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榭山房集

作者:厉鹗
樊榭山房集

诗文别集。清厉鹗撰。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生平博冶群书,尤熟于宋事。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等。此集约十七万字。因所居取唐皮日休句题曰“樊榭山房”,即以名集。原集诗八卷,词二卷,续集诗八卷,北乐府一卷,小令一卷。鹗自编。文集八卷,为其门人汪沆编。另集外诗四卷,集外词五卷,集外曲二卷,为光绪间汪曾唯汇刻全集时编入。厉鄂以诗名世,编著《宋诗纪事》,影响甚远。其文富赡丰腴,章法严密,语言典雅。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猜你喜欢的书

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

马烽、西戎合著。1946年出版。取材于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上民兵英雄斗争事迹。原书共九十五回,后修订成八十回本。以吕梁山支脉桦林山下康家寨为背景,写边区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故事,显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1942年, 日寇“扫荡”康家寨,村主任康顺风勾结恶霸康锡雪,组织维持会,鱼肉人民。八路军武工队员武得民和自卫队雷石柱带领民兵袭击康家寨的日寇警备队,清算康顺风的罪行,成立了新政权。在与敌人进行多次反“扫荡”斗争中,武工队与敌人开展各种灵活巧妙的战术。他们深入据点,组织地下民兵,里应外合,声东击西,打地道战,摆地雷阵,搞“变工爆炸”;深入虎穴捉日寇,围困日伪据点,使敌人断粮断水。他们又开展宣传活动,瓦解伪军,粉碎了“蚕食政策”、“三光政策”和“强化治安”,挤得敌占区日益缩小,从而创造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小说着力塑造武得民、雷石柱等一群英勇善战的战斗英雄形象,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语言通俗易懂,是最早出现的表现新的人民英雄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续济公传

续济公传

章回小说。署“坑余生初稿”。二百三十五回。济公的故事,虽为长篇巨制,实际上是由许多独立的故事联缀而成,用今天的话来说,是系列剧而非连续剧。因此,《续济公传》虽名为续集,情节却完全可以独立于《济公全传》之外而存在。而且故事内容与人物形象,与《全传》比也有较大的变化。续集叙述了济公率领弟子,劝导一批忠臣后裔和江湖义士,严惩卖国投降的奸臣和皇亲国戚,平定“大狄国”的内患,以保南宋江山“国泰民安”的种种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济公的活动范围从市井社会拓展到整个朝野江湖,其所作为也从撮合男女美满姻缘、扶危济困、除怪降妖扩展到关系国家安危的军机大事,社会场景更为广阔,情节也特别丰富、曲折,引人入胜。济公的形象也从一个游戏人间行侠仗义的“颠憎”,逐渐演化成一个忠肝义胆、神机妙算、佛法无边的济世活佛。

谈艺录

谈艺录

《谈艺录》虽成书于上个世纪40年代辗转流徙、国步艰危之际,然而钱锺书先生通今通古,学兼中西,因而此书兼收并采,纵论古代各家诗文之优劣得失,尤其是唐以后重要诗家,分肌擘理,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与哲思,是钱锺书先生《管锥编》最重要的著作。 然而钱锺书先生行文汪洋恣肆,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据统计,本书引述宋以来诗话130种,引述西方论著500余种,对于普通人阅读无疑障碍重重。本书分鉴赏论、创作论、作家作品论、文学评论、文体论、修辞、风格七个部分,遴选《谈艺录》原文一百余则,将所论诗人、作品、用典一一注明,每则之后有题解,以浅近的现代语体阐释每篇的命意,融会贯通,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钱先生的原著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

中山诗话

中山诗话

又名《刘贡父诗话》。北宋人刘攽(1022—1088)撰。一卷,攽有《彭城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熙宁至元祐(1068—1086)间,原书卷数,称说不一,作一卷、二卷、三卷者均有之。只是文字详略有所差异,基本内容无别。今常见本均作一卷,约六十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宋人所引多称《刘贡父诗话》。”“名曰‘中山’,疑本无标目,后人用其郡望追题, 以别于他家诗话也。”本书是宋代众多“诗话”中年代较早的一部,以记叙旧闻轶事为主,偶涉考证,间或言及神异,诙谐,内容芜杂,有些甚至与诗歌创作全无关系。而作者记事、议论又时有舛误不当之处,常遭后人非议。书中为后人研究北宋诗坛状况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淮南王书

淮南王书

《淮南子》是汉高祖之孙准南王刘安与他门下的宾客们集体编写的一部大型哲学文综,其正式名称是《淮南鸿烈》,胡适则称之为“淮南王书”。胡适的《淮南王书》是他研究这部现在通称《淮南子》的书的哲学思想的一册学术著作。1923年3月胡适曾为北京大学的同事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写过一篇序言,缕述了从许慎、高诱、庄逵吉、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到刘文典诸人治《淮南子》的瑕瑜得失,他认为,“叔雅(文典)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刘氏此书毕竟只是一部校健考订、注释疏解的书,本意不在阐述发明《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胡适研究《淮南子》文字校释多依刘氏《集解》。《淮南王书》是胡适1930年写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七章中的第五章。《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从学术意图来说,一是为回北京大学授课编写讲义,二是为早已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写续编作准备。但作为第五章的《淮南王书》则受到了特殊处理.1931年就抽出来由上海新月书店排印出版,流行多年,后来纸版归了商务印书馆,故又有商务印书馆的重印本。直至1962年初胡适临终前夕还在撰写《淮南王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手稿本的序,写了几稿,均不满意,等撒手人寰时仍是残稿,但这已看出胡适对他的这册小书的重视与钟爱。

金七十论

金七十论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Paramartha 499—569),南朝梁、陈僧人,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金七十论》(Suvara-sap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原名《数论颂》(Sākhya-kārikā),用梵文写成,作者名自在黑(vara-ka大约生活于四五世纪)。 陈代有一位名叫真谛(Paramārtha)的印度高僧将《数论颂》翻译成汉文,取名《金七十论》,该原文仅有七十偈,故名。《数论颂》有几个梵文本流传在世,唯《金七十论》所依梵文本迄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