的文章,多如此。在《苦竹杂记后记》中,周作人引用给友人信中的文字,为自己辩解,并攻击左翼作家。他说:“唯凡奉行文艺政策以文学作政治的手段,无论新派旧派,都是一类,则于我为隔教,其所说无论是扬是抑,不佞皆不介意焉。”又说:“不佞只能写杂文,又大半抄书,则是文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黑格尔
《黑格尔》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黑格尔的重要概念“否定性”,对黑格尔的“有”“无”“变”等概念进行阐释,其最大的特点是概要性地列出了研究黑格尔的思路和计划,是研究海德格尔解构黑格尔思想最珍贵的一手资料。第二部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不同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导论16段的逐段阐释,而是将“导论”概括为五个部分进行解释,高屋建瓴,与16段阐释和第32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映生辉,共同构成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完整阐释。
排队的人
《排队的人》由约瑟芬·铁伊所著侦探小说,讲述了伦敦沃芬顿剧院门口大排长龙。一名排队买票观赏歌舞剧的男子,被发现死在队伍中,背上还插着一把银亮而邪恶的匕首。奇怪的是,排在死者前的人居然都不知道死者何时遇害,死者身上也没有任何足以辨识身份的物件。“儒雅神探”格兰特亲自出马侦破此案,一路势如破竹,嫌疑犯手到擒来。大功告成之际,探长的第六感却让他对案情产生了新的迷惑……
康熙永定县志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增补 ,十卷,卷一(缺) ,卷二 封 域 志 ,卷三 营 建 志 ,卷四 学 校 志 ,卷五 赋 役 志 ,卷六 秩 官 志 ,卷七 选 举 志 ,卷八 人 文 志 ,卷九 兵 制 志 ,卷十 续 增 。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由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龚廷贤著。《内府秘传经验女科》龚廷贤,一作应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本述内容主要阐述调经和提高受孕几率经验方等等内容。
西楼记
传奇。明末袁晋《剑啸阁传奇》之一。写书生于鹃和穆素徽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于鹃”二字切音成“袁”,即作者自指,剧中内容据作者个人经历附会。《书隐丛说》等书记载,袁晋年轻时曾因与富豪沈同和争夺妓女穆素徽而打起官司,其父将他送官系狱,《西楼记》就是他在狱中写成的。穆素徽实有其人,孟森《心史丛刊》考证她是周绮生,其事曾见于《列朝诗集》闰集和《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此剧写于、穆因写词曲而互相爱慕,曾在西楼同歌〔楚江情〕,事为于鹃之父御史于鲁得知,将穆逐徙杭州。相国公子池同乘机以巨款买穆为妾,穆不从,备受虐待。于鹃赴试得中状元,后在侠士胥表的帮助下终于与穆结为婚姻。此剧结构严密,关目安排富于起伏波澜,针线设施颇具匠心,当时曾到处搬演,袁晋因此享有盛誉。《楼会》、《拆书》、《错梦》等出较流行。此剧有冯梦龙的删改本,定名为《楚江情》。《西楼记》今存明末剑啸阁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又有清初耐闲堂刻本,北京图书馆仅存下卷,题为《西楼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唐代华严学者李通玄撰,四十九卷。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身为李唐王室后裔,其早年钻研易理、精通儒学,后转而深入佛典,对《华严经》用功尤深。 这部论著围绕《华严经》展开阐释。开篇以立十门之法,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来剖析《华严》一经义理,为理解全经搭建起基本框架。在释经文时,先对经意进行总叙,阐明经宗趣,点明教体,总陈会数,随后详细解读经文内容。 书中观点独特,创立 “十宗十教” 判教理论,将《华严经》全部内容划分为十段,指出其有五种因果遍周义。强调文殊、普贤与毗卢遮那佛的三圣圆融关系,纠正当时佛教界轻视文殊而重普贤的倾向。同时,其学说受《大乘起信论》影响,并将《周易》思想融入对《华严经》的解读中,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在华严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清凉国师澄观的《华严经疏钞》并称为 “华严双璧”,为后世华严学者提供新视角与思路,对中国华严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