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文韵府
作者:张英
《佩文韵府》于康熙十三年(1674)开始编纂,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完成,耗时三十七年。是一部分韵编排的辞书。由张英等奉命编纂。“佩文”是清帝书斋名。该书分韵隶事。分韵隶事始于唐颜真卿的《韵镜源》,但该书已失传。元时作者颇多,而流传下来的有阴幼遇的《韵府群玉》,凌稚隆的《五车瑞韵》。《佩文韵府》以这两书书作为蓝本,作了较大的增补。《正集》及《拾遗》共二百十二卷。收入一万零二百五十七字,分一百零六韵,注明音训。词语按最下一字分韵排列,注明出处,不作解释。所引资料十分丰富。但引文错误较多。它主要是供在科举制度下作诗文辞赋时修饰词藻、采选典故之用。是韵文写作的参考书,作为韵书来讲,影响较为深远。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提要
- 卷一之一
- 卷一之二
- 卷一之三
- 卷一之四
- 卷一之五
- 卷二之一
- 卷二之二
- 卷二之三
- 卷三
- 卷四之一
- 卷四之二
- 卷四之三
- 卷四之四
- 卷四之五
- 卷四之六
- 卷四之七
- 卷四之八
- 卷四之九
- 卷四之十
- 卷五之一
- 卷五之二
- 卷五之三
- 卷六之一
- 卷六之二
- 卷六之三
- 卷六之四
- 卷七之一
- 卷七之二
- 卷七之三
- 卷七之四
- 卷七之五
- 卷七之六
- 卷七之七
- 卷七之八
- 卷七之九
- 卷七之十
- 卷八之一
- 卷八之二
- 卷八之三
- 卷九之一
- 卷九之二
- 卷十之一
- 卷十之二
- 卷十之三
- 卷十之四
- 卷十一之一
- 卷十一之二
- 卷十一之三
- 卷十一之四
- 卷十一之五
- 卷十一之六
- 卷十二之一
- 卷十二之二
- 卷十二之三
- 卷十三之一
- 卷十三之二
- 卷十三之三
- 卷十三之四
- 卷十三之五
- 卷十三之六
- 卷十四之一
- 卷十四之二
- 卷十四之三
- 卷十四之四
- 卷十五之一
- 卷十五之二
- 卷十六之一
- 卷十六之二
- 卷十六之三
- 卷十六之四
- 卷十六之五
- 卷十六之六
- 卷十六之七
- 卷十六之八
- 卷十六之九
- 卷十六之十
- 卷十六之十一
- 卷十七之一
- 卷十七之二
- 卷十七之三
- 卷十七之四
- 卷十七之五
- 卷十八之一
- 卷十八之二
- 卷十九之一
- 卷十九之二
- 卷十九之三
- 卷二十之一
- 卷二十之二
- 卷二十之三
- 卷二十之四
- 卷二十之五
- 卷二十之六
- 卷二十一之一
- 卷二十一之二
- 卷二十一之三
- 卷二十一之四
- 卷二十一之五
- 卷二十一之六
- 卷二十二之一
- 卷二十二之二
- 卷二十二之三
- 卷二十二之四
- 卷二十二之五
- 卷二十二之六
- 卷二十二之七
- 卷二十二之八
- 卷二十二之九
- 卷二十二之十
- 卷二十二之十一
- 卷二十二之十二
- 卷二十二之十三
- 卷二十二之十四
- 卷二十二之十五
- 卷二十三之一
- 卷二十三之二
- 卷二十三之三
- 卷二十三之四
- 卷二十三之五
- 卷二十三之六
- 卷二十三之七
- 卷二十三之八
- 卷二十三之九
- 卷二十三之十
- 卷二十三之十一
- 卷二十四之一
- 卷二十四之二
- 卷二十四之三
- 卷二十四之四
- 卷二十四之五
- 卷二十四之六
- 卷二十五之一
- 卷二十五之二
- 卷二十五之三
- 卷二十五之四
- 卷二十五之五
- 卷二十六之一
- 卷二十六之二
- 卷二十六之三
- 卷二十六之四
- 卷二十六之五
- 卷二十六之六
- 卷二十六之七
- 卷二十六之八
- 卷二十六之九
- 卷二十七之一
- 卷二十七之二
- 卷二十七之三
- 卷二十七之四
- 卷二十七之五
- 卷二十八之一
- 卷二十八之二
- 卷二十九之一
- 卷二十九之二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之一
- 卷三十二之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之一
- 卷三十四之二
- 卷三十四之三
- 卷三十四之四
- 卷三十四之五
- 卷三十四之六
- 卷三十四之七
- 卷三十四之八
- 卷三十四之九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之一
- 卷三十六之二
- 卷三十六之三
- 卷三十六之四
- 卷三十七之一
- 卷三十七之二
- 卷三十七之三
- 卷三十七之四
- 卷三十七之五
- 卷三十七之六
- 卷三十七之七
- 卷三十七之八
- 卷三十八之一
- 卷三十八之二
- 卷三十八之三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之一
- 卷四十之二
