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少墟集

作者:冯从吾
冯少墟集

二十二卷。明冯从吾撰。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万历十七年 (1589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谥恭定。著有《冯少墟集》、《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古文辑选》等。冯从吾诗文初刻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毕懋康刊刻。万历四十五年 (1617) 张维任等刊刻,凡二十二卷,并有《续集》一卷。万历四十七年,刘必远重新刊刻,凡二十卷。是集为天启元年(1621)冯嘉年在毕懋康刻本基础上加以增修、刊刻。凡二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二皆为语录,卷十三至卷十八皆诗文,卷十九至卷二十为族谱家乘,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为关学编。今观其集,集中之文,多为讲学之作,虽不以辞采为工,且字句间涉俚语,然言之有物,笃实切明;其诗则多应酬之作,有类其文,文学价值不高。有万历年间刻本、《四库全书》 本存世。

冯从吾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倥偬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传世者有19种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过是其中一种。《隋书·经籍志》著录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录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两《唐志》亦著录《魏武帝集》30卷,《宋史·艺文志》则不载,说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传,至宋已散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魏武帝集》1卷,收入诗文百余篇。

金石录

金石录

宋赵明诚编著。明诚字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诚)人。明诚雅好金石,很早就开始致力于搜求,金石碑刻家藏甚丰。后来,他受到欧阳修《集古录》的启发,编写了这部《金石录》。全书凡30卷,“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前10卷为目录,共收金石碑铭凡2,000种,其中也有少量宋代资料;后20卷为辨证,对2,000种资料中的502种作了题跋。题跋着重记叙材料的出处和收藏过程,兼及材料本身的形制特点,一般不考证其所负载的铭文,例如卷13“玉玺”文条:“右玉玺文,元符中咸阳所获传国玺也。初至京师,执政以示故将作监李诫,诫手自摹印之,凡二本,以其一见遗焉。”本书材料宏富,考订精审,为研究古代金石文字的重要参考书。本书版本较多,初刻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后版本迭出,有焦竑从秘府钞出本、文嘉从宋刻影钞本、顺治四年(1647)谢世箕刻本、雅雨堂丛书本、三长物斋的重校刊本等。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

丰子恺著。本书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毛宗岗, 清代小说评点家。毛宗岗的父亲毛纶(字德音,号声山),颇有文名,他见金圣叹以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而备受推崇,便选中《三国演义》和《琵琶记》与之抗衡。可是,毛纶中年以后双目失明,评书时由他口授,毛宗岗笔录,并作文字加工。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平话》改编成雅俗共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评点。编成《三国志演义》120回,并称作“第一才子书”。从此,罗贯中的本子湮没不为人知,而经毛氏父子批点整理的《三国演义》大为流行。在毛氏本的卷首有《凡例》10条,自称以“古本”改“俗本”,其修改工作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改正内容、辨正史事;二,整理回目、改为对偶;三,增删诗文、削除论赞;四,注重词藻、修改文辞。总的来说,这些修改使小说情节更加连贯流畅,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语言也更加通俗易懂。毛宗岗的评论集中表现在卷首的《读三国志法》和各回评语之中,由于他对历史和小说的界限比较模糊,导致了其小说评论大多是历史评论,而绝少文学评价,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历史观,即强烈的正统思想,具体到小说里,即尊刘抑曹,以蜀汉为正统。这一点,毛宗岗批本比以前诸本都大大加强了。当然这不但为统治者所赞许,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总之,经过毛宗岗的评改,虽然《三国演义》仍带有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封建糟粕,却仍不失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中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胡宅梵演述,一卷,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文,范古农居士校正,弘一法师鉴定。《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实叉难陀译。该经主要讲述了地藏菩萨宿世发救度众生大愿的来由,宣扬地藏菩萨伟大的愿力和地狱的阴森可怖,对推动我国地藏崇拜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解夏经

解夏经

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佛向舍利弗等问三业可忍。舍利弗亦向佛求可忍,并为五百比丘求可忍,尊者页擬舍说伽陀赞。