- 卷四十之三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之一
- 卷四十三之二
- 卷四十三之三
- 卷四十四之一
- 卷四十四之二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之一
- 卷四十六之二
- 卷四十六之三
- 卷四十六之四
- 卷四十七之一
- 卷四十七之二
- 卷四十七之三
- 卷四十七之四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之一
- 卷四十九之二
- 卷四十九之三
- 卷四十九之四
- 卷四十九之五
- 卷五十之一
- 卷五十之二
- 卷五十一之一
- 卷五十一之二
- 卷五十一之三
- 卷五十二之一
- 卷五十二之二
- 卷五十二之三
- 卷五十二之四
- 卷五十二之五
- 卷五十三之一
- 卷五十三之二
- 卷五十三之三
- 卷五十三之四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之一
- 卷五十五之二
- 卷五十五之三
- 卷五十五之四
- 卷五十五之五
- 卷五十五之六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之一
- 卷五十八之二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之一
- 卷六十之二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之一
- 卷六十三之二
- 卷六十三之三
- 卷六十三之四
- 卷六十三之五
- 卷六十三之六
- 卷六十三之七
- 卷六十三之八
- 卷六十三之九
- 卷六十三之十
- 卷六十三之十一
- 卷六十三之十二
- 卷六十三之十三
- 卷六十三之十四
- 卷六十三之十五
- 卷六十三之十六
- 卷六十三之十七
- 卷六十三之十八
- 卷六十三之十九
- 卷六十三之二十
- 卷六十三之二十一
- 卷六十三之二十二
- 卷六十三之二十三
- 卷六十四之一
- 卷六十四之二
- 卷六十四之三
- 卷六十五之一
- 卷六十五之二
- 卷六十五之三
- 卷六十六之一
- 卷六十六之二
- 卷六十六之三
- 卷六十六之四
- 卷六十六之五
- 卷六十六之六
- 卷六十六之七
- 卷六十六之八
- 卷六十六之九
- 卷六十六之十
- 卷六十六之十一
- 卷六十七之一
- 卷六十七之二
- 卷六十七之三
- 卷六十七之四
- 卷六十七之五
- 卷六十七之六
- 卷六十七之七
- 卷六十七之八
- 卷六十七之九
- 卷六十七之十
- 卷六十八之一
- 卷六十八之二
- 卷六十八之三
- 卷六十九之一
- 卷六十九之二
- 卷七十之一
- 卷七十之二
- 卷七十之三
- 卷七十之四
- 卷七十一之一
- 卷七十一之二
- 卷七十一之三
- 卷七十二之一
- 卷七十二之二
- 卷七十三之一
- 卷七十三之二
- 卷七十三之三
- 卷七十三之四
- 卷七十四之一
- 卷七十四之二
- 卷七十四之三
- 卷七十四之四
- 卷七十四之五
- 卷七十四之六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之一
- 卷七十六之二
- 卷七十六之三
- 卷七十六之四
- 卷七十六之五
- 卷七十六之六
- 卷七十七之一
- 卷七十七之二
- 卷七十七之三
- 卷七十七之四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之一
- 卷七十九之二
- 卷八十之一
- 卷八十之二
- 卷八十一之一
- 卷八十一之二
- 卷八十一之三
- 卷八十一之四
- 卷八十二之一
- 卷八十二之二
- 卷八十二之三
- 卷八十二之四
- 卷八十二之五
- 卷八十二之六
- 八十三之一
- 卷八十三之二
- 卷八十三之三
- 卷八十三之四
- 卷八十四之一
- 卷八十四之二
- 卷八十五之一
- 卷八十五之二
- 卷八十五之三
- 卷八十五之四
- 卷八十五之五
- 卷八十五之六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之一
- 卷九十之二
- 卷九十之三
- 卷九十之四
- 卷九十之五
- 卷九十之六
- 卷九十之七
- 卷九十之八
- 卷九十之九
- 卷九十之十
- 卷九十一之一
- 卷九十一之二
- 卷九十一之三
- 卷九十一之四
- 卷九十二之一
- 卷九十二之二
- 卷九十二之三
- 卷九十二之四
- 卷九十三之一
- 卷九十三之二
- 卷九十三之三
- 卷九十三之四
- 卷九十三之五
- 卷九十三之六
- 卷九十三之七
- 九十三之八
- 卷九十四之一
- 卷九十四之二
- 卷九十五之一
- 卷九十五之二
- 卷九十五之三
- 卷九十五之四
- 卷九十五之五
- 卷九十五之六
- 卷九十六之一
- 卷九十六之二
- 卷九十六之三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之一
- 卷九十八之二
- 卷九十八之三
- 卷九十八之四
- 卷九十八之五
- 卷九十八之六
- 卷九十九之一
- 卷九十九之二
- 卷九十九之三
- 卷九十九之四
- 卷九十九之五
- 卷九十九之六
- 卷九十九之七
- 卷九十九之八
- 卷九十九之九
- 卷九十九之十
- 卷一百之一
- 卷一百之二
- 卷一百之三
- 卷一百之四
- 卷一百之五
- 卷一百之六
- 卷一百之七
- 卷一百之八
- 卷一百之九
- 卷一百之十
- 卷一百之十一
- 卷一百之十二
- 卷一百一之一
- 卷一百一之二
- 卷一百一之三
- 卷一百一之四
- 卷一百二之一
- 卷一百二之二
- 卷一百二之三
- 卷一百二之四
- 卷一百二之五
- 卷一百二之六
- 卷一百二之七
- 卷一百二之八
- 卷一百三之一
- 卷一百三之二
- 卷一百四之一
- 卷一百四之二
- 卷一百五之一
- 卷一百五之二
- 卷一百五之三
- 卷一百六之一
- 卷一百六之二
- 卷一百六之三
猜你喜欢的书
朱柏庐诗文选
诗文集,明末清初朱用纯撰,分为文选和诗选两部分,文选收入《治家格言》、《答李映碧书》、《答友》、《粘壁告亲友诗》等数59篇,诗词18篇。带我们走进诗人的灵魂殿堂,一品诗文的温润之美,感悟文字,体会生活中的爱与美,增加自己的知识厚度,坐在诗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鄱阳集
十二卷。宋彭汝砺撰。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第一。历官权吏部尚书,出知江州。彭汝砺为官耿直,敢言人所难言,曾陈十事,指谪朝政利害,风节凛然。史称汝“砺词命雅正,有古人风,而诗笔亦谐婉可讽。”明瞿佑《归田诗话》曾极推其诗词“情致缠绵”。王士祯在《居易录》中,曾引其梅花诗中“潇湘此日堪肠断,随处幽香著莫人”句,来考证朱淑真词耶律楚材诗内“著莫”二字的出处。其诗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汝砺曾著易义、诗义、奏议、诗文五十卷,大多佚失。《鄱阳集》乃诗集十二卷,本集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周彦、高泽履刻本,并增辑《补遗》一卷,和 《四库全书》 本存世。
大明兴衰三百年
明太祖为什么建都南京?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是如何形成的? 明代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是亡于“厂卫”“党争”,还是“外族”“流寇”? 明朝是绝对皇权的时代,废丞相制,兴文字狱,建锦衣卫,设东西厂,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然而,明朝又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出现了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繁荣现象。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独特存在? 翻开本书,让我们跟随历史大家吴晗一窥大明王朝的真实面貌,了解其因何而兴,因何而亡。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圣地,是四位菩萨摩诃萨(即菩萨之中的大菩萨)的广化群生的大本营。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这四大名山与四位大菩萨之中,能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了。俗语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尤其在此战云密布、天灾人祸,‘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的今天,除开了一向以‘慈眼视众生’的寻声救苦圆满无碍的‘观音妙智力’以外,那里还有什么人的力量能救世间苦恼罪恶的众生呢?现在我所要谈的也就是这普陀山和观世音菩萨。
摩醯首羅天法要
摩酰首罗天法要,一卷,失译,佚名题记,一二七九。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元祖钦说,昭如、希陵等编,性存序,淨日跋,附补遗及山庵杂录一则,又云慧明禅